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的一種,可謂是烏龍茶的“茶中之圣”。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完全可以沖泡十次以上。 相傳古代有一書生赴京趕考不幸染病,經武夷山時住在天心永樂寺,喝了寺中老和尚所泡的一壺茶后不藥而愈。其后該書生高中狀元,后特意回武夷山感謝老和尚。老和尚告訴他應感謝寺后九龍窠的幾棵能治百病的神茶樹,于是狀元跟隨老和尚拜謝神茶,并將自己身上的狀元袍披在茶樹上,從此這幾棵神茶被人稱作“大紅袍”。 據《崇安縣志》載,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于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把出產在“建陽丹山碧水之鄉”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侯”。當時崇安縣尚未建置,武夷山屬于建陽縣。宋代,武夷山茶被列為貢品。蘇軾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嘉,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痹蟮铝辏ü?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專門辦理貢茶的采制。 每年驚蟄開始采茶,當地官員親上祭臺,隆重禮答一番.便令差役鳴金擊鼓,滿山茶農齊聲高喊“茶發芽”,喊聲回蕩在峽谷間,聲如震雷,場面十分壯觀。據說,這時山泉井水紛紛上漲,甘甜清冽。用這種水制茶,茶質異于常品。茶制完,水又退下,恢復原狀。因此人們稱之為“道仙井”、“呼來泉”,大紅袍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產生的。明末罷貢茶后,武夷山茶有了更大發展,創制了武夷巖茶,并運往歐洲。英國、荷蘭等國把飲用武夷巖茶作為宴會的高尚禮節。 武夷巖茶由于品種、品質、采制時間不同,巖茶花色品種繁多。按產地不同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香高味醇,巖韻特顯。半巖茶指武夷巖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于正巖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黃柏溪溪邊靠武夷山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武夷巖茶條索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銳則濃長,清則幽遠”;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泡湯后葉底“綠葉紅鑲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四大名叢之一的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案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六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大紅袍茶樹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試驗,無性繁殖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好的大紅袍一經沖泡,立刻散發出蘭桂般的香氣,幾米外也能聞到。品飲大紅袍,必須按“功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巔的韻昧。若要獲得更佳的品飲口味,應該用白瓷小蓋碗泡,配白瓷小杯品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