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資中為直隸資州。在封建社會濃厚的等級觀念下,對文廟武廟不同一般的建造講究,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 
現存兩廟坐落在城北武廟街文廟街,隔街相望,相依相鄰,并蒂相存。《文物》雜志編輯說:“保持較完整的文廟武廟,在全國還不多見”。資中文廟以其袖珍式完整玲瓏的建筑、歷史淵源久遠、內涵豐富的原始實物等特色著稱于世。 
《續修資州志》載:“文廟在縣北關外,舊在縣大東街,宋雍熙(984-987)中建,明正統、天順間重修,嘉靖壬寅毀于水,縣令孫之謀復修,明末圮,清康熙二十三年縣令樸懷德改遷十字街,至雍正五年仍遷大東街,乾隆元年州牧何文熏補修,辛亥州牧淡士灝復加修葺。道光九年(1829年)州牧張海瀾移建北關外洗墨池。”洗墨池是南宋紹興辛未科狀元時稱小東坡趙逵居游處。歷代把文廟作為代表地方文明、文化繁榮昌盛的象征,故廟內鄉賢祠祀奉鄉賢俊彥,名宦祠祀奉政功卓著的地方官員。
資中文廟經清同治十二年、民國卅一年整修,至今仍保持原始面貌的建筑結構布局。它占地面積6787平方米,建筑面積2643平方米,坐北朝南,復四合院式布局,在一中軸線上。由萬仞宮墻、照壁、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及崇圣祠六進和兩側東西廡、鐘鼓樓、鄉賢名宦祠與內外月池組成。建筑高低錯落、黃瓦朱墻,飛檐翹角,雄偉壯觀。
資中文廟最亮麗、最獨具特色的是照壁。它把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熔為一體。壁間內外七孔同而有異的泥塑“鯉魚躍龍門”等圖案,玲瓏剔透,妙趣橫生。壁外一對華表聳立,雖然沒有天安門的華表雄偉精美,但意義是一樣的,是孔子“王者之尊”的體現。
華表加上左右出入口“禮門”“義路”、“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萬仞宮墻”等陪襯裝飾建筑物,讓人感覺到莊嚴肅穆的氣氛,油然起敬。在封建社會,不像其他的廟宇,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燒香拜佛,求神許愿,文廟只在春天和秋天的祭祀之日或全縣學生大考的張榜拜孔之時才把大門打開,官員、舉人、秀才和社會上有身份的人士才能進去,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許進去的。
門內,可見虛實相襯的照壁、靈星門、云水浮雕泮池、二龍朝圣三孔拱橋護欄。它們用石雕灰塑結合、園雕浮雕鏤透虛實結合,仰觀俯視,有如置身于藝術天地之中。紅色宮墻青瓦小屋鄉賢祠、名宦祠、黃棕色琉璃瓦大成門等附屬建筑,色彩法式匹配協調,襯托文廟外部建筑更加嬌美。從戟門進入,由鐘鼓樓、東西廡、大成殿組成的四合院,幽深闊雅。大成殿聳立于臺(御)階之上,通高20米,九級重檐,殿脊四龍雙鳳,昂首展翅,圖案細膩緊密。明次五開間,中心柱80厘米直徑,梁架縱橫交錯,高深莫測。大殿東側退后低矮偏殿崇圣祠(祀孔子祖宗)建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主從有序,富于變化。建筑師用心良苦,高超技藝,巧奪天工。
 資中文廟里供放著的“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制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已484年歷史。通高8.86尺、寬4.2尺、厚7.5寸。四周鏤空雕刻著九龍二鳳,外圍飾以花瓣海濤,龍鳳纏繞其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它是全國文廟中最高、最大、最精致、最奇特的孔子神位,這是資中文廟的第一絕。
資中文廟正殿(大成殿)中央至今高懸著10幅稀世匾額。它們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八個皇帝分別題寫的:康熙二十三年題“萬世師表”;雍正四年題“生民未有”;乾隆三年題“與天地參”;嘉慶五年題“圣集大成”;道光元年題“圣協時中”;咸豐元年題“德齊幬載”;同治二年題“圣神天縱”;光緒十四年題“斯文在茲”和民國時期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介石)、四川省政府主席林森,于1943年3月分別題寫的“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一個文廟至今能保留下來如此之多的我國重要歷史人物的賜書匾額,實為全國罕見,四川獨有,是資中文廟的第二絕。
 資中文廟內月池兩側各立著一座約四米之高的精美石碑,是從原州城大東街舊廟址遷來的。一側是明憲宗于成化四年(1468年)書刻的《御制重修孔廟碑》,一側為清康熙手書《四書·大學篇》,碑文仍十分清晰,筆致圓渾,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和歷史價值,這堪稱資中文廟第三絕。
 資中文廟建筑也具有許多的獨特性。資中文廟除與其他文廟一樣有“泮池”外,還有一個存于南宋的“外月池”,也叫“洗墨池”,相傳為南宋資中藉狀元趙逵過去讀書學習過的地方。一個文廟設有內、外兩個月池,在其它地方的文廟是絕對看不到的,這是資中文廟的又一大特色,此乃第四絕。
 全國各地文廟的門一般都是左右而開的,中間以萬仞宮墻來連接。而資中文廟為了把外月池囊括進來,所以萬仞宮墻修在了外面,而在文廟的正門和側門中間增設了一道長近20米、高6米,六龍四鳳脊飾的照壁。壁間有七孔直徑近兩米的圓形鏤空壁飾,由云海波濤、蟹蝦魚龍、坊塔石樹、魚躍龍門、蟾宮折桂等圖案構成故事,榜題“龍文炳躍”文字。它將古代建筑藝術手法與中國吉祥文化溶為一體,構成獨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據了解,它是川內文廟唯一、全國罕見的照壁,這是資中文廟的第五絕。
據了解,四川四大文廟中,德陽、崇州、富順的月池(泮池)中間都只是單孔石橋,唯資中文廟的是一座三孔石拱橋,取名“狀元橋”,這是資中文廟的一大特點。這或許也與資中是孔子之師萇弘的故里和資中曾出了兩個狀元(南宋狀元趙逵和清末狀元駱成驤)有關吧。在外月池與照壁之間兩側,分別矗立著兩根高10米的華表,使得資中文廟更顯神圣而莊嚴,這在全國尚存的其他文廟中是絕無僅有的,這是資中文廟的第六絕。
 資中文廟也是資中縣博物館所在地,該館的鎮館之寶、國家館藏一級文物,世界著名畫家張大千的巨幅行書中堂。此書法作品裝裱后長4.68米,寬0.95米,共40字。每字見方20公分,融行、草、隸、篆為一體,字跡顯得淋漓酣暢,一氣呵成,氣勢磅礴。內容是: “凌花鏡水秋,容與樂蘭舟。細草生溪綠,叢筠覆屋幽。江鄉自沮洳,岸柳尚輕柔。應共西風發,夕陽歸興遒。”落款為:“題畫小詩,仰煥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它是1948年秋,張大千為贈送給故鄉友人李煥章(資中人,國民時期任師長)而作的。大千先生于當年冬舉家遷往香港,一直未能實現返鄉的夙愿,故這一巨型書法或許是大千先生作于祖國大陸的最后一件墨寶。大千先生逝世后,這一書法作品曾在北京舉辦的《張大千書畫展覽》展出,是公認的珍品。 館內陳列著張大千先生1956年寓居法國期間,繪出的《四川資中八勝圖》影印件(原作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該組畫即:“重龍曉靄”、“滴水彈琴”、“百步云梯”、“三峰毓秀”、“珠江夜月”、“古渡春波”、“麥田云浪”、“倒掛琵琶”,是一組款式奇特的“書畫合璧”之作,也是大千先生自視甚佳的得意之作。這一組畫作為他的早期思鄉代表作,曾先后在法國巴黎、新加坡、中國臺北巡展。2014年3月至5月,首次在大陸深圳、成都等地展出。
 資中文廟西廡陳列著一組黃庭堅《幽蘭賦》石碑。它是唐代詩人韓伯庸撰文,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黃庭堅書寫,清代高手雕刻。這組碑刻一共七塊,每塊高2米、寬1.2米,厚20公分,共396個字,每字大15至20公分,平均手掌大小。筆力瀟灑清俊,鐵劃銀鉤,剛勁挺拔,豪邁奔放,是黃庭堅書法代表作之一。黃庭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跌宕開闊、沉著剛勁的手法,表現出了他被貶后奉召回京時,受冤平反后的心情及對蘭花品格的向往。這一組稀世書法珍品被鑒定為國家二級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