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載]脈診集錦

     思考的螞蟻qq 2016-03-19

    [轉載]脈診集錦

    原文地址:脈診集錦作者:中醫不老哥

    《傷寒論》脈學初探

    《傷寒論》關于脈診的原文共有146條,約占全文的1/3強。古本《傷寒論》中尚有“辨脈法”(34條)*和“平脈法”(42條)兩篇脈法的專論,可見仲景對脈診十分重視。再檢閱《傷寒論》每篇的命題來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脈證并治”為篇名,說明其診疾論病乃是以脈、證、治三者相結合的。由此可知,《傷寒論》診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診合參”進行憑脈辨證,因證擇方。這個有機聯系的全過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綜觀全論的脈診原文,約可概括為辨別證候、闡發病機、指導治療、判斷預后四個方面的臨床意義。茲分述于后:
           一、辨別證侯
           論中以脈診來辨別證候的,有辨六經主證,有辨病名,有辨病性,有辨病位,雖然其所辨不同,但都是以脈診來規定其特定意義則是完全一致的。
           (一)辨主證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91)“傷寒脈弦而細,頭痛發熱,屬少陽?!保?66)“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278)“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腹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保?38)
           凡上述六經主證的脈法,是辨別主證的關鍵所在。比如,太陽病具有頭項強痛而惡寒的表證,則必須有“脈浮”的表脈。相反如具上述表證而沒有脈浮的表脈,那就不能成為太陽表證。再如,少陰病的“脈微細”,一般地說,微為氣虛,細乃血少,微細之脈并見,反映少陰病是氣血虛弱的全身性功能低下的病癥,故病者精神不支而欲寐??梢?,六經的主證和主脈有其內在的聯系,兩者必然是(當然也有脈證不符的情況)以一定的病機所決定的。有是證必有是脈,六經脈法皆然,余者以此類推。
           (二)辨病名
           《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薄疤柌。蛞寻l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薄啊L溫為病,脈陰陽俱浮?!?br>        如上所述的“緩”、“緊”、“浮”三種脈象,是如何在辨別病名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如果太陽中風表虛證,具有發熱汗出惡風的主癥,若其脈不緩而數,那疾病的本質就變成了風熱表實證。又如傷寒脈浮,因為風寒束表,衛陽郁遏,正氣抗邪有力,脈象應當是浮緊有力。假如具有傷寒表實之證,其脈不緊而緩或弱,無疑就是表兼里虛證,這顯然又不能診斷為傷寒表實證。所以,脈象在“脈證合參”的前提下,它對病名是有定性的作用的。至于風溫脈陰陽俱浮,而在臨床上應當是脈浮數,即吳鞠通所說的“不緩不緊而動數”的意思。再結合原文116條“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的精神,前后印證,風溫脈陰陽俱浮的浮數脈就一目了然了。
           (三)辨病性
           《傷寒論》說:“脈浮者,病在表…”(51)“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者,沉為里?!保?23)“傷寒脈遲。。。脈遲為寒?!保?33)“病人脈數,數為熱……”(126)“尺中脈微此里虛……”(49)“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之……”(219)
           如上所述,浮脈主表,沉脈主里;遲脈主寒,數脈主熱;微細屬虛,滑疾屬實。這是論中以脈診辨病性的基本規律。若再從全論的脈法和臨床實際來推論,雖然以浮沉分表里,遲數辨寒熱,但又當視其脈象相兼而定。例如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沉數屬里熱,沉緊屬里寒等,這樣把兩種脈象結合起來,才更切合臨床實際。
           (四)辨病位
           《傷寒論·辨脈法》說:“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即以浮沉遲數來測定病變的部位。程知說:“軀殼之外,榮衛為表,軀殼之內,臟腑為里,故以浮沉別之。”《難經‘九難》說:“何以別知臟腑之病?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币陨纤摚鸵话愣?,以脈之浮沉遲數,配合表里臟腑,是言其常,而不是言其變。不過,浮沉定表里似無可
           非議,而遲數定臟腑則多有疑義,如程知說:“傷寒中之傳變,亦有數而入臟,遲而腑。”程氏之見,似乎是常中之變,表面看來是相矛盾,而實質上是一致的。因此不論臟腑表里,都可出現浮沉遲數的現象,這應當是屬于變法的范疇,那就不能從文字表面拘執。所以,讀仲景書既要知常也要達變,只有知常達變,方可了然于胸中,運用于臨床。
           二、闡述病機
           論中以脈法來提示病機,這一精神貫穿于《傷寒論》的全部脈法之中,它啟示醫者通過脈象來揣測病機,而不是孤立地就脈論脈,那就會失卻仲景脈法的原旨。
           《傷寒論》說:“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12)“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保?49)
           上述兩條,一者以脈表明太陽表虛之理,一者以脈解釋脾約之機。前者以陽浮陰弱之脈說明衛強營弱而自發熱,自汗出的病機;后者以浮澀之脈說明胃熱津傷脾不能轉輸而約束的大便難證,又如癥象陽旦的“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痙攣……”(30)等,都是只提脈象以概病機。論中此類條文,示人從脈象去領悟病機,而不能言脈不言病,不然則失去了實際意義。
           三、指導治療
           論中以脈法來指導治療者,諸如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清不可清,以及可溫、可補、可吐、可灸不可灸等多方面。
           (一)可汗不可汗
           《傷寒論》說:“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保?6)“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保?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17)“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50)“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27)“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266)“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保?85)“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286)
           概括言之,論中表實證可發汗者有浮緊浮數之脈,亦有表虛不可發汗的浮弱脈,前者風寒束表,正氣有力抗邪,故脈浮緊(或浮數)有力,以麻黃湯峻汗攻邪;后者風寒在表,衛外不固,營陰外泄,故脈應浮緩而弱,以桂枝湯調和營衛。此兩者表證與表脈俱備,治療當可發汗。至于不可發汗,有表實不可用桂枝湯,表虛不可用麻黃湯之禁,以及陽氣虛脈微弱,陰血虛尺中遲,乃至少陽、少陰之禁汗例,均可以從脈象中獲得診斷的依據。
           (二)可下不可下
           《傷寒論》說:“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保?42)“結胸癥,其脈浮大者,不可下。”(136)“太陰為病,脈弱者,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280)“少陰病……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286)
           傷寒可下之癥,因其熱聚胃腑,脈必數實有力,故以攻下逐實法治,若雖熱實,如結胸脈浮大,胃腸并無可攻之實,故不可下。少陰尺脈弱澀,為病在里,屬氣血虧虛之證,無疑是在禁下之列。
           (三)可清不可清
           《傷寒論》說:“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保?50)“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175)
           論中可清之證,脈皆洪大滑疾,這是熱邪鼓舞,正氣盛邪亦猖獗。凡陽明熱盛于外,脈洪大必與大熱大汗大煩渴之癥并存,但亦有熱伏于里,所謂“里有熱”的熱厥證,此時脈可見沉伏或沉而滑疾。其治皆用白虎湯達熱出表。若發熱無汗表不解,脈雖浮亦不可以白虎之剽悍,此為論中先表后里的定法。
           (四)可溫與可補
           《傷寒論》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13)“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01)“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保?4)“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保?71)“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102)
           傷寒以寒立論,論中有表寒有里寒,有經寒有臟寒。表證病在陽經而脈沉,應發表溫經以散寒,里證病在臟而脈沉,應溫臟(多指脾腎)的虛寒,但不論其屬表屬里,脈沉者是為陽虛可溫之證。脈結代是脈搏間歇,屬陰陽氣血不足,故心悸不安,用炙甘草湯陰陽并補,氣血兩調。陽脈澀,陰脈弦,為土虛木旺,故小建中湯,扶土抑木,建中補虛。
           在《傷寒論》中,還有可灸可不灸。如“少陰病,吐利……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292)“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炙之:”(349)“微數之脈,慎不可灸……”(119)凡此可炙者為陰寒之證,多屬陽虛,脈不至是氣血無力鼓動血脈,常見微細模糊之脈;脈促應為虛細而數,亦是陽虛之虞,故灸少陰經穴,溫經以復脈。不可灸而脈微數,是為陰血不足,亦或為熱郁伏而脈數,均應禁止溫灸。由此推論,微數之脈,亦不可辛溫助陽,免于火灼筋傷而成火逆。
           此外,尚有可吐之證,如“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171)又“少陰病,飲食人口則吐……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324)以及“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354)
           “凡此可吐之證,其脈寸微浮,只是指病在胸膈的部位而言,而脈弦遲,及脈乍緊,均為胸膈間有痰水、宿食之故,因為有形之痰食,氣機阻滯壅澀,使之脈流不暢。
           四、判斷預后
           論中推論判斷預后的脈法,包括辨傳變、辨病愈、辨生死等,這類反應各種不同轉歸的脈法,驗之臨床,頗有實用價值。
           (一)辨傳與變
           《傷寒論》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保?)外感熱病,脈數急為病進欲傳里;脈靜是平和之意,為病不化燥入里之征,故不傳。從脈候來推斷疾病傳變與否,是臨床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辨病欲愈
           《傷寒論》說:“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271)“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保?74)“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287)“少陰中風,脈陽徽陰浮者,為欲愈。”(290)
           傷寒三陽病不傳而欲愈,脈象多由浮緊急數而轉脈小,是病不內傳欲已之征。三陰病欲愈,由陰轉陽,脈緊去而暴微或脈長,是正氣來復,脈象因之和緩充盈。
           (三)辨生與死
           《傷寒論》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保?16)“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217)“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保?15)
           論中以脈決生死者,一為治不如法,以致津傷脈短者多難治或死,脈自和為津液未傷可生;一為陽熱之極,脈弦為正可勝邪者生,澀為熱灼津竭者多難治或死;一為陰寒之極,脈暴出是正氣驟脫,脈微數是正氣尚存??傊?,脈證相符可生,脈證不符多難治或死,久病正氣不足脈應顯虛,脈反實者多是病進。總的原則是脈證相符,有是證即有是脈,預后多良好;脈證不符,證與脈相反,預后多不良。
           前已述及,仲景脈診的涵義是多方面的,內容極為廣泛而深刻。要領悟其精神實質,應重在“脈證合參”,切不可膠柱鼓瑟。尤其是初學者,更應結合臨床細心體會,使之更好地指導實踐。

    臨床上常見的幾種反常規脈象

    臨床上常見的幾種反常規脈象
    1 弦脈與澀脈并見,其理難通,其實常見。表現為雖弦卻往來蹇澀,如刀刮竹。臨床上可見于氣血失和,肝郁血瘀,或心血瘀阻,或四肢經脈阻滯,或癥瘕積聚,或風、寒、濕痹兼瘀等。
    2 高血壓,身體盛壯,反現陰脈者不少,脈現沉細而遲。
    3 老年人動脈硬化、冠心病,右三部均弦勁有力,但血壓反不一定高,有時反而較同齡人偏低。
    4 左寸虛細,心氣不足,于青年人常為正常脈象。
    5 青年人,脈象至數不整,乍數乍疏,常為無病。
    6 老年痰喘,上氣不繼,可見寸關滑數而尺沉弦,形似瀑布。
    7 浮細無力常氣虛;沉細無力常血虛,然而“貧血”病人脈常反虛大而數。
    8 房勞,脈亦常虛大,但按之無根。
    9 婦女下焦濕熱,未必見實脈。如西醫診斷的盆腔炎,附件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等??梢姷匠良毣蛳壹?,或濡細,或遲,而不體現熱象。
    10 七十歲以上,脈結代,不一定是病脈

    劉冠軍細脈臨床應用舉例

    劉冠軍精究脈學,通經典,重臨床,著《脈診》,將歷年來個人“手得”“心明”之點滴體會隨時筆錄而成。筆者臨床喜參究《脈診》,今舉其《脈珍》細珍之臨床運用舉例,摘要如下,供同道參考。
    細脈屬小脈,形小如線,減常一倍。與犬脈相反。小脈與微、弱、濡脈在脈“形”、“勢”上極相似;但細脈,形小如線,來去分明;微脈則極細而軟,似有似無;弱脈則沉細而軟,重按乃得;濡脈則浮細而軟,輕取乃得。
    細脈主諸虛,氣少血衰(貧血),勞損不足(慢性消耗性疾?。?,亦主濕侵。如《素內·脈要精微論》載有“細則氣少”?!队駲C真脈論》述“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為五虛”。張璐說:“細為陽氣衰弱之候?!贝鲉⒆谡f:“主血少氣衰……蓋血行脈中,血即減少,脈所以細也。

    應用舉例
    1.陽虛不足    凡陽虛不足,癥見少氣、溏泄下冷利,以及但欲寐者,多見微細或細弱無力之脈。如《傷寒論》載有:“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薄笆肿阖屎?,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对\家樞要》述有:“元氣不足,乏力無精,內外俱冷,痿弱洞泄”。
    2、諸虛勞損    凡氣血虛損,癥見盜汗、乏力、遺精,以及吐衄血者,多見細弱無力的脈象。如《脈經》載有:“細小為血氣衰,有些癥則順,否則逆”?!对\宗三昧》述:“……如平人脈來細弱,皆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致”?!督饏T要略》載:“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治以滋陰養陽為主法。作者診治一人,邱某,年30許,男性,工人。過勞胸痛,晨起吐血,先為瘀血紫塊,后為鮮血,時吐時止,查其脈來細弱無力,兼見面白少神,肢冷舌潤,知系失血血虛氣弱,久而陰陽俱衰,治以止血回陽益氣法,方用人參助氣,附子壯陽,阿膠、炮姜溫中止血,三劑血止,脈來和緩,后用人參、阿膠養血益氣,連服七劑收效。
    3、胃虛腹脹    凡陽虛胃冷,所致納少腹脹喜按者,多見細脈。如《脈經》載有:“關脈細虛,腹滿”?!端貑枴げ∧苷摗肥觯骸叭瞬∥鸽浒b者,診當何如?……論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薄对\宗三昧》載:“……所以胃虛少食,冷涎泛逆,使泄腹痛……,”治宜溫胃陽,助脾陽,使中焦溫暖,運化健旺則氣血充足,脈必和緩有力。
    4、溏泄冷利    凡中陽不足,下元虛冷,癥見下利稀薄,腹痛喜按,舌淡苔白,多見細弱無力的脈象。如《診家樞要》載有:“元氣不足,乏力無精,內外俱冷,痿弱洞泄”。《脈經》則有:“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此癥可選用理中湯溫中散寒,或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止瀉。如王某,男,45歲?;剂〖踩?,經治時好時犯,現大便日行三、五次,便呈粘液肉凍樣物,每便前腹痛腸鳴,便時下墜感;查其脈來細弱無力,兼見納少、神疲,舌淡苔白,知系脾胃虛寒,中氣下陷以致久痢,投附子理中湯加訶子、肉蔻各三線,連五劑,腹痛止,便一日一次,脈來和緩而愈。:
    5、虛寒咳嗽    凡肺氣不足,脾虛肺受其邪,癥多見咳逆倚息,呼吸不利,飲食不入,嘔吐冷沫,惡寒聲嘶,得溫則減,得寒益甚,脈多見細、弱、微不足者,屬陽虛冷嗽,治宜扶陽、健脾、祛痰、鎮咳有效。正如張景岳所說:“凡脈見細弱,癥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癥候,皆不必治嗽,但補其陽而嗽自止”。如李某,女性,年42歲?;伎人匀站?,吐白沫痰,兼癥納少、惡寒、便溏、查其脈來細弱無力,知系肺氣不足,脾腎陽虛所致咳,投給人參益氣,白術健脾,附子溫腎,少佐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加半夏燥痰,連有五劑而愈。
    細脈與小脈在古脈法里經常一起出現,《脈經》把細、小合并成細脈。
         細脈之指征為:
       1,脈體細小,與脈體寬大的洪脈相對。
       2,細脈只有脈體細小這一個條件。
       3,洪細程度的變化可如后示:----洪(大)----中(常脈)-----細(?。?---。
       4,細脈與微脈的區別:細脈常有,盡管細小,但連續不斷,如流水、如線;而微脈是若有若無、模糊不清。

    名醫劉紹武的脈象觀

    三部六病學說的脈象觀
    脈象學說,是祖國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技術,通過平脈可以幫助醫生得知疾病性質的真偽。臨床有時舍證而從脈,一脈定乾坤。因此,平脈有時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論治中,脈象的診斷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平脈是一門技術,而不是空洞的理論,無論歷代醫家把脈象描繪的如何盡善盡美,但具體平起脈來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同一脈象,多人平之,常是結論不一,難以說到一起,而不能統一。根據多年實踐,認為脈象應分三類,首先掌握脈象的分類,才能正確的區別脈象,作出準確診斷?,F就三類脈象的具體內容,作一分述。先認識基礎脈象,再認識復合脈象,在此基礎上再平奇形脈。這樣,循序漸進,才能完成脈象從必然到自然的認識過程。
    一、基礎脈
    基礎脈分七類十四種,根據脈象形成的機理和臨床脈象的變化,平診時要注意七個方面:
    1.長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脈長一寸九分。按脈時,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脈,主夭;反之,如寸尺兩端有余和緩者,為長脈,主壽。
    2.寬度
    正常寸口脈寬,以等身寸量之,約為1/10~2/10寸。平脈時,寬度以巨細分,超出正常寬度1/2叫巨脈;僅占正常脈之寬1/3時,稱為細脈。巨脈主氣盛,細脈主血虛。
    3.深度
    脈之深淺以浮、沉分,輕取明顯,按之稍減,稱為浮脈;輕取不顯,重按而明顯,稱為沉脈。浮脈主病在表,常為外感癥;沉脈主病在里,常為內臟病。
    4.硬度
    脈之硬度則以弦、軟分。緊而彈性差者,謂之弦脈;柔而彈性好者,謂之軟。硬度是血管彈性的反應。弦脈主病久,軟脈主病近,或為正常。
    5.頻率
    平脈時,頻率以遲、數分。一息四至以下為遲;一息五至以上為數。數脈主熱,主病進;遲脈主寒,主病退。臨床要結合具體情況并觀察心臟的功能狀態而確定脈率的意義。
    6.充盈度
    脈之充盈度,以虛、實分。主要憑脈管內血液量的充盈狀態。脈管內血液充實有力謂之實脈;癟而無力為虛脈。實脈主病實,虛脈主血虛。
    7.節律
    脈的節律以常脈、澀脈分。主要觀察脈跳動是否規律,脈跳動規整,無明顯停者,稱為常脈,或曰脈平;若表現為“叁、伍不調”,即:脈跳大小不等,有力無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謂之澀脈,提示心臟功能性變化與器質性病變。
    上述七類十四脈是單純脈,各代表著一個方面。醫生按脈時,心中必須安靜,對每個病人就診切脈時,都要仔細辨出這七個方面的不同情況。不能如仲景在《傷寒論》序言所說: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敷衍態度,這樣是學不好脈學的。在這七個方面,需要醫者沉下心宋,認真體會。
    二、復合脈
    復合脈是臨床診斷中常遇到的脈象。病者的脈象多為復合脈,單一脈較少見。復合脈中,凡是七類基礎脈中,除自身對立的脈象不能相合外,七個基礎脈的任何一類都可以和其它脈象相復合,構成多種多樣的脈象,現舉出十余種復合脈,供大家參考,從中得出一般的規律,以通過脈象對病證有所了解。
    1.洪脈
    洪脈是浮脈、巨脈、實脈復合而成。浮為深度,巨為寬度,實為充盈度,脈來若‘洪波’之勢,主熱盛。急性高熱患者常見之。
    2.滑脈
    滑脈由軟脈、實脈復合而成。軟者,為血管柔軟;實脈為充盈度好,脈流利如珠。主熱。在婦女懷孕或生殖系統有炎癥、腫瘤時也常為滑脈。
    3.緊脈
    緊脈由弦脈、實脈復合而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脈管有收緊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見之。
    4.牢脈
    牢脈由弦脈、沉脈、實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沉為深度,脈如拉緊之膠管,按之不絕,腎性高血壓時可有此脈。
    5.芤脈
    芤脈由浮脈、虛脈復合而組成。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脈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見之。
    6. 革脈
    革脈由弦脈、浮脈、虛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脈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虛。
    7.微脈
    微脈由細脈、澀脈復合組成。細為寬度,澀為節律。在休克時常見。
    8.結脈
    結脈由遲脈、澀脈復合而成。遲為速度、澀為節律。在房室傳導阻滯時可見。
    9.促脈
    促脈由數脈、澀脈組成。數為速度,澀為節律。常見于心動過速。
    10.濡脈
    濡脈由浮脈、細脈、遲脈組成。浮為深度,細為寬度,遲為速率。常見體虛之人。
    11.弱脈
    弱脈由軟脈、細脈、虛脈復合組成。軟為硬度、細為寬度、虛為充盈度。主病久而氣血虛。
    12.大脈
    大脈由長脈、巨脈復合組成。長為長度,巨為寬度。主氣盛。
    13.小脈
    小脈由短脈、細脈復合組成。短為長度,細為寬度。常為病久氣衰。
    復合脈可以有幾千種,此處僅舉常見的幾種。脈象對判斷人體的正氣與病邪變化有重要的意義,對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幫助,臨證時,要細心體會,方不致誤人。

    三、奇形脈
    奇形之脈之所以謂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礎脈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狀。奇形脈有病理性奇形脈和生理性奇形脈之分,生理性奇形脈一般在臨床無特殊診斷意義;病理性奇形脈對于局部病的診斷和疑難病的認識有重要的意義,病理性奇形脈有時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對治療起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脈:
    1.雙管脈
    憑脈時,寸口脈初按始覺寬大,仔細體驗,方能感覺到有兩條動脈血管并行經過橈側,一般無診斷意義。
    2.神門脈
    憑脈時,寸口無脈,而在神門穴處有動脈通過,叫神門脈,屬生理變異,無臨床診斷意義。
    3. 反關脈
    憑脈時,寸口無脈,脈管從尺部繞至手背側,其脈搏顯而可見,屬生理性改變。
    4.六陰脈
    憑寸口脈時,脈搏特別細小,難以摸到,其人表現如常,其人迎、趺陽脈搏動如常人者,稱“六陰脈”。此類脈多與反關脈并見,屬生理性。一般無臨床意義。
    (二)病理性奇形脈
    1. 上魚際脈
    憑脈時,寸口脈在腕橫紋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脈充皮下,可見其搏動,直達手掌大魚際,故稱“上魚際脈”。多由肝陽上亢(交感神經亢奮)而致。此脈又命名為“溢脈”。
    2.聚關脈
    憑脈時,寸口部,關脈獨大,甚者猶如豆狀,搏動明顯,高出皮膚,寸尺俱弱,其脈搏顯于關部,故稱“聚關脈”。多由肝氣郁結(迷走神經偏盛)所致。
    3.長弦脈
    尺脈脈管弦而長,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續數寸。脈弦緊有力,多為腹滿寒疝所致,根據其長弦程度,??膳袛喔節M寒疝病變的程度,對消化系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4. 晃脈
    憑脈時,脈的搏動與正常人有別,指下之脈有縱行跳動之感,關前一下,關后一下,其脈呈晃動不安之狀。我們稱為“晃脈”。多年經驗提示這類病者曾受到大的驚嚇,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脈”也可稱為“動脈”。
    臨床根據病理性脈象,可幫助醫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隱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見其脈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這也是臨證時舍證從脈的依據。
    病案舉例
    一軍區某司令,感到心煩不寧,脈見澀脈,脈形聚關,在幾個醫院均診斷不出其病變,我們則根據其脈象診斷為心臟病變,令其作進一步檢查,后經二階梯試驗,診斷為“隱性冠心病”,處以調心湯合調胃湯,服二十付,癥狀大減,囑其回部隊認真用藥,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來門診就醫時,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負擔沉重。憑脈時,見聚關脈與上魚際脈并見,提示情緒不佳,屬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處以調神湯合調胃湯,令其服用八十付,脈恢復正常而愈。
    通過對脈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脈象在辨證論治中的意義,同時,也應明白,脈象學有待于進一步的規范和統一。

    脈 辨                        佚名
    脈浮緊,惡寒,謂之傷寒;脈數,寒少熱多,謂之溫?。幻}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不可不辨。
    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于左手,總由怫熱郁滯,脈結于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冒風寒,非溫病也。凡溫病脈,怫熱在中,多見肌肉之分,而不甚??;若熱郁少陰,則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也。
    凡傷寒自外之內,從氣分入,始病惡寒發熱,一二日不作煩渴,脈多浮緊,不傳三陰,脈不見沉;溫病由內達外,從血分出,始病不惡寒而發熱,一熱即口燥咽干而渴,脈多洪滑,甚則沉伏,此發表清里之所以異也。
    凡浮診[1]中診,浮大而力,浮長有力,傷寒得此脈,自當發汗,麻黃桂枝證也。溫病始發,雖有此脈,切不可發汗,乃白虎瀉心證也。生死關頭,全于此分。
    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藥治之,是益其熱也。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癥。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也;溫病,怫熱內熾,郁于經也。
    凡傷寒始本太陽,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未嘗不發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于少陰,不能發出陽分,所以身大熱而四肢不熱者,此名厥。正雜氣怫郁,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則壞事矣;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矣。蓋熱邪亢閉,陽氣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手足逆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厥淺熱淺、厥深熱深是也。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變達權者,不足語此。
    璜按:王士雄說,謂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癥實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見,而斷其必死。凡熱邪壅遏,脈多細實遲澀,按證清解,自形滑數,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為虛也。又馬元儀謂:三陽證亦有脈微弱不起者,以邪熱抑遏,不得外達,待清其熱,則脈自起,勿謂陽衰脈微也。二公論脈,與栗山前說均合,乃經驗日久,確切不易之理解,為醫者當切記之。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冷,通身如冰者,危。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
    凡溫病,脈沉澀而絕,狀若屋漏者,死。
    凡溫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
    [1]診:似為“脈”字之誤。

    祝氏醫學叢書之二診斷提綱民國◇山陰祝味菊著

    導言

    西醫于診斷,則偏重聽診、打診、測診,而于持脈之觸診,乃不甚注意。例之國醫,適成反比。蓋國醫視切脈為診斷上重要之一端,以其觀察點,則在人身之氣血方面。(氣血之真諦詳拙著病理發揮)既病之后,氣之變化如何,可于脈之勢態上得之。血之變化奚若,可于脈之形態上求之。因種種病,而現種種脈。臨床經驗,信而有征,與硝煙觸診之僅計其脈搏次數者,未可相提并論。而病理上氣血之變化,表現于外部者,厥惟諸般之證狀,故內經云:能合色(指證狀言)脈,可以萬全。斯誠為診斷學上之鐵板注腳也。且任何疾病,未有不影響于氣血者,就氣血之觀察而下診斷,理論上殊為圓滿。故本書以脈證為二大提綱,如能心領神會,運用愉快,則于診斷學思過半矣。外此姑從略焉。

    脈理

    脈理者,乃由脈搏變化而考察其病理機轉之謂也。然脈有形勢之分,浮沉者,言其形,于此而可以覘其血之貧富焉。遲數者,言其勢,于此可以窺其氣之強弱焉。而浮沉遲數,又往往不能單純獨見,更兼有其它各象。故必于脈之形勢病理,有深刻之了解,而后乃可下主要疾病之診斷,更能推知其兼象之何屬焉。根據以上所述,分列四項如左。此節取材,系本石頑老人之診宗三昧。

    ◎浮脈
    形態:下指即顯,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不似虛脈之按之不振、芤脈之尋之中空、濡脈之綿耎而無力也。按下指即顯,殊不甚確實。如肥人富于脂肪,何能下指即顯。故須推其肉空,始能有得。
    病理: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蓋言正氣機轉,有向外抵抗之勢。脈管軟滑,而血液充實。但本脈有時間性,初病見之者順,久病見之者逆。
    主要疾?。簜柌?。
    兼象:浮而緩,為中風。浮而緊,為傷寒。浮而數,為溫病。余類推。

    ◎沉脈
    形態:輕取不應,重按乃得,舉之減小,更按益力。不似實脈之舉指迫迫,伏脈之匿于筋下也。
    病理: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言血壓低降,末稍動脈血液減少,正氣衰微不能外抗之象。
    主要疾?。汉爸敝猩訇帯J⒄?、寒疝等。
    兼象:沉而緊、為里寒。沉而遲,為陽虛。沉而數,為郁熱。余類推。

    ◎遲脈
    勢態: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一分鐘不及六十至)而舉按皆遲。不似澀脈之參伍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按定息者,似一呼一吸之間。略為停頓之意。
    病理:遲為陽氣不顯,營氣自和之象。陽氣不顯,蓋謂官能低減。營氣自和,乃云生溫機能無亢進能力,以補充其散失之體溫。而營氣自和之自字,殊覺耐人尋味,蓋言營氣僅能維持其自身之現狀,不能顧及衛氣之消耗故也。
    主要疾?。宏柼?、寒積等。
    兼象:遲而滑,為氣病。遲而澀,為血病。余類推。

    ◎數脈
    勢態:呼吸定息,六至以上(一分鐘八十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于急疾也。
    病理:數為陰勝,熱邪流搏于經絡之象。經謂神經,絡指脈管。蓋因官能亢進,生溫升騰,致使神經興奮,脈搏增加故也。
    主要疾?。褐T熱病等。
    兼象:數而虛,為中氣不足。(虛火)數而澀,為血虛。(即陰虛生內熱)余類推。

    ◎滑脈

    形態:舉之浮緊,按之滑石。不似實脈之逼逼應指、緊脈之往來勁疾、動脈之見于一部、疾脈之過于急疾也。按按之滑石,石謂宋。又動脈之見于一部,征諸臨床經驗,殊為不合。其理由,容于動脈中詳之。
    病理:滑為血實氣壅之象。蓋謂氣血兼盛,而脈波乃見充實流利也。
    主要疾?。褐酗L(中風屬于腦充血者)畜血等。
    兼象:滑而數,為宿食。滑而實,為病在外?;螅瑸樵獨鈨葌?。余類推。

    ◎澀脈
    形態:指下澀滯不前,內經謂之參伍不調。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迂徐、濡脈之來去綿軟也。
    病理:澀為津血虧少,不能濡潤經絡之象。乃因血液枯減,神經失養,動脈血流濡滯之故。
    主要疾?。貉?、虛勞等。
    兼象:澀而數,為虛熱。澀而浮弱,為無子。余類推。

    ◎虛脈
    勢態:
    指下虛大而耎,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少力,久按仍不乏根。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久漸出、散脈之散脈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
    病理:虛為營血不調之候。按此說,征諸病理為非是。營血不調,應改為營氣衰弱,乃合。蓋氣謂神經之官能。脈搏之動,由于心臟弛張,而神經實為之主。神經衰弱,則心臟弛張之力,當然減少,脈安得不見虛象。可知此非血虛,乃氣虛耳。故秉浮中沉三部,均可見。
    主要疾?。簹馓摗?br> 兼象:虛而澀,為氣血兩虧。虛而數,為氣虛之極。(此處之數字,不宜作熱論。蓋為神經虛性興奮之自然結果。如將滅之火,必見回光之象。)余類推。

    ◎實脈
    形態勢態:重濁滑盛,相應如參舂,而按之石堅。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盛去衰也。按本脈,形勢兩態兼而有之,更應注意者,參舂系狀脈搏鼓指之態,蓋言其石堅故也。
    病理:實為中外壅滿之象,乃因動脈血液充盈,血壓亢進故也。經云邪盛則實,非正氣本充之謂。按非正氣本充云者,非謂正氣衰弱,乃指邪正相爭而言。蓋必邪正之勢相當,始能脈見實象,以其自然療能健在故耳。但本脈有時間性。如下后、或大汗后見之者,均危。
    主要疾?。簜柮鞲畬嵉?。
    兼象:實而浮,為表實。實而細,為有積滯。(此處之細字不可認作虛象,以其中有積滯,致血液不能流暢。于此更可證明邪盛則實之言,為有味也。)余類推。

    ◎弦脈
    形態:端直以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不似緊脈之狀如轉索、革脈之勁如弓弦也。但應注意者,按之不移之按字,宜作推字解。以弦脈非按之可得,必推其肉空而后乃能取之也。
    病理:弦為陽中伏陰之象,乃言脈管緊張而富于彈性也。此處之陰陽,系謂寒熱,因弦脈皆為寒熱相搏之候。
    主要疾病:水飲、冷積、傷寒少陽?。ㄌ杺匾娋o脈。緊為弦疾之合,以其自身抵抗力足與病勢相爭,蓋乃脈管緊張,疾乃血行過甚,病至少陽,則正氣雖欲抵抗病機,而因其血行減退,故脈僅弦而不疾)等。
    兼象:弦而遲,為寒積。弦而滑,為瘀血。(于此有須鄭重注意之點,必弦而兼滑,乃可攻。若在婦人,僅滑而不弦,則為孕脈,攻之必貽大害。)弦而澀,為虛勞、內傷。余類推。

    ◎緩脈
    形態勢態:從容和緩,不疾不徐。似遲而實未為遲。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耎、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按本脈,形勢兩態兼而有之,且有時間性。如下后汗后,及厥陰病而見本脈者,皆屬正氣機轉之好現象,以其有胃氣故也。但須說明者,緩與緊相對待,不必專從至數論。
    病理:緩為脾家之本脈,蓋言陰陽調協,脈搏沖和也。故此脈象,乃屬生理的,單純無病理可言。
    主要疾病:無有。以其在病理上,不能單純獨立故。
    兼象:緩而弱,為脾虛。緩而浮,為傷風。緩而細,為中濕。余類推。

    ◎洪脈
    形態勢態:既大且數,指下累累如連珠,如循瑯粗曰?。不似实迈V侔幢票?、货V砘骼⒋舐鮒蠖頁ひ?。按本掠z問屏教娑兄沂艏嫦螅奐卻笄沂淖摯芍9史慚院槁觶賾寫笫宕嫜傘
    病理:洪為火氣燔灼之候。乃因生溫升騰,血流加速,血壓增高,末稍之動脈充血故也。
    主要疾病:溫病。傷寒陽明經病等。
    兼象:無其它兼象,惟有時間性。如失血,久病,洞下、及大汗后見之者,均屬危候。內經所云脈證相反,即指此而言。

    ◎微脈
    勢態: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按本脈,與虛脈最易混淆,其分別處,在本脈則至數不明,脈波起落均稍覺模糊,而虛脈則浮中沉三部至數均分明,惟少力而已,并無模糊之狀。故本脈較虛脈病為更甚,是不可不知也。
    病理:微為陽氣衰微之候,乃因神經衰憊,動脈血壓低降故也。
    主要疾病:亡陽、失精、脫瀉、類中等。
    兼象:微而細,為傷寒少陰病。微而緩,為傷寒厥陰病。(傷寒傳至厥陰,雖病邪減退,而正氣亦感不足耳。)余類推。

    ◎緊脈
    形態:狀如轉索,按之雖實而不堅。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按本脈為弦疾之合,弦則脈管緊張,緊則反是。故曰按之雖實而不堅,而疾乃血行過甚之謂。故本脈當察其形態,不能審其至數,蓋其至數,甚有一百數十至者,若僅注意其至數,認疾為亢陽無制,則鮮不僨事矣。
    病理:緊為寒邪收引,熱因寒束之象。蓋言放溫機能減退,體溫蘊蓄,心臟搏動亢進,血壓增高,動脈血液充盈所致。按熱因寒束之熱字,系指自身體溫言,非謂熱病,故治當發散,即內經所謂火郁發之是也。若認為熱病而進以涼藥,則無異于操刀殺人矣。
    主要疾病:傷寒太陽病。及寒邪凝滯,血郁氣阻之痛證等。(多數痛證皆見本脈。若太陽傷寒,則痛在全身。若寒凝邪滯,血郁氣阻,則痛在局所。即炎證初期,亦有屬于寒凝之象者。)
    兼象:緊而浮,為表寒。緊而沉,為里寒。余類推。

    ◎弱脈
    勢態:沉細而耎,按之乃得,舉之如無。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
    病理:弱為陽氣衰微之候,乃因神經衰憊,官能減退,動脈血壓低降故也。
    主要疾病:虛勞。脾胃虛寒等。
    兼象:弱而遲,為虛寒。弱而滑,為新產。余類推。

    ◎長脈
    形態:指下迢迢而故于本位,三部舉按皆然。不似大脈之舉之甚大,按之力少也。按古人對于長脈之觀念,注重部位,多以上魚際下尺澤釋之,故曰過于本位。然吾人之意,殊不爾,以長脈須從脈波上診察,而著意于其應指面積之長短何如,不能以部位面積長短定之。蓋瘦人以瘦故,每多見長,肥人以肥故,每多見短,若專注重部位,又將何說之辭耶。
    病理:長為氣治之象,乃因神經條達,血流和暢而然。在平人則為氣血充足,在病理則為管能亢進,而有向愈之機矣。
    主要疾病:無有。以其在病理上,不能單純獨立故。
    兼象:長而浮,為經邪方盛。其它則無。

    ◎短脈
    形態:尺寸俱短,不及本位。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按不及本位之觀念,錯誤與長脈等,可參照而知,不贅述。
    病理:短為氣病之象。蓋緣神經衰弱,動脈血流減退故也。
    主要疾病:無有。蓋病時而見本脈,必因其人心臟衰弱,已達極度,病機至此,皆屬危候。如古人所云,亡陽譫語脈短者死,是也。
    兼象:短而澀,為痰食積滯。其它則無。

    ◎大脈
    形態:應指滿溢,倍于尋常。不似長脈之但長不大、洪脈之既大且數也。按本脈有時間性。如痢疾初期見之無妨,久則足征其正氣衰敗也。又如傷寒未發汗前,見脈大而緊者,固無礙,若中風證而誤用麻黃發汗,以致亡陽而見本脈者,則為危候矣。
    病理:大為病進,又為正虛之象。乃因神經弛緩,脈管擴張所致。按此應于虛實上著眼,病進之大,必見充實,正象之大,必見軟弱。前者由于脈管血液充盈,其大也,乃被動而擴張。后者由于脈管軟化,失卻彈力,其大也,乃自動而擴張。細心體會,當能辨之。
    主要疾?。簜柮鞑?。(此屬實者)癆瘵。(此屬虛者)
    兼象:大而澀,為脹滿。大而浮,為正虛,余類推。

    ◎小脈
    形態:三部俱小,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發、弱脈之軟弱不前、短脈之首尾不及也。按本脈有時間性,如汗后下后而見之者,佳。
    病理:小為正氣不充之象。乃因神經衰弱,動脈血壓低減,抵抗力薄使然。主要疾病:無有。以其在病理上,不能單純獨立故。
    兼象:小而弦滑,為實邪固結。(如水飲之澼囊等)小而遲,為虛寒。余類推。

    ◎芤脈
    形態:浮大弦耎,按之中空,中取雖不應指,細推仍有根氣。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忽然無力也。
    病理:芤為血虛,不能濡氣。按氣字有語病。以氣指神經作用而言,此因血少脈空,濡氣奚益。蓋由血液驟減,脈管之形質如故,惟須注意者,本脈必在暴亡血與液時,始得見之,迨生理上起救濟作用后,則其脈必由芤而弦澀矣。
    主要疾?。菏а鼋虻?。
    兼象:無有。蓋見本脈后,體工旋起反應,故無其它之兼象也。

    ◎濡脈
    勢態:虛細而耎,如絮浮水面,輕取乍來,重取乍去。不似虛脈之虛大無力、微脈之欲絕非絕、弱脈之沉細軟弱也。
    病理:濡為胃氣不充之象,乃因消化不良,營養障礙,神經衰疲而然。
    主要疾?。簝葌搫?,脾濕泄瀉等。
    兼象:濡而遲,為寒濕。濡而數,為濕熱。余類推。

    ◎動脈
    形態:厥厥動搖,指下滑數如珠,見于關上。不似滑脈之諸部皆滑數流利也。按見于關上,殊不確實。昔人云:婦人尺脈動甚為有子,足征本脈非僅見于關上耳。
    病理:動為陰陽相搏之候,蓋因氣血俱充,脈波乃見圓滑。故單純無病理可言。
    主要疾?。簾o有。以其在病理上,不能單純獨立故。
    兼象:動而弱,為驚悸。動而浮,為自汗。余類推。

    ◎浮脈
    形態:隱于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附著于骨,而有三部皆伏,一部獨伏。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按三部,非謂寸關尺,乃指人迎、寸口、趺陽三部之動脈而言。必如此解,乃有一部獨伏之可能,否則寸、關尺,同為一脈管之領域,伏則皆伏,豈能伏其一,而遺其二者耶。故在臨床經驗上,殊不能不否認之也。
    病理:伏為陰陽潛伏之候。乃因血壓低降,末梢動脈血液將竭故也。此處之陰陽,系指物質與勢力言。
    主要疾?。夯魜y、疝瘕、留飲、傷寒失表、衛氣不達等。
    兼象:無有。蓋本脈之原態,已附著于骨,必須委曲求之,始有所得,故無其它之兼象也。

    ◎細脈
    形態: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
    病理:細為陽氣衰弱之候。蓋言神經衰疲,血壓低降,末梢動脈管收縮使然。
    主要疾?。鹤渲斜┖?,泄瀉等。
    兼象:細而澀,為血虛。細而然,為憂思過度。余類推。

    ◎疾脈
    勢態:呼吸之間,脈七八至,雖急疾而不實大。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躁疾之形也。
    病理:疾為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又為陰邪暴虐,虛陽發露之征。乃因神經緊張,心動亢進,脈管內血流過甚故也。但有實性虛性之分,前者屬于陽實,后者屬于陽虛。
    主要疾?。宏柖?。陰毒。虛勞等。
    兼象:疾而洪大,為煩滿。疾而沉細,為腹痛。余類推。

    ◎牢脈
    形態:弦大而長,舉之減小,按之實強,如弦縷之狀。不似實脈之滑石流利、伏脈之匿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
    病理:牢為病氣牢固之征。蓋由血液郁滯,脈管痙攣所致。按病氣牢固四字,殊欠推敲,其意蓋謂邪實正虛也。
    主要疾?。簼癔d拘急。寒積內伏。胃氣竭蹶等。
    兼象:無有。蓋病時而見本脈,已屬危殆,故無其它之兼象也。

    ◎革脈
    形態:弦大而數,浮取強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狀。不似緊脈之按之實而不堅、弦脈之按之不移、牢脈之按之亦堅也。
    病理:革為變革之象,乃由營養失常,血液稀薄,神經虛性興奮,脈管硬變而來。按變革二字,雖似隱合病機,究嫌籠統。特為補正如上。
    主要疾?。喊氘a漏下,亡血失精等。
    兼象:無有。其原因可與牢脈參照之。

    ◎促脈
    勢態:往來數急中,忽一止復來。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息也。
    病理:促為陽邪內陷之象。乃因生溫升騰,想臟博動亢進,血流數急,動脈瓣閉鎮不全故也。按陽邪內陷,乃國醫之術語。舉例言之,如傷寒太陽病,應發汗而反下之者,致違反體溫外越之趨勢,蘊蓄于里而成之機轉也。
    主要疾?。簻責岚l斑,瘀血發狂,暴怒氣逆,傷寒太陽病誤下等。
    兼象:無有。蓋遲 而一止復來,則為結。止而不還,則為代。故無其它決象也。

    ◎結脈
    勢態:指下遲緩中,頻見息止,而少頃復來,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
    病理:結為陰邪固結之象。乃因生溫低降,靜脈還流減少,心臟搏動失其平衡使然。按陰邪固結云者,其反面實有陽氣不足之涵義也。
    主要疾?。喊d癇(血不)積。寒飲氣郁等。
    兼象:無有。其原因可與促脈相參。

    ◎代脈
    勢態: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不似促結脈,雖見息止而復來有力也。按不能自還,非謂脈搏中止后,不能復見,蓋狀其正氣衰疲,不振之態耳。
    病理:代為元氣不續之象。乃因神經衰憊,心臟搏動時有間歇性之休止故也。按本脈有時間性,如孕婦在二三月時見之者,則無妨礙,若高年,或病后,其脈見中止而有一定次數者,多屬不治。
    主要疾?。侯嵠椭貍瑲庋E損等。
    兼象:無有。其原因見于促結脈中。

    ◎散脈
    形態勢態:舉之浮散,按之則無。來去不明,漫無根蒂。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于散漫也。按本脈,形勢兩態兼而有之。
    病理:散為元氣離散之虛。蓋言神經衰痹,血壓低微,血流將竭,脈管彈力喪失也。
    主要疾?。簾o有。以其在病理上,不能單純獨立,大凡病勢至此,皆屬絕候故耳。
    兼象:無有。因其既無主要疾病,更何有于兼象耶。


    證候
    證候云者,乃概括諸般之病狀而言。種類頗多,范圍至廣,而于診斷上之關系,殊深密切。就中如舌苔之變化,寒熱之真假,乃至神色聲音之觀察,皆為西醫所不屑道。而國醫則視為臨床醫典中之鴻秘焉。抑猶有言,國醫之所以為國醫者,亦于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見其有得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下例所舉,不過全豹中之一斑耳。
    驗舌:前人驗舌之法,系將整個的舌,劃分數部,如前中后左右,以配臟腑。說近于鑿,殊不可信。吾人就臨床上之經驗,以為舌之診察,應分舌本與舌苔。舌本者,即舌之體質,舌苔者,即附著于舌面之衣也。其它鑿說,概不與焉。蓋驗舌本,可以辨氣血之障礙。驗舌苔,可以明胃腸之變。故本書于驗舌,固重視其苔,而同時亦兼察其本也。試約略分述于下。
    白苔:微白而潤者,為表寒。白潤中黑者,為里寒。白而滑者,為水邪。白而厚膩者,為中濕。白而干燥者,為津傷。白如積粉者,為疫癘。同時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紅者,為陽氣不足,紅者為化熱之漸。淡白者,為血虛。萎白者,為亡血。
    黃苔:微黃而潤者,表證失汗,熱郁于里。純黃而干者,為陽明府熱。純黃而膩者,為濕已熱化。純黃中黑而燥者,為熱甚傷津。(以上苔色,皆屬鮮明。若見晦暗者,多屬假象。即前人水極似火之謂。臨床家應加以鄭重注意)舌本鮮絳者為里熱已熾。余則可與上述之舌本互參。
    灰苔:有寒熱之別。如純灰而潤,舌本淡紅,或暗紫者,為寒邪直中三陰,及傷生冷。(倘服藥后,而苔轉微黃色者,生。見灰縮者,死。是宜注意及之。)灰而膩,舌本淡紅者,為寒濕,此屬于寒者?;叶稍铮啾旧罴t,或鮮絳者,為里熱已熾,胃液受傷,此屬于熱者。
    黑苔:見之者皆屬危候。亦有寒熱之別。如純黑而潤,邊底淡白,舌本不紅者,為陽微寒甚。純黑而干,舌本不紅者,為脾陽將竭,水精不布,此屬于寒者。純黑而干,邊底深黃,舌本紅絳者,為府熱亢甚,此屬于熱者。(即前人火極似水之謂。)
    濁苔:其色駁雜,而姤膩如漿,凡胃有積滯時,多見之。但有寒熱虛實之別。如濁而白滑者,為寒積。濁而黃燥者,為熱滯。濁而拂之不去者,為邪實。濁而拂之剝離者,為正虛。舌本,可與首節白苔下參照之。
    裂舌:苔中呈裂紋,如界劃之狀者。裂而干白者,為寒積胸中,脾津不布。裂而燥黃者,為熱極傷津。裂而純黑者,為胃陽將竭,津液枯涸。而舌本亦有見裂紋者,無論平時病時,皆為中氣衰薄,飲邪內聚之征。其它舌本之診候,與前互參可也。
    剝苔:有全部與限局之分。凡剝之見于全部而潤者,為中氣虛寒。干者,(即前人所謂鏡面舌。)為陰虛液竭。其剝之限局于一處,或在中心,或在左右,厥如錢如條者,皆為中有積飲。今人每視剝苔為陰虛者,殊與事實不符。其有膩苔中,兼見局部剝落者,亦以陰虛名之。幾何而不殺人也。吁可慨哉。舌本之參證如前。
    刺苔:乃因舌面乳頭燥硬,捫之如芒刺也。(即俗所謂楊梅苔。)刺而深黃者,為熱邪內陷。刺而灰者,為少陰熱結。刺而黑者,為不治之候。舌本鮮而刺者,為熱甚亡陰。余皆無刺可覓。
    按上述外,尚有其它多種之舌別。如卷舌、萎舌、硬舌等。前人言之綦詳,恕不備載。又苔之生成,必由根達尖,故病重者,其苔滿布,輕者,乃不及尖。而苔之化也,則與生成為反比。故病解時,必先化其尖,而后及其根,已成為臨床上之公例。至前人所謂苔之在尖者,主某病,殊屬非是。蓋未有根無苔,而尖獨見之者。此亟應糾正其謬誤焉。

    察色:
    有蒼、黃、赤、白、黑之分。例如色蒼者,多屬寒。黃者,多屬濕。赤者,多屬熱。白者,多屬血虛。黑者,多屬水病。其詳分隸于各該主證下,參照自明。茲不贅述。而其要點,在鮮澤與暗晦之間。色澤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難已也。
    惡寒:此為自覺證狀。蓋言病者自覺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虛實之分。例如抵抗不足,衛氣衰弱之惡寒,惟遇寒時,始呈畏怯之狀,此屬于真者虛者。反之熱被寒郁之惡寒,雖在夏月,亦有非御重棉不可之勢。此屬于假者實者。惡寒而限于局部者,如金匱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如掌大是也。大都惡寒,除由于陽虛者外,屬表證者居多。
    發熱:此為自覺而兼他覺的證狀。蓋言病者醫者,皆能感覺其熱度之如何也。亦有真假虛實之分。例如壯熱不減,煩渴便燥,脈數而實,小溲赤澀,發言壯厲,此屬于真而實者。反之,熱而不壯,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飲,便秘溲濁,脈大而虛,或細弱,語聲低微,腳下不熱,此屬于假而虛者。其局部發熱,而身有惡寒現象者,乃將發癰腫之征。他如瘧疾、陽明府實、虛勞等,發熱有定時者,名曰潮熱,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種證候中,關于泄瀉、滯下、便秘之寒熱虛實,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無俟申說。惟于滯下便秘二端,尚有補充之意見,試略言之。滯下之屬于濕熱者,其初期,亦必因濫食生冷,或腹為寒侵所致,必無由純熱而成者,此應補充者,其一。便秘非僅由津血虛涸使然,而陽虛失化者亦有之,此應補充者,又其一也。
    小溲:此種證候中,屬于閉、癃、頻、數、遺尿、淋濁等之寒熱虛實。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煩贅述。惟須加以說明者,僅在其色之清濁耳。通常皆認溲色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凡患濕病者,其溲皆濁,于此而亦可謂之熱乎。故其著眼處,應于清濁上辨之。如黃而清者,始屬于熱。白而清者,則屬于寒。白而濁者,屬于寒濕。黃而濁者,乃系陽為濕郁,故腎陽虛損失化者,亦多見之。
    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但有寒熱之不同。例如喜熱、惡寒、苔白、肢冷、吐蛔、脈弦遲者,為寒。喜冷、惡熱、煩渴、泛酸、苔滑、脈洪者,為熱。又嘔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覺舒暢者,蓋緣夙欲所致。此又不可不知也。
    嘔逆:即古之所謂噦。喉胸間呃呃作聲而無物也。但有虛實寒熱之別。如傷寒發汗、吐、下后,下利日久,及婦人產后等,皆虛之例也。飲食停積,暴怒氣逆,及陽明熱結失下等,皆實之例也。然虛實中,又當脈苔參合,辨其寒熱焉。
    嘈雜:其狀似饑非饑、懊憹不寧,病經發汗吐下后,及小兒食積時,多見之。
    齘齒:齒牙相摩作聲也。除痙厥外,多見于睡眠中。小兒胃有積滯時,每呈此種狀態,成人則罕見之。
    口渴:渴必喜飲。例如傷寒陽明病,溫病、三消等,皆是。倘欲飲而不喜咽,如傷寒少陰病、濕病等,由于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干而非渴他。設使喜熱飲者,則亦中寒之類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渾濁物也。多由中寒脾敗所致。大概傷寒濕溫,初病時為苦寒之劑所傷,或重用滋膩者,多呈此狀。時師以為熱邪傷陰,是認糜爛為口糜,殊不可從。
    痞滿:胸中氣機阻滯,痹而不舒,按之濡軟,為一種無形的障礙也。見之者,皆由脾胃虛寒,中陽失化之故。俗謂肝氣橫阻,良堪噴飯。即以舊說論,肝主疏泄,豈有不能泄其痞滿,而反增其痞滿者乎。蓋亦不思之甚矣。
    腫脹:腫由組織侵潤而起之病變,故多見于全身,如水腫是。脹為水液蓄積而來之病變,故僅見于體腔。如胸水、腹水是。但有充血與郁血之分。大凡充血性者,皆屬于熱,郁血性者,皆屬于寒。
    積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為積。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為聚。積之病變在形質,如瘀血癖塊等是也。聚之病變在勢力,如肝氣胃氣等是也。
    咳嗽:無痰有聲曰咳。有痰有聲者曰嗽。皆有虛實之別。如肺勞則屬于虛,痰飲則屬于實。惟咳之中,寒熱均有,而嗽則有寒無熱也。
    哮喘:哮與喘相類似,哮為呼吸緊迫,喉中如水雞聲。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但哮屬于寒,喘屬于熱。故哮雖有寒包熱者,而其原因究由于寒也。喘雖有積飲而致者,然其原因,究由于陽氣上逆也。
    上氣:其狀似喘,口張肩息。但覺氣由臍下上沖,此緣肝腎下虛,不能潛納使然。但須注意,上氣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于上氣耳。
    短氣:呼吸皆短。即仲景所謂,短氣不足以息者是也。但有虛有實,如病后、產后、及高年正虛,皆虛之例也。如飲食壅滯,皆實之例也。
    瘖?。赫Z言失聲也。但有虛實之不同。虛者,如久病正虛,津血枯槁是也。實者,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后食冷物者是也。惟無論虛之與實,皆系間接。他如白喉、喉痹、候頭結核等,乃由直接傷其音帶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覺上之冷感也。此為中陽衰敗,故雖表熱甚者,亦當于解表中兼顧及之。
    鼻扇:呼吸時鼻孔扇動,為肺氣將絕之征。凡病之末其,見此狀態者,皆屬危候。小兒麻疹時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著煙煤狀。此為陽毒熱極所致。見之者多屬不治之證。

    顛狂:顛之為狀,沉默寡言,失其常態??裰疄闋?,妄言詬詈,昏不識人。故顛系神經郁滯,多見于末其之憂郁病時。狂乃神經錯亂,每顯于極度之實熱病時。蓋前者為陰性,后者為陽性,即書所謂重陰為顛,重陽為狂是也。
    失神:知覺遲鈍,神志不清也。神經衰敗者,每易見之。他如傷寒,濕溫,濫用苦寒,真陽被傷者,亦多呈此狀。
    鄭聲譫語:鄭聲者,即鄭重言之,語多重復,而其聲低微。譫語者,即亂言無次,如見鬼狀,而其聲洪厲。鄭聲屬虛,譫語屬實。

    頭眩:頭部昏暈,如坐舟中。例如腦貧血時見之,病痰飲者亦見之。
    耳鳴:耳中作響,如聞風雨聲。例如氣虛、精損、腎衰、暴怒、及痰飲格拒等,皆見之。但有虛實之互異。凡手按之而響劇者,為實。按之不響,或微減者,為虛也。

    驚悸:恐慌之由他動而起者,為驚。由自動而來者,為悸。而其原因,則皆為神虛。故驚悸多見于心腎不足之人。惟悸則有獨見于水飲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前者為神經疲勞,后者為神經興奮。但均有虛實之別,當與其它之證狀,及色脈等參合自知。

    項強脊強:皆為肌肉緊張,轉側不遂之狀態也。例如傷寒中風之太陽病,及小兒痙病等皆見之。
    拘攣: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凡病見此,皆為病邪入腦之征。證象殊惡。例如傷寒、溫病、癆瘵之末期。中風、及小兒驚癇等,均呈此態。
    麻痹:筋肉疲滯,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經之為病,而虛實皆有。虛者言其正虛,例如營養不足,氣血衰敗是也。寒者言其邪實,例如風、寒、濕、三氣交阻是也。
    痿廢:組織壞死,肢體廢而不用也。例如偏枯、癱、瘓等,皆是。

    戰栗:戰為振振動搖,栗系皮膚粟起。例如傷寒、溫病欲解時,則作戰,此乃正與邪爭也。暴感寒邪,則見栗,此因衛氣郁閉也。
    厥逆:謂四肢寒冷。與內經之大厥、顛厥,由腦出血與充血而成者迥異。但二者有別。寒及肢膝者,為厥。寒在四末者,為逆。厥系陽伏,逆乃陽虛。故傷寒厥陰病,多見肢厥。而少陰病,多見四逆也。
    自汗盜汗:醒時汗出,曰自汗。寢時汗出,曰盜汗。但自汗有虛有實,而盜汗則僅有虛之一種。例如傷寒陽明病、中風、溫病之自汗出者,為實。亡陽、衛虛之自汗出者,為虛。而盜汗皆系無意識神經之虛性興奮所致。故有虛無實也。

    上視歧視:上視系眼球上戴,歧視乃視線分歧,前者多見于痙厥,后者多見于虛損。蓋一則目系緊張,一則神經衰憊故也。
    散瞳縮瞳:瞳孔之散大縮小,其病變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例如小兒痙病、虛脫,及熱病之熱已入腦時,(即前人所謂熱入心包。)皆見散瞳。小兒癇病、中寒、及各種痹證等,皆見縮瞳。
    露睛:睡眠時目睛顯露,由于腦力衰微,神不內斂。例如老人、氣衰、小兒慢驚,及病后正虛等,皆見之。
    陰縮囊縮:陰莖腎囊收縮也。但須知者,上述兩種證狀,多有連帶關系。不能截然劃分。蓋陰縮時,每并見囊縮,而囊縮時,亦每并見陰縮焉。例如傷寒臟結之入陰筋者(即陰縮之謂)寒疝、及溫病之熱入厥陰等,皆呈此狀。而其原因,則多屬于寒。

    肌膚甲錯:肌膚枯糙,捫之如鱗甲錯逆,此系內有干血之征。例如血痹、虛勞等末期,多見之。
    癍疹:癍則成片,發由肌肉。疹則為粒,出自皮膚。例如傷寒、溫病之已至陽明者,多發癍。風濕多出疹。但于此有須加以說明者,普通所謂麻、(疒昔)、痧、(疒立/口)等,皆疹之類也。
    諸痛:皆屬血郁氣滯使然。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大都為寒證。個中雖有陽氣被郁而痛者,然其原因畢竟屬于寒也。世固有明系痛證,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蓋由陽郁熱化而來,時間性有不同耳。
    諸血:凡血證之來,皆由血管破裂而招致之。但有寒熱虛實之區別。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虛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腎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屬于寒者、虛者。傷寒太陽病之衄血,厥陰病之下血,及內經熱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屬于熱者實者。

    再簡單點

    中醫的切診,既包括切脈,也包括對病人其它部位,如胸、腹、關、尺膚等處的按觸。故中醫的切診,決不只限于切診脈象。當然,切脈是中醫診斷病證和推斷預后的一項很有特色的手段,古人曾對中醫的四診作了生動而深刻的概括,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意思就是說,通過望、聞、問、切“四診”,能正確判知病人的病證的醫生,其學識是淵博的,技巧是精湛嫻熟的,達到了料事如神的境地。由此,也可看出,切脈必須與望、聞、問三診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切脈,在臨床上一般都切“寸口”部位橈動脈的脈搏。為什么要在這個部位切脈呢?《難經。一難》說:“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保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其含義是說,肺主氣,朝百脈,故肺為氣血流注和營養臟腑,四肢百骸的重要器官,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以可借以測臟腑、經絡、氣血等的病理變化。
    切脈時,宜讓病人取坐位或俯、仰臥位,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使血流通暢。中醫習慣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脈象,右手切病人左手脈象。方法是先用中指按在病人腕后高骨(橈骨頭)內側的“關”部,然后用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按在關前、關后、關前為寸部,關后為尺部。三個手指的疏密、根據病人的身高適當調整。醫生宜手指微屈斜按,用指尖羅紋處接觸病人脈搏,進行診脈。左右手寸、關、尺三部,合稱“六部”左右各三部,對臟腑的分屬一般是:左寸為心;左關為肝、膽;左尺為腎、膀胱、小腸。右寸是肺;右關為脾、胃;右尺為腎、命門。
    切脈時,醫生用其手指的末端很輕地觸診病人的脈象,即是“浮取”,以較重的指力觸診病人的脈象(有時須按至骨上),稱為“沉取”;介于“浮”取與“沉”取之間的即是“中取”。三部各用浮、中、沉切診一遍,稱為九候。醫生的三指,可同時切脈(此為“總按”),也可分別切寸、關、尺部(稱為“單診”)。在切脈時,醫生預先調勻自己的呼吸,才能較準確地算出病人脈搏每一息的至數,也利于專心一致地切診病人脈象的變化。切脈時應盡量避免外來的干擾和情緒的波動,以免脈象失真。醫生切脈的時間不宜少于三分鐘,否則,可為假象所惑。


    提綱挈領學脈象:
          正常脈象:六部不大不小,不浮不沉,緩和有力此為正常脈象。
                        注:胖人脈沉,瘦人脈浮,如果六部緩和有力也為正常脈象。
          異常脈象: 如果六部脈有稍微異于正常脈象便是病脈。
          脈分陰陽:凡浮,大,滑,數,長即是陽脈。凡沉,小, 瑟,遲,短即是陰脈。
          脈主臟腑:脈遲病在臟,脈數病在腑。  脾病脈緩。兩手脈弦細必是脾胃虛弱。
          診脈男女有別:女子尺脈恒盛,男子尺脈恒弱。
          脈形主?。号幼蟠缑}浮大,心火盛,主失眠。右寸脈浮大主眩暈。左關脈浮大主膽熱,右關上浮滑胸中有積熱,滑數者嘔吐。左關脈沉弱主肝血不足,右關脈弱主脾虛氣滯。男子尺脈大為陰不足,女子尺脈弱為陽有余
         尺脈有不同:右手尺脈大為名門火盛,用六味地黃丸,左手尺脈盛為陽不足,益“益火之源” 兩尺脈恒大補水,兩尺脈恒弱補命門之火。
        病機不明,難以斷定必查兩尺脈:水多補火,盛者瀉命門之火。
         單脈主?。撼呙}細緊,腹痛,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下皆然/左寸脈浮,右尺大,虛火上升。  右脈浮大瀉肺經。
                        左關上見動脈,肝病沉重。右關脈略浮,胃病很久。
                        尺脈按之洪大頂手,病在下焦,病進,尺脈轉緩,病退。
         獨處藏奸:六部脈中有一部或大或小或若或強,必是病所,用藥搜之。
                            左右脈緊弦必是肝郁。
                            脈短者,肝氣久郁。
    靠手掌方向的為上,靠肘臂方向的為下。手掌平放,靠左邊的為左,靠右邊的為右(左右手的左右不相同,左手是以橈骨莖突為左,右手是以橈骨莖突為右),近皮膚為外,近骨肉為內。
    方位變化:脈向外移為浮脈,因此輕觸即知。脈向內移為沉脈,因此要重按方得。內外間距縮小,則為微脈。浮微相合為散脈,沉微相合為弱脈。內外間距增大為盛脈。
    脈象上下間距增大為長脈,上下間距縮短為短脈。
    脈象左右間距增大為洪脈,左右間距縮短為細脈。
    長洪相合為大脈,短細相合為小脈。
    至數變化:一息一至以上為數脈,六至以上為疾脈。四至以下為遲脈。
    狀態變化:有力為實脈,無力為虛脈。流利為滑脈,不暢為澀脈。端直而長為弦脈。行有停止為代脈(分為有規律的停止和無規律的停止二種,后人為了鑒別,引進了結脈,結為無規律,代為有規律,也有根據動而復返來命名的,動而中止,不能自返,謂之代脈,動而中止,能夠自返,謂之結脈)。
    相對變化:脈在血空,謂之芤脈。脈細血盛,謂之緊脈。
    異常變化:本不跳動而動,謂之動脈。(如王光宇先生的脈學、圖像診脈法的脈學)。內經言經絡之病,有是動是主,是動主什么病,是主主什么病。即是此之謂。動言脈之異動,主言脈之變異。二者的關系是變化的關系,主為變,動為化。主為因,動為果。主言起,動言落。
    合并脈象:浮虛相合為濡脈,浮微為散脈,沉微為弱脈。弦芤相合為革脈,沉實相合為牢脈。
    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撓動脈搏動處,借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切脈辨證,早在《內經》、《難經》就有記載,經歷三千年來的不斷總結,對于何證出現何脈已有詳細論述。但對證象與脈象間的內在聯系,卻無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學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脈證間的內在聯系,如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氣血津液出現虛滯,五臟功能出現盛衰,才會出現不同脈證。只有弄清氣血津液的生化輸泄與五臟間的關系,才能將氣血津液虛滯和五臟功能盛衰出現的證象與脈象聯系起來,也才明白切脈能夠察其五臟病變的道理所在。
    不同脈象的形成,與心臟、脈絡、氣血津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脈象的不同變化反映了心力強弱、脈絡弛張、氣血津液虛滯三個方面的變化。由于氣血津液都需五臟協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輸泄,所以氣血津液的虛滯也就反映了五臟功能的盛衰,從而反映于脈,形成不同的脈象。
    心臟搏動的強弱,脈絡的弛張,是引起脈象變化的根源。心臟搏動有力,脈象隨其病因證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數等脈;無力則脈象常呈遲細微弱等脈。心臟搏動與脈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絡交替收縮與舒張的反映。如果血絡松弛則呈孺、緩;緊張則呈弦緊;
    痙攣則呈結代等等。只有將固定的心臟、脈絡和流動的氣、血、津液連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脈象變化的本質,對于何證出現何脈才有理有據,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氣血津液虛滯變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脈象。
    先從氣的虛滯言之;氣是心臟搏動的動力,心氣是由腎系生化的元氣,脾系生化的谷氣,肺系吸人的清氣,注人心臟,成為心臟活動的能源。脾腎功能衰退,心氣也就隨之衰弱,脈象與心相應也就呈現緩慢或虛數無力。若將這一連鎖反應進行逆向推理,脈象無力是因心氣不足,心氣不足則是脾腎化氣功能衰退所致。氣行脈外,營衛和調,則脈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如果風寒束表,毛竅收縮,脈絡緊張,衛氣充盛于表,則脈隨氣浮,呈為輕按即得的浮緊脈。若衛氣因寒、內歸臟腑,則呈重按始得的沉緊脈,久病氣虛,脈伏于里,則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脈。若陽氣虛衰,無力助心行血,則脈呈遲緩微弱。若風寒束表或風熱犯肺,氣郁化熱,心陽亢進,則脈應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數。
    若因氣郁引起脈的傳導阻滯,則脈應之而澀。若因氣郁引起脈絡不舒,則脈應之而弦。
    由此可見,脈的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均與氣虛、氣滯有關。
    次從血的虛滯言之:血行脈中,充盈流暢,才呈正常脈象。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導致血虛,乃是由實變虛,逐漸減少,脈能與其相應而逐漸變細,所以脈呈細弱。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脈管仍呈原狀卻脈無血充,遂致形如蔥管,按之中空,呈為芤脈。如果血滯、血瘀,脈的傳導受阻,微呈攣急,即呈按之猶如輕刀刮竹,大波之內又有細密微波應于指下的澀脈。
    再從津的虛滯言之:脈的形態改變也與津液有關。血中津少,脈失液充,其脈也就應之而細。由于津虛是因營陰暗耗或因熱病后期傷津,常常兼有熱象,是故營陰虧損之脈常呈細數且與香紅少苔并見。若脈外津虛與脈內津虛并存,脈失津濡而呈脈絡緊張,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脈。上述脈象是因肝腎陰虛。若因脾腎陽虛,氣化失常,水飲內停,血中津多而呈舌體淡胖,水停脈管夾層而使脈絡緊張,也能呈為弦脈,雖然同屬弦脈卻有寒、熱、虛、實之異。
    綜合上述,一切脈象都是心力強弱,脈絡弛張,氣血津液虛滯的綜合反映;心臟、脈絡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又與五臟發生病理改變有關,所以切脈能察五臟盛衰。
    切脈只是四診之一,有些病變不是單憑切脈就能做出診斷,應該四診合參,并宜結合現代檢測手段才能全面認識疾病。如果片面強調切脈能知病變所在,會將學者引人歧途。脈的形態很多,令人難以掌握,茲將常見脈象的病理略述如下。病理描述難免有誤,列出僅作拋磚引玉之想,敬請同仁指正。
    1.浮脈 風寒束表一衛氣為御邪侵,充于肌表一脈隨氣浮于外一輕按即得一謂之浮脈。
    2.沉脈 病在臟腑一脈位深藏,舉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謂之沉脈。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3.遲脈 陰盛陽衰一心功減退,搏動遲緩—一息三至,去來極慢一謂之遲脈。陰盛為寒,陽衰為虛。
    4.數脈表衛閉郁,氣郁化熱,或由氣人血,氣血兩播一心動亢進—一息六至,多于常脈一謂之數脈。亦有心氣虛衰一搏動無力一每次輸出血量不足,心動加速以求代償一成為虛數。
    5.細脈 氣血兩虛,陰虛偏甚一氣虛則輸出量少一加之血虛脈失血充,則脈細如線一謂之細脈。
    6.微脈 陽氣衰微,氣血俱虛一脈細而軟一按之欲絕,若有若無一謂之微脈。
    7.弱脈 氣血兩虛一氣虛無以鼓動血行,血虛無以充盈于脈一極軟沉細,按之乃得,輕取難尋一謂之弱脈。
    8.實脈 三焦實熱或腑氣不通一心動亢進一搏指有力一謂之實脈。
    9.洪脈 氣郁化熱,氣分熱盛一心功能亢進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謂之洪脈。若大而虛,按之無力是壯火食氣,心氣已虛。
    10.弦脈肝腎陰虛一水津虧損,脈失津濡一脈絡緊張一脈象端直而長,如按琴弦一謂之弦脈。少陰陽虛,氣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脈內及其夾層一脈絡為之緊張,觸之如按琴弦一謂之弦脈。肝膽氣郁一脈為氣束,不能舒張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為弦脈。
    11.緊脈 風寒束表一脈絡收引一脈形如索,輕按即得一謂之浮緊;寒中三陰一脈絡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謂之沉緊。
    12.滑脈 痰食妊娠,停阻經隧一所阻部位脈絡緊張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脈內一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一謂之滑脈。
    13.澀脈 氣滯、血瘀、痰凝一脈絡傳導受阻,微攣一血流不暢一按脈猶如輕刀刮竹一謂之澀脈。
    14.濡脈水濕阻滯一脈因受濕而弛一按之無力,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一謂之濡脈。氣血陰陽虧損,生化無源一脈無血充一亦呈濡脈。
    15.芤脈 突然大量失血一脈失血充一形如蔥管,按之中空一謂之芤脈。
    16.結脈 心系陰陽虧損一脈絡痙攣一傳導阻滯一脈律不勻,時有止歇一謂之結脈。遲止定期,謂之代脈。
    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于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后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這樣,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 “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于外者,病位淺,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颊咴谠\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后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并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保€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陰陽,既能概括整個病情,又能用于一個癥狀的分析。張仲景將傷寒病分為陰證、陽證,以三陰、三陽為總綱。明代醫家張景岳也強調,“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這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能統領表里、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陰證和陰證
      凡病在里、在血、屬寒,正氣不足,機體反應多呈衰退的表現均屬陰證的范疇。其癥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脈沉遲微弱等。其病因病機為年老體弱或內傷久病,或外邪內傳臟腑等導致正氣衰弱、陽虛陰盛。
      凡病在表、在氣、屬實,屬熱,正氣未傷,機體反應多呈亢盛的表現均屬陽證的范圍。其癥狀為心情煩躁、面赤身熱、氣壯聲高、口渴善冷飲、呼吸氣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尿短赤、舌紅絳苔黃、脈浮洪或滑數有力等。其病因病機為邪氣入侵,邪盛而正氣亦強,正邪激爭所致。
      陰虛與陽虛是人體臟腑陰陽虧損病變產生的證候。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陰陽要維持相對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一旦陰陽失去這種相對平衡,就會發生陰陽盛衰的變化,從而產生疾病。陰虛證的癥狀為潮熱、盜汗、手足心熱、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房室勞倦等而致精血、津液虧虛,陰不制陽。  陽虛證的癥狀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勞傷、或大汗、大吐、大瀉等而致陽氣大衰、陽不制陰?!⊥鲫幒屯鲫柖嗍羌膊“l展過程中的危重證候。亡陰多在高熱大汗、劇烈吐瀉、失血過多等陰液迅速喪失的情況下出現,常見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溫、躁動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干、脈數無力;亡陽常因邪毒熾盛,或內臟病變嚴重耗損體內陽氣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等所致,常見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氣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潤、脈細微欲絕。
    以上述陰陽觀看,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70 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常脈又稱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鐘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中醫在切診時,還十分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因素,以避免誤斷。如從年齡看,脈象小兒多快于成人,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體多強健,脈多有力;老年人體衰弱,脈來緩遲;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脈多稍?。或v人脈象多沉伏。另外,當長途旅行、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飲酒、飽食、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較弱;氣候對脈象也有影響,如春天的脈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脈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脈象微?。ㄇ锩?、冬季的脈象微沉(冬石)。至于“反關脈”(脈不見于寸口,而見于腕關節的背側)、“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橈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脈。
    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于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后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鐘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脈來較快,每分鐘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于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征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于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淮}為脈來緩慢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臨床治病,除了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如最近治療一位經常反復腹瀉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診時大便一日5 6次,水瀉,大便臭味不甚,無膿血,不能進食任何含粗纖維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飯或爛面條,否則腹瀉次數更多。察其舌淡紅,苔薄白膩。從以上癥狀看,似無熱象。但患者之脈甚數(每分鐘124次,有冠心病史,經常心悸,胸悶等癥狀)。辨證認為,患者病程很長,脾氣已虛,但夾有火熱之邪,火邪下迫大腸則腹瀉,上擾心神則心悸。故用補氣的黨參等配伍清熱瀉火的黃連(既能瀉大腸火,也能清心火,一舉兩得)治療,七劑后復診,大便減為每日1 2次,心悸癥狀改善,心率也有所減慢。
      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復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并見,如脈浮數、沉遲、滑數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癥從脈,還是舍脈從癥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至此,有關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都做了簡單的介紹,衷心希望中醫這些判斷疾病的方法,對大家學習了解中醫有所啟發,對平時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有所幫助.
    另一個版本
    常見病脈

    病證和脈象是密切相關的。中醫對病脈的分類不夠一致,有的分浮、沉、遲、數、虛、實六類;有的則述21脈、24脈、27脈或28脈不等。常見的病脈有:

    浮脈:浮在皮膚,輕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證,有力為表實,無力為表虛。浮緊為風寒,浮數為風熱,浮緩多表虛。浮脈多見于各種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發熱而見脈浮時,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橈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脈:沉居筋骨,按之有余,舉之不足,主里證。沉數為里熱,沉遲為里寒,沉細為里虛,沉實為里實。沉脈的形成與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圍血管收縮,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有關。

    遲脈:脈來緩慢,一息不滿四至(一分鐘不到60次)。主寒證或陽虛。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或房室傳導阻滯等引起。
    數脈:脈來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熱證。有力為實,無力為虛。主見于熱證,包括某些熱性病的全過程。如邪在衛分,則脈浮數;邪入氣分,則脈洪數或滑數;邪入營分,多脈細數;邪傳血分,則脈細數或虛數。數脈可見于竇性心動過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數脈多數而有力。若有心肌興奮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減弱,心搏代償性增加,以維持每分鐘的輸出量而見數脈的,則必是數而無力。

    虛脈:指下空虛,搏動無力。主虛證(機體功能衰弱,對疾病反應性降低)。因氣不足以推動血液運行,血不足以充盈脈道,故脈體空虛,脈來無力??煞謿馓摗⒀?、陰虛、陽虛。
    實脈:應指有力,長大而堅。主實證。邪氣盛而正氣不虛,病邪與正氣相搏,以致脈道堅滿,三候有力。

    洪脈:大而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主熱盛、暑證。浮大有力為洪,浮大中空為芤。由于熱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脈來如洪水,氣勢滔滔。
    細脈:脈來如線,細直而軟。主諸虛勞損,尤主陰虛、血虛。或見于水濕內阻。一般情況下,細弱為血虛,細數為陰虛??赡苁怯捎谘萘坎蛔?,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縮而脈細。濕邪壓抑脈道,亦可見細脈,但必細而有力。細脈可見于貧血、熱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主血盛、妊娠、痰飲、食積。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無病月經停止而有滑脈時,應考慮是否懷孕。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張,總的外周阻力減少,血液變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飲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食積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澀脈:短細不暢,如刀刮竹,往來滯澀。主見于血少、氣滯、血瘀、精少,如久病體弱、貧血、閉經、肝硬化或內臟瘀血等病。亦可見于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脈來滯澀是氣血運行不利的結果。血少、精傷、血流緩慢,亦可形成澀脈。
    弦脈:長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膽病、氣郁、痰飲、痛證、瘧疾。弦而有力,見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痰飲(如慢性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等)一般脈弦滑;身體任何部份的痛證、瘧疾,脈亦弦,中醫有“瘧脈自弦”的說法;肝陰虛,脈多弦細;正常人脈象也有兼弦的。弦脈的形成,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影響平滑肌收縮有關。
    緊脈:脈來繃急,狀如車繩轉索,彈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緊為外感風寒、表實。沉緊為里寒痛證。緊脈形成,可能與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圍血管收縮,動脈緊張度增強等因素有關。

    結脈:遲緩脈中止,止無定數(不規則的脈搏間歇)。主氣郁、寒痰、瘀血(包括心臟病、期前收縮、傳導阻滯、精神緊張等)。氣郁者,必兼胸脅悶脹、竄痛;寒痰者,必兼胸脘悶痞、嘔惡、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張景岳認為;結脈的形成,“多由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虛勞者多有之”。但是,氣血凝結,痰食停滯以致脈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現結脈者,并不少見。
    代脈:脈有規律間歇,止有定數,良久復動(有定數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復來較遲)。主驚悸、疼痛、臟氣衰弱,氣血不足(見于多種心臟病)。代脈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規律,歇止而后的中間間隔,比結脈的間歇為長。代脈一般由臟氣衰、血運乏力所致,但驚悸擾亂氣機,或疼痛導致氣逆,也可有代脈。心肌損害及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亦可見代脈。
    促脈:數(快速)脈中歇、歇無定數。主陽盛實熱(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臟病、期前收縮、心房顫動等)、氣血郁結,痰飲、食積。促而無力為津傷氣脫。心房纖顫或心動過速伴有早期收縮者,多有促脈。

    辨識病脈時,還要注意下述幾個問題。

    (1)象多兼見:脈診時單一脈象較少見,多為幾種脈象如“浮數”、“沉遲”、“沉細弦”,“沉細遲澀”等混合并見。這些兼見脈象,必須結合其它診察資料,才能對病證的表里、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盛衰作出判斷。
    (2)有關脈與證的取舍問題:當脈象與證候不相符合時,可考慮“舍脈從證”(即舍去脈的假象而以真實的證候為診斷依據)或“舍證從脈”(即舍去證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實的脈象作為診斷依據)。例如,心腹急痛,脈見沉伏(見于疼痛性休克時),當舍脈從證;胃腹脹滿,脈象微弱(因脾不健運而有虛脹),當舍證從脈。一般情況下,應是脈證相符;在特殊情況下,則須全面考慮,去偽存真。
    (3)四診合參:診斷不能單靠切脈,而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切不可不問病情,單憑切脈就主觀臆斷。
    (4)不能機械地、一成不變地對待兩手寸、關、尺(共六部)分主臟腑的規定,而應全面地從脈象主病出發,參考其它三診,對病證作出正確的診斷。

    妊娠脈考

    本文收集、分析歷代醫家對于妊娠脈象的相關論述,包括描述妊娠脈特征、判斷妊娠有無、推測妊娠月份、推測妊娠男女、推斷妊娠結局、判定即將生產等內容。
    中醫學對于診察脈象辨析妊娠有豐富經驗。在早期妊娠反應尚未出現時即可根據脈象判斷是否妊娠,進而推測妊娠月份、推測妊娠男女、推斷妊娠結局、判定即將生產。搜集整理祖國醫學對妊娠脈的論述,對于指導臨床與教學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妊娠脈特征
    對妊娠脈的論述,始于《內經》,《素問·陰陽別論》“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素問·平人氣象論》“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眾多醫家皆從之,但對其理解,眾說紛紜。
    對“陰搏陽別”的理解,王冰釋之曰:“陽,謂尺中也,搏,謂搏觸于手也。尺脈搏出,與寸脈殊別,陽氣挺然,則有妊之兆也。”他認為是尺部脈動盛。王叔和在《脈經》上認為“此是血氣和調,陽施陰化也。”[1]《黃帝內經太素》理解為“陰脈聚,陽脈不聚也。”[2]現代醫家認為陰搏陽別是說兩尺脈象滑數搏指,異于寸部陽脈,便是有孕之征。
    對手少陰脈的理解,也是各家爭鳴。《脈經》曰:“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又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尺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闭J為手少陰是指寸口部的尺脈;清朝醫家張志聰明確地指出:“ 以婦人兩手之尺脈候之。”[4]《黃帝內經素問》說:“手少陰應為足少陰?!?還有醫家認為少陰是指手少陰的神門穴[3]。現代醫家認為“手少陰脈動甚”是說月經初停時,診左寸脈滑動,這是血欲聚以養胎的現象。
    此外,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載:“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敝倬皳渑R床實踐,描述了婦人妊娠期間生理特殊改變的一些有規律的證候群,點出了“陰脈小弱”是妊娠期的脈象特征,這與《內經》的描述大不相同,不過多數醫家還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如《胎產心法·脈法》說:“凡婦人懷孕,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尺陰之脈必滑數?!?現代有醫家認為妊娠脈應以尺脈切之滑利為主,神門穴切之為輔,并非是切以左寸心脈[5]。
    二、判斷妊娠有無
    《素問·腹中論》所謂“身有病而無邪脈”,是指身體雖有癥狀,但三部脈正常,無弦、芤、澀等現象,便是有孕之征。這是辨孕總則,為后世公認。
    王孟英曰“尺脈滑疾,皆為有孕”,這是從尺脈來判斷;《脈經》謂“婦人脈數而經斷者,為有孕”,這是從脈率和癥狀來判斷;《脈決》“寸微關滑尺帶數,來往流利并雀啄,皆孕脈也”[7],這是從三部脈各自的特征來描述妊娠脈;《婦人秘科》“震風之喜有征,妊娠之脈必確,尺數關滑寸盛,陰搏陽別而雀躍”,這一論述和《脈決》有出入,《脈決》認為寸脈微,《婦人秘科》認為寸脈盛。
    以上醫家所言脈象特征可以用滑數和流利來概括。有醫家持不同觀點,如《景岳全書·脈神章》云:“凡婦人懷孕者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氣血贏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于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千金方》論曰:“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現代醫家理解為停經和惡心不欲食為病態,但無相應的病脈,就應當首先考慮到可能是妊娠反應。
    三、判斷妊娠月份
    《脈經》載“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脈重以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敝赋隽巳焉锩}初期、早期、中期的頻率和流利度特征,以及妊娠三個月與五個月的脈象差別。
    從脈的節律描述,《脈指南》曰:“關上一動一止者一月,二動二止者二月,余仿此?!睆年P部脈來判斷妊娠月份的僅此一家,值得深入研究。
    現代醫家認為,身有病而無邪脈,尺脈按之不絕,在妊娠30~40天就出現。出現六部脈充盈滑利流暢,一般多以40~60天時最為顯著。此時,各種妊娠征象已較明顯,判斷妊娠應當沒有困難。到60~90天及以后,兩尺脈尤其充盈滑利,更加顯而易見,與寸脈比較,也已經明顯不同。
    四、推測妊娠男女
    從頻率判斷為 “婦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從形態判斷為 “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單從尺脈判斷為“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總之,男屬陽,諸陽為男;女屬陰,諸陰為女。
    五、推斷妊娠結局
    《脈經》云:“寸口脈洪而澀,洪則為氣,澀則為血,氣動丹田,其形即溫,澀在于下,胎冷若冰。陽氣胎活,陰氣必終。欲別陰陽,其下必僵?!闭J為脈象洪滑為佳,細澀欠佳。《脈理求真》“虛澀燥急,其胎必墮”,認為脈象弱,無滑利之象者,妊娠預后不良?,F代有醫家根據脈象決定是否應該保胎,認為脈象非滑利者,應當保胎。
    六、判定將要生產
    從寸口脈論曰:“欲產之脈,散而離經?!睆某呙}論曰:“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欲產也?!盵8]也有醫家從手中指判斷如《薛氏醫案》:“妊娠欲產之時,但覺腹內轉動,即當正身仰臥,待兒轉身向下時作痛,試捏產母手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與臨盆即產矣?!薄夺t存》持同樣觀點:“婦人兩中指頂節之兩旁,非正產時則無脈,不可臨盆,若此處脈跳,腹連腰痛,一陣緊一陣,乃正產時也。”更有醫家根據脈象來推斷生產的時辰:“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br> 現代研究認為,非孕及孕五月之前,絕大多數婦女不能在中指中節的第一診區觸及脈動(宗薛氏中指診法,以左中指為檢測部位),即使隨妊娠月份增加,也只能在中指本節捫及脈動。臨產后在宮口擴張不同時期可相應在中指指端一定的診區出現脈動,并隨宮口擴張從中指本節向指尖移動。
    七、小 結
    總而言之,妊娠脈以尺脈滑利為主要特征;以寸口脈按之散與不散為主判斷妊娠月份;以左手與右手脈象差別為依據推測妊娠男女;以散而離經,中指脈動為征象判定即將生產。但因人之稟賦不同,健康狀況各異,故診斷妊娠與否,脈象正常與否當綜合四診,方可得出正確結論。

    脈診在《傷寒論》六經辨證中的運用

    本文解析了仲景在《傷寒論》六經辨證過程中,運用脈診的思想方法,有七個要點:一是根據六經病病理而確定的主癥主脈,以此展開六經病經證、府證、正局、變局、合病、病的辨證;二是注意脈象動態變化,及時了解病情的趨向和傳變;三是以脈析證,確定可否汗、下的治療原則;四是掌握脈的陰陽屬性和組合規律,確定病因之異和虛實寒熱之變;五是掌握寸、關、尺脈的個性與共性,判斷不同的病位與病證。六是分析脈與癥的內在聯系,發現五臟間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視脈癥相反時的脈象,判斷陰陽氣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傷寒論》是中醫經典著作之一,其運用六經辨證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運用平脈辨證的方法。為此,作者對《傷寒論》脈診的特點作一探討。

      1 掌握六經病主癥主脈,進行六經病辨證

      《傷寒論》的六經,既是傷寒熱病序變中的六個階段,又是多種疾病所表現的六個病域。六經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點,并有著與病理相應的主癥主脈。據此就能對六經病作出診斷與鑒別。如:太陽病風寒束表證,既有惡寒無汗,頭身疼痛專主癥,又有浮緊或緊數的主脈;陽明病中焦實熱證,既有壯熱出汗、面赤口渴專主癥,又有洪大或數的主脈;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熱往來、胸脅痞滿等主癥,又有弦數的主脈;少陰病腎陽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癥,又有沉細或微細的主脈。《傷寒論》正是掌握了六經病的主癥主脈,從而展開了識別六經病經證、府證、正局、變局、壞證、合病、病、傳變等性變。例如同為太陽病的兩個病例,均有惡寒頭身疼痛的癥狀,但前者有浮緊脈,后者卻為沉細脈,此時前者是風寒表實證,宜用辛溫解表的麻黃湯治療;后者為既有風寒在表,又有寒傷腎陽的太陽少陰合病證,宜用發表溫腎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此種診斷即是根據患者具有太陽病的主癥主脈和少陰病的主癥主脈而展開的?!渡訇幆儭菲疲骸懊}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湯主之?!北緱l是根據浮脈主表熱、遲脈主里寒而作的診斷,治則當先治里寒。在太陽病和陽明病由實轉虛或由熱轉寒的演變中,平脈辨證亦起重要作用。太陽病風寒表實證的階段是浮緊脈,得行之后若浮緊轉為浮緩,猶惡風寒,已轉變為風寒表虛證,當用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治療;若脈變沉遲,則邪去正虛,榮衛虛寒,當用溫補榮衛的新加湯治療。在陽明病實熱證的階段,多為洪數脈或滑數有力之脈,宜用清熱的白虎湯治療;雖有實熱癥狀,若脈不洪而芤,或滑數無力,是陽明病熱耗氣津,實中有虛,宜選既能清熱又益氣津的人參白虎湯治療;若脈沉數有力,又有腹滿便閉等癥狀,是陽明熱結胃腸,宜用通腑泄熱的承氣湯治療。

      2 觀察脈象的動態,及時了解病證的趨向和傳變

      脈象是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除特殊情況下,脈象總是如實地反映著機體的病理狀態。因此,觀察脈象的動態,可及時了解病情的趨向和傳變?!秱摚柶吩疲骸皞蝗仗柺芡?,脈弱為不傳,頗欲吐,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薄疤柌〉弥司湃?,如癥狀……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以上兩條,就是仲景的脈測證,觀察太陽病趨向的例證。少陰病病機是真陽衰微,陰寒內盛;厥陰病的病機是陰陽交爭,寒熱勝復,均屬危病證,此時觀察脈象動態尤為主要。病由陰出陽,脈由沉轉浮,由絕轉還……均是由兇轉吉之征兆。“少除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薄柏赎幹酗L,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鄙鲜鰲l文,即是仲景觀察脈象動態,平脈辨證,判斷少陰、厥陰病機轉和吉兇的經驗總結。在某些變證和壞證中,脈象動態診斷的價值亦很突出,例“太陽病脈浮而動數……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心下因硬,則成結胸。”本病原為惡寒頭痛脈浮的太陽病表實證,醫反下之,則成結胸證。仲景這種以脈測證,注意動態,配合物理診斷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診斷結胸證和其他病證明借鑒。

      3 脈癥互參,確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療原則

      《太陽篇》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行,宜麻黃湯?!庇衷疲骸疤柌“l熱無汗,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薄疤栔酗L,脈浮緊,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從上可見,同為太陽病證,有脈浮緊或數的風寒表實證,當用汗法,使風寒隨汗而解;雖有風寒而脈微弱者,為陽氣虛弱,即禁止發汗,否則將導致亡陽亡液。在本書的《陽明篇》里亦有較多可否汗下的記載。“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薄瓣柮鞑∽d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又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薄安∪藷?,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脯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鄙鲜鏊臈l,通過平脈辨證,前兩條是陽明府實證,熱結胃腸,宜用下法,使熱邪下泄;后兩條為太陽余邪末盡,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湯之類的汗法,使寒熱表解?!秱摚幉 菲杏幸云矫}辨證來確定下劑的用量者,”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下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贝艘环椒ǎ嗫晒┙袢私梃b。

      4 掌握陰陽脈法,從脈的組合和兼象來鑒別病因和寒熱虛實

      《難經.四難》云:“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标柮}主熱、主動、主升、主實,陰脈主寒、主靜、主降、主虛,浮、大、弦、數、滑、洪、促之類均為陽脈,沉、小、濡、遲、澀、細、緩之類均為陰脈。陽脈與陽脈、陰脈與陰脈、陰脈與陽脈之間的組合,均有一定規律。例如浮數、滑數、弦滑、弦數、洪數……都是二陽脈,分別代表著表熱、里熱、陽明實熱、肝熱、陽亢等病理;沉細、沉遲、濡細、濡緩、細澀……都是二陰脈,分別代表著陽虛、里寒、氣血兩虧,氣虛血澀等病理;浮緩,浮細、細弦、濡數為一陽一陰或一陰一陽脈,分別代表看表虛、表證兼氣虛以及肝陰虛、濕熱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種陰陽脈法的規律,從而有效地展開平脈辨證,從脈的組合和兼象來判斷病因之異和寒熱虛實之變。例如:在太陽病或表證的病例中,浮是主脈屬陽,但可由病因不同或體質之異,浮脈伴隨著屬性不一的兼象脈。感受風寒者,由于寒為陰邪,其性收引,故見一陽一陰的浮緊脈;感受風溫者,由于溫為陽邪,其性升動,故見二陽的浮洪脈;感受風濕,由于濕為陰邪,其性凝滯,故是一陽一陰的浮FDB2脈;風寒束表,熱郁于內,煩躁無汗的大古龍湯證,則是一陽一陰的浮緊數脈。在太陽病虛實夾雜病例中,外感風邪,營衛不和,表虛自汗,則是一陽一陰(一實一虛)的浮緩脈。氣血本虛,又感風邪,則是一陽一陰(一實一虛)的浮細脈。在陽明府實證和少陰病里寒的病例中,沉為主脈,屬陰,陽明府實,熱結胃腸者,則是一陰一陽或一陰二陽的沉數脈或沉滑數脈;陽明虛寒、寒積于內,則見二陰的沉遲脈;少陰病真陽衰微,則是二陰的沉細脈;少陰病熱化證,則是一陰一陽或二陰一陽的細數脈或細滑數脈。

      5 掌握寸關尺三脈的個性和共性,區別不同的病位與病證

      《傷寒論》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內經*難經》的方法,而以《難經》的方法為主,尤其能掌握寸關尺三脈的共性和個性,以此區別不同的病位與性變。寸為陽脈,主心肺及上焦病證;尺為陰脈,主腎及下焦病證;關脈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證。寸脈較浮,宜輕取而不耐重取;尺脈較沉,宜重取而不任輕取;關脈居中,適中取及中重取,此為寸關尺三脈的個性。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數俱數、一遲俱遲、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為寸關尺三脈的共性?!帮L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贝思创珀P尺三脈一浮俱浮、一緊俱緊的共性表現。有些病例,由于虛實互見,寒熱夾雜,寸關尺三脈往往顯現各自的個性,出現浮沉大小,弦緊緩澀等不相一致的狀況,這方面《傷寒論》亦有較多記載。例如:“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薄疤柌?,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鄙鲜鰞蓷l,前條之浮弱脈,即輕取為浮,重取見弱,浮顯于寸,弱現于尺之脈,實為外感風邪后表虛而余邪未盡之常見脈。后條之浮緩弱脈,即浮脈的關部為顯,柔緩的寸部為顯,弱以尺部為顯之脈,實為太陽中風后表虛證誤下成痞之常見脈。寸脈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陽病或胸肺疾病,寸脈的病態較為突出,《傷寒論》瓜蒂散證云:“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梗,氣上銜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贝藯l表達了寸脈的個性。關脈主脾胃及中焦,《太陽篇》痞證的條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條表達了關脈的個性。尺脈主腎及下焦,形較沉而可耐重按,腎氣虛弱,營血不足,下焦有病。尺脈的病態較為突出,故仲景《傷寒論》中載有不少論疾診尺的條義?!眰柮}FDB2,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本條的陽脈,可以理解為寸脈及浮取,本條的陰脈,可以理解為尺脈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陽氣內郁,故陽脈FDB2;由于腹中急痛,陰脈拘掣,故陰脈弦。《傷寒論》尚有診尺以決斷可汗、下與否的記載。例如:“脈浮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薄懊}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作遲弱解),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薄吧訇幉∶}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者,復不可下?!鄙鲜鋈龡l,一為尺中脈微禁汗,一為尺中遲弱禁汗,一為尺中弱禁下,均體現了尺脈的個性。

      6 明察脈癥的內在聯系,判斷內臟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傷寒熱病的演變過程中,六經病的二陽合()病,三陽合()病,二陰合()病、三陰合()病并不少見。所渭合病,是兩個或三個臟腑同時發??;所謂病,是臟腑與臟腑之間,由此傳彼先后同病。在臟腑合病病的過程中,此虛彼實或此寒彼熱,互相影響,容易發生生克乘侮的病理關系,這種關系往往可從脈癥間的關系上作出反映?!秱摚矫}》篇謂:“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仲景所言的縱橫逆順,實為中醫五行學說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現。《傷寒論.陽明》篇謂:“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剌期門?!北緱l所言之腹滿譫語為陽明府實證,浮緊(緊作弦緊解)為肝氣實之脈,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當瀉肝,故刺肝穴期門,以瀉肝實。《少陽篇》謂:“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賊,名為負也……?!北緱l言膽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見滑數有力者為順脈,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熱瀉,脈當滑數有力;若見滑數而弦甚之脈,此為負脈,因弦甚是肝膽旺之脈,肝膽乘胃,下利更難治愈。此種生克乘侮的病脈,《傷寒論》舉例不多,但臨床實際并不少見。例如少陰病陰虛發熱的病例,以平滑脈而寸脈(傳統以右寸)盈滿者為順,表示肺氣充實而金能生水,病將痊愈;若寸關(傳統以左寸關)弦數而急者為負(橫)脈,弦數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陰液更難復原,病更難治。又如太陰病虛寒證,下利清谷,尺脈(傳統的右尺)重按有力者為順,表示火能生土,以來助子,病將速愈;若尺沉細而弱,亦為負脈,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難速愈;若關脈弦實(傳統以左關)則為負(縱)脈,表示土虛木乘,脾氣更衰而病較難愈。

      7 脈癥相反時的脈象、更有特殊價值

      《內經》云:“陽證得陽脈,陰證得陰脈為順癥,陽證得陰脈,陰證得陽脈為逆癥?!庇衷疲骸靶问⒚}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風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皆難治?!敝倬霸凇秱摗菲矫}辨證中,充分應用了《內經》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視脈癥相反時的脈象,分析病機所在,從而判斷病證的吉兇順逆。例如臨床見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等太陽病癥狀時,不見相應的浮緊脈而反見沉細脈時,當為太陽少陰合病,予溫經發表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秱摚柮鳌菲疲骸瓣柮鞑?,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予承氣湯。”此條為熱結陽明府實證,伴滑疾脈者是順癥,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脈不滑疾而反微,說明氣血大虧,是逆癥而不能用下法?!秱摚枴菲疲骸敖Y胸者,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贝藯l言患結胸者當見沉緊脈,脈癥相符,可用下法;若脈不沉緊而反浮大,為表邪猶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秱摚赎幉 菲嘤忻}癥相反的記載:“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贝搜詡吕鮿。}當沉細弱數,方為順癥,今反實大者,為邪盛病進,是逆癥而難治。寒厥和熱厥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病證,臨床上均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癥狀,然而寒厥的脈象沉遲或微細,脈和癥所表現的均是虛寒病理,當用溫里的四逆湯治療;熱厥的脈象沉滑或滑數有力,脈癥相反,脈象表示實熱在里,外寒則是假象,當用清里熱的白虎湯治療。

    脈診雜談

    中醫的脈學原理仍超不出“陰陽、三才、五行”的觀念,若不能靈活運用陰陽、三才、五行的觀念,就不能進行脈象辨證,就只能就事論事,見弦說弦,見滑說滑,抓不住綱領。
    《內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一句話揭示了人體這個小宇宙中的陰陽互根、氣機升降關系。地氣為陰,但必須化氣上濟于陽;天為陽,但須下降與地氣交接以濟陰,這就是說在診脈時須注意寸關尺、浮中沉三候的陰陽相濟關系,左右手之間的陰陽相濟關系,才能揆度陰陽,才能據“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揣測三才之間的陰陽虛實關系。
    《難經》中提出上魚際者為溢,溢者,升之太過;下尺者為覆,覆者,下太過,陰有余?;士偨Y《內經》脈學的綱要為“上下來去至止”六字。在《診家樞要》中說:“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鼻宕掳才舍t家程知在其著作《醫經理解》一書中稱:“伯仁此言,實診家密旨,而本于內經……”當然,這六個字還要結合六淫、七情之脈象具體分析,如風浮、寒緊、暑虛、濕細、燥澀、火數、喜緩、悲短、憂澀、思結、恐沉、驚動、怒急等。
    最好參照學習《內經》、《難經》相關內容,如《脈要精微論》等,值得注意的是四時六氣旺脈應心中有數,如《難經》“七難: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這又牽涉到六氣的主氣、客氣的推算問題。
    六氣的主氣、客氣推步,個人認為任應秋寫的《運氣學說》比較好,至于《傷寒論》中的六經傳變順序與此有何關系,還得請教方家。
     關于緩脈、急脈的問題,在《醫經理解》獨到的看法:“從來脈象之誤認者無如緩急兩字。緩者縱緩之謂,俗則以為遲緩矣。急者緊急之謂,俗則以為亟數矣。夫緩急以形體言,遲數以至數言,其相去遠矣。緩者熱脈也,而以為遲緩,不幾誤熱為寒乎?急者寒脈也,而以為亟數,不幾誤寒為熱乎”,“緩者,縱緩之謂,非俗之所謂遲緩也,久馳而不張,有寬緩散緩之意,陽也,為熱,為胃氣有余,為風邪、為痿、為多汗”,并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為證:“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舉張仲景論述:“緊則為寒”,“緩則陽氣長”,“浮大而濡,名曰緩”。
     脈診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極大的研究價值,臨床上也非常有用,很多病人舌象上沒有任何異常,但脈象就能反映出很多問題。我們要挖掘中醫的寶藏,解決當代的醫學問題,這就是繼承與發展的問題,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舉寸部脈微為例:一嫗寸部脈微,診為中氣下陷,以其關尺微細,其病為胃下垂。另—50余歲男性患者寸口脈微,診為胸痹,以其關尺脈弦,此類患者病常被懷疑為冠心病,查心電圖,有的有部分導聯T波、S-T段異常,有的正常。
    有病人左寸微,但右寸浮滑甚至浮上魚際,左關尺弦,診為心氣虛兼有肝陽上亢,肝風或風痰挾相火上旋。其病為冠心病并患有高血壓病(有學生問:肝陽何以弦到右寸?師答:木火過旺,金石俱焚?;蛟S可以圓其說也)。
    有一右肺癌手術、化療后患者,右寸芤,余部細數。此患者經補土生金中藥為主調治2年,兩寸恢復對稱。有病人脈診得寸尺俱微,關脈細弱多為陰陽俱虛。若關脈弦、沉弦、沉細弦,多為陰損及陽,見于晚期高血壓,伴心腎功能損害,或者糖尿病并發心、腦、血管病變、心腎功能、關節、神經、視力等損害。   由此可見,即使是寸口脈微,也不全然是陽虛氣虛,也有很多陰虛,甚至火旺的。所以脈診必須三部合參,脈舌合參,脈證合參,與現代理化檢查合參,方可“萬舉萬當”。
    轉自:http://www./thread-2084-2-1.html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草裙社区精品视频播放| 蜜臀av久久国产午夜|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AV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精品国产丝袜自在线拍国语|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国产精品不卡区一区二|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同桌上课脱裙子让我帮他自慰|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麻豆 |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精品中文人妻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jizzjizz少妇亚洲水多|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在线|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久久亚洲综合|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