浸信會行政體制 浸信會行政體制與長老會相反,浸信會各地方的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該教會的特色之一。各類浸信教會聯會(例如:世界浸聯會、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美南浸信會聯會、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宣道會聯會、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新加坡浸信會聯會、日本浸信會聯會、德州華人浸信會聯會、南加州浸信會聯會等等),并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其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會教會自由加入。 浸信會介紹: 浸信會(英語:Baptist Churches,乃浸信教會之簡稱,又稱浸禮會),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起源于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當時屬清教徒中的獨立派。反對給兒童行洗禮,主張教徒成年后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為“浸禮”,故名。并主張獨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對英國國教和政府對地方教會的干涉。浸信會傳入美國后,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國。1845年,美國的浸信會分立為美南浸信會和美北浸禮會,爾后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會國際傳道部現在是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 浸信會起源 17世紀初,曾受再洗禮派影響的英國牧師史密斯創立施行浸禮的小團體。有人將其視作浸禮宗的起源。再洗禮派是宗教改革之前就存在的一個不屬于天主教的宗教團體,受到天主教的逼迫。因堅持浸禮、反對嬰兒受洗,在宗教改革時期又受到了不支持浸禮、支持嬰兒受洗的抗羅宗的逼迫。 有些浸信會認為浸信會起源于使徒,且在中世紀一直存在,雖然名稱有多個,但是都是浸信會。司布真是持此觀點的一個牧師。司布真說:“我們相信浸信會是原初的基督徒。我們不是起源于宗教改革時期,我們是路德和加爾文之前的改革者。我們從未從羅馬天主教出來,因為我們從未屬于他們。我們的存在一直沒有中斷過,一直追溯到使徒們。自從基督的時代,我們就一直存在,直到今天。我們的原則,雖然有時模糊了,被人遺忘了,但總是被一些人持守著。浸信會曾受過天主教和抗羅宗的逼迫;但是接受浸信會原則的政府,卻不會逼迫其他宗派。我相信沒有哪個浸信會認為轄制別人的良心是正確的。我們隨時準備受苦,殉道的歷史已經證明了;但是我們拒絕接受國家的幫助,拒絕與政府聯盟而褻瀆了基督新娘的貞潔。教會,雖然是王后,但是我們不會讓教會變成轄制人良心的暴君。” (摘自《新公園街講臺》TheNew Park Street Pulpit, 第七卷225頁)[1] 也有人說浸信會源于英國的不從國教者運動。當時,不喜歡英國國教的基督徒離開國教,建立獨立的教會,不接受國教的控制;浸信會就是其中一個。 浸信會信仰特點 浸信會以《圣經》作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若干宗派在《圣經》之上還加上教會或是信條)。一般說來浸信會中對于特定神學立場的執著是比較淡的。浸會中可能有加爾文主義者(以司布真為例),也有亞米念主義者;可能有時代主義的支持者,也有恩約神學的擁護者。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浸會中的神學是豐富而多樣的。 浸信會信仰宣言 英國著名的浸信會牧師司布真(C. H. Spurgeon)為了他教會會友的需要,于一八五五年再版發行《浸信會信仰宣言》一書。司布真牧師在再版的序言中完全說明了這莊嚴教義的偉大價值: '這古舊的宣言是我們所確信之事的一個最優秀摘要。借著那三位一體神的手,使我們得蒙保守在榮耀福音的重點上忠心,并且更決心去永久忠于這宣言。' '發行這小冊子并不是作為賦予權威的規條或信仰的章程來束縛你們,而是給你們在信仰的爭論上一個幫助,在信仰上一個確據和在義里彼此造就的一個途徑。我們教會年輕的會友將得著在一個小范圍內的神學體系,并且借著圣經的證明,隨時準備提供一個他們內心盼望的因由。' '不要以你們的信仰為恥;記著它是殉道者,堅信者,改革者和圣徒的古舊福音。最重要的是這信仰是神的真理,陰間的權柄也不能勝過它。務要讓你們的生命裝飾你們的信仰,讓你們的生命推薦你們的信條。最重要的還是住在耶穌基督里,行在祂面前,只相信基督明顯地認可和屬于圣靈的教導。你們要固守神的話,這宣言已在此為你們規劃出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