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nèi)供奉袒胸露、面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后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nèi)的主要殿堂棗大雄寶殿,殿內(nèi)供奉著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


古寺門前栩栩如生的銅象


其后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cè)。佛后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鰲頭,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yīng)化身遍布全島。堂內(nèi)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贊嘆。




寺內(nèi)還新建了玉佛樓,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鑿精細,裝金著彩,是星云大師捐贈的。玉佛樓兩壁掛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彩圖。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jīng)樓。藏經(jīng)樓內(nèi)珍藏著漢文《大藏經(jīng)》7168卷,另有各種經(jīng)書1.4萬余冊。在佛龕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經(jīng)樓左側(cè)為“過海大師紀念堂”,堂內(nèi)供奉著鑒真和尚脫紗像,陳列著鑒真第六次東渡圖以及鑒真和尚紀念集等文物,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從寺內(nèi)后門出右側(cè)就是舍利塔,棲霞寺舍利塔為南唐遺物,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

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七級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約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欄桿,基座之上為須彌座,座八面刻有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圖”,有白象投胎、樹下誕生、九龍浴太子,出游西門、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盤。八相圖之上為第一級塔身,第一級塔身特別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層上下檐間距離較短,五層檐由下至上逐層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灘兩石競,龕坐一佛。檐下斜面上還雕刻飛天、樂天、供養(yǎng)天人等像,與敦煌五代石窟的飛天相似。塔頂剎柱為蓮花形。整個舍利塔造型精美,不僅是隋唐時期江南石雕藝術(shù)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藝術(shù)、文化的珍貴實物。

舍利塔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緊靠著舍利塔的右邊山巖,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nèi)鑿佛像500余尊,稱千佛崖。

千佛巖,享有“江南云崗”之稱,是中國唯一的南朝石窟。據(jù)《棲霞寺碑》載,南朝齊代明僧紹死后,其子仲璋與沙門法度首先在西峰兩壁上鐫造無量壽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后,在佛龕頂上放出光彩,于是,齊、梁的貴族仕子,風聞而動,各依山巖的高 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龕,號稱千佛巖。共計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龕,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續(xù)有開鑿,共計佛像七百尊。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飾,金碧煥然,千佛巖位于南方,與云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的杰作。

從這里向東就可到達三圣殿無量壽佛



三圣殿因供奉西方三圣,故又稱為“無量殿”“大佛(龕)閣”,現(xiàn)今磚砌的殿門,是為后代修葺結(jié)果。

無量殿為千佛巖最早最大的佛龕。無量壽佛居中,兩側(cè)分侍觀音、大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云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云岡石窟還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樸,可與大同、龍門比美,其價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韻,在江南尤其罕見。

千佛巖周圍的巖壁上遍布著佛憲和佛像,在最后一個石窟中,出現(xiàn)了一尊手執(zhí)鐵錘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龕。干佛崖的佛像極為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