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寺位于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是目前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
南京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太平天國時期棲霞寺毀于戰火,現在的棲霞寺寺院主要建筑——山門、彌勒殿、毗盧寶殿、藏經樓等是民國初重建的。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寺最有價值的文物是鎮寺三寶,分別是:唐碑——明征君碑,五代的舍利塔——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和南朝開鑿的千佛崖。
唐碑——《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位于寺廟大門外的碑亭內,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由碑額、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構成。碑額篆書“明征君碑”四字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王知敬之手碑額兩側雕刻六龍拱額圖案。碑身兩側為獅首帶西番蓮紋紋飾,碑身正文為行書,一共33行,每行74字,全文共2376字,文采華美,碑文由唐初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寫。碑陰“棲霞”兩個大字,出自唐高宗李治御筆。
此碑石材非同一般,碑面上可見許多的梅花狀白色斑紋,它因此被稱為“梅花石”據考證,這是二疊紀“棲霞灰巖”,梅花斑紋則是動物海百合莖的化石和中國孔珊瑚化石,距今已有28億年。經推算,全碑正面海百合動物化石達22000多個,世界罕見。碑座龜趺頭部還有球斯瓦格蟲筵化石,這又是用2.9億年前石炭紀船山灰巖雕刻而成。作為南京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明征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跡的珍品,也是地質學界化石標本的珍品,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明征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跡的珍品,也是地質學界化石標本的珍品
五代時期舍利塔——中國最大的舍利塔
棲霞寺舍利塔位于棲霞寺毗盧大殿的后面,是中國五代時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舍利塔始建于南齊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后于隋朝仁壽元年(601年)復修原為五層方形木塔?,F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此塔整體結構緊湊,雕飾華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實,中國佛塔藝術的精品之作。
棲霞寺舍利塔為密檐式,五級八面。自下而上分為塔座、塔身和塔剎3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灰巖石砌造。塔座3層,自下而上為基座、須彌座和仰蓮座。基座平面雕刻游于海水和祥云之中的龍、鳳、魚、鱉等紋飾,側面雕石榴、鳳凰圖案。須彌座上下疊澀部分,側面雕覆蓮及石榴、獅子、鳳凰紋飾,中間束腰部分作八面體,8個轉角處均雕作半圓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和立龍形象,柱間浮雕釋伽牟尼“八相成道圖”。
須彌座上置有三層蓮瓣的仰蓮座,以承塔身。塔身5層,每層均出檐深遠,檐口呈曲線,上刻蓮紋圓形瓦當和重唇滴水,背端飾龍頭。第一層較高,約3米,撩檐石立雕飛天形象,八面轉角雕作仿木倚柱,柱上設闌額,東西兩面正中分別浮雕文殊、普賢像,南北兩面雕石門,門柱鐫刻經文,其余四面各雕一尊天王像。第二層高約1米,再上各層高度逐層減低。不設門,各層的8面都雕出兩座圓拱狀石龕,龕內浮雕一坐佛。塔剎5層,各有蓮花雕飾。這種設臺座的密檐式塔為現存石塔中最早的實例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鑿于南朝的千佛巖
“千佛巖”緊挨著舍利塔,又名千佛嶺,也叫千佛崖,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是南京唯一一處六朝佛教石刻遺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陽龍門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岡石窟31年。
千佛巖現存石窟佛龕200多個,石像500余尊,石窟大小不等,錯落有序。先塑起西方三圣像,像高俱超三丈,偉岸飄逸,體現了南朝佛造像的典型風格。石窟中的佛像有的五六尊一龕,有的二十余尊一室。龕內布局有的是一佛一弟子,有的是一佛二菩薩。窟門兩側大都有天王力士雕像,以示護法,佛座還常常雕有雙獅。
1500多年來,千佛巖石窟佛龕佛像歷經滄桑,曾遭受多次人為破壞,歷代屢有增補和修葺。千佛巖上題刻很多,歷代文人墨客游歷棲霞山,賞景拜佛,留下不少動情的詩篇。更有將詩或題名鐫刻在山巖上、佛龕上、石碑上,為后人留下寶貴的墨跡,成了具有觀賞、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給景區增彩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