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名醫劉紹武的脈象觀

     昆山同德堂鄒羿 2011-05-14
    掌握脈象的分類,才能正確的區別脈象 脈象是祖國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技術 作者:劉紹武
    三部六病學說的脈象觀
    脈象學說,是祖國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技術,通過平脈可以幫助醫生得知疾病性質的真偽。臨床有時舍證而從脈,一脈定乾坤。因此,平脈有時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論治中,脈象的診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平 脈是一門技術,而不是空洞的理論,無論歷代醫家把脈象描繪的如何盡善盡美,但具體平起脈來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同一脈象,多人平之,常是結論 不一,難以說到一起,而不能統一。根據多年實踐,認為脈象應分三類,首先掌握脈象的分類,才能正確的區別脈象,作出準確診斷。現就三類脈象的具體內容,作 一分述。先認識基礎脈象,再認識復合脈象,在此基礎上再平奇形脈。這樣,循序漸進,才能完成脈象從必然到自然的認識過程。
    一、基礎脈
    基礎脈分七類十四種,根據脈象形成的機理和:臨床脈象的變化,平診時要注意七個方面:
    1.長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脈長一寸九分。按脈時,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脈,主夭;反之,如寸尺兩端有余和緩者,為長脈,主壽。
    2.寬度
    正常寸口脈寬,以等身寸量之,約為1/10~2/10寸。平脈時,寬度以巨細分,超出正常寬度1/2叫巨脈;僅占正常脈之寬1/3時,稱為細脈。巨脈主氣盛,細脈主血虛。
    3.深度
    脈之深淺以浮、沉分,輕取明顯,按之稍減,稱為浮脈;輕取不顯,重按而明顯,稱為沉脈。浮脈主病在表,常為外感癥;沉脈主病在里,常為內臟病。
    4.硬度
    脈之硬度則以弦、軟分。緊而彈性差者,謂之弦脈;柔而彈性好者,謂之軟。硬度是血管彈性的反應。弦脈主病久,軟脈主病近,或為正常。
    5.頻率
    平脈時,頻率以遲、數分。一息四至以下為遲;一息五至以上為數。數脈主熱,主病進;遲脈主寒,主病退。臨床要結合具體情況并觀察心臟的功能狀態而確定脈率的意義。
    6.充盈度
    脈之充盈度,以虛、實分。主要憑脈管內血液量的充盈狀態。脈管內血液充實有力謂之實脈;癟而無力為虛脈。實脈主病實,虛脈主血虛。
    7.節律
    脈的節律以常脈、澀詠分。主要觀察脈跳動是否規律,脈跳動規整,無明顯停者,稱為常脈,或曰脈乎;若表現為“叁、伍不調”,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無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謂之澀脈,提示心臟功能性變化與器質性病變。
    上 述七類十四脈是單純脈,各代表著一個方面。醫生按脈時,心中必須安靜,對每個病人就診切脈時,都要仔細辨出這七個方面的不同情況。不能如仲景在《傷寒論》 序言所說: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敷衍態度,這樣是學不好脈學的。在這七個方面,需要醫者沉下心宋,認真體會。
    二、復合脈
    復 合脈是臨床診斷中常遇到的脈象。病者的脈象多為復合脈,單一脈較少見。復合脈中,凡是七類基礎脈巾,除自身對立的脈象不能相合外,七個基礎脈的任何一類都 可以和其它利:脈象相復合,構成多種多樣的脈象,現舉出十余種復合脈,供大家參考,從中得出一般的規律,以通過脈象對病證有所了解。
    1.洪脈
    洪脈是浮脈、巨脈、實脈復合而成。浮為深度,巨為寬度,實為充盈度,脈來若‘洪波’之勢,主熱盛。急性高熱患者常見之。
    2.滑脈
    滑脈由軟脈、實脈復合而成。軟者,為血管柔軟;實脈為充盈度好,脈流利如珠。主熱。在婦女懷孕或生殖系統有炎癥、腫瘤時也常為滑脈。
    3.緊脈
    緊脈由弦脈、實脈復合而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脈管有收緊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見之。
    4.牢脈
    牢脈由弦脈、沉脈、實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沉為深度,脈如拉緊之膠管,按之不絕,腎性高血壓時可有此脈。
    5.芤脈
    芤脈由浮脈、虛脈復合而組成。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脈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見之。
    6. 革脈
    革脈由弦脈、浮脈、虛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脈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虛。
    7.微脈
    微脈由細脈、澀脈復合組成。細為寬度,澀為節律。在休克時常見。
    8.結脈
    結脈由遲脈、澀脈復合而成。遲為速度、澀為節律。在房室傳導阻滯時可見。
    9.促脈
    促脈由數脈、澀脈組成。數為速度,澀為節律。常見于心動過速。
    10.濡脈
    濡脈由浮脈、細脈、遲脈組成。浮為深度,細為寬度,遲為速率。常見體虛之人。
    11.弱脈
    弱脈由軟脈、細脈、虛脈復合組成。軟為硬度、細為寬度、虛為充盈度。主病久而氣血虛。
    12.大脈
    大脈由長脈、巨脈復合組成。長為長度,巨為寬度。主氣盛。
    13.小脈
    小脈由短脈、細脈復合組成。短為長度,細為寬度。常為病久氣衰。
    復合脈可以有幾千種,此處僅舉常見的幾種。脈象對判斷人體的正氣與病邪變化有重要的意義,對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幫助,臨證時,要細心體會,方不致誤人。

    三、奇形脈
    奇 形之脈之所以謂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礎脈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狀。奇形脈有病理性奇形脈和生理性奇形脈之分,生理性奇形脈一般在臨床無特殊診斷 意義;病理性奇形脈對于局部病的診斷和疑難病的認識有重要的意義,病理性奇形脈有時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對治療起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脈:
    1.雙管脈
    憑脈時,寸口脈初按始覺寬大,仔細體驗,方能感覺到有兩條動脈血管并行經過橈側,一般無診斷意義。
    2.神門脈
    憑脈時,寸口無脈,而在神門穴處有動脈通過,叫神門脈,屬生理變異,無臨床診斷意義。
    3. 反關脈
    憑脈時,寸口無脈,脈管從尺部繞至手背側,其脈搏顯而可見,屬生理性改變。
    4.六陰脈
    憑寸口脈時,脈搏特別細小,難以摸到,其人表現如常,其人迎、趺陽脈搏動如常人者,稱“六陰脈”。此類脈多與反關脈并見,屬生理性。一般無臨床意義。
    (二)病理性奇形脈
    1. 上魚際脈
    憑脈時,寸口脈在腕橫紋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脈充皮下,可見其搏動,直達手掌大魚際,故稱“上魚際脈”。多由肝陽上亢(交感神經亢奮)而致。此脈又命名為“溢脈”。
    2.聚關脈
    憑脈時,寸口部,關脈獨大,甚者猶如豆狀,搏動明顯,高出皮膚,寸尺俱弱,其脈搏顯于關部,故稱“聚關脈”。多由肝氣郁結(迷走神經偏盛)所致。
    3.長弦脈
    尺脈脈管弦而長,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續數寸。脈弦緊有力,多為腹滿寒疝所致,根據其長弦程度,常可判斷腹滿寒疝病變的程度,對消化系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4. 晃脈
    憑脈時,脈的搏動與正常人有別,指下之脈有縱行跳動之感,關前一下,關后一下,其脈呈晃動不安之狀。我們稱為“晃脈”。多年經驗提示這類病者曾受到大的驚嚇,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脈”也可稱為“動脈”。
    臨床根據病理性脈象,可幫助醫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隱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見其脈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這也是臨證時舍證從脈的依據。
    病案舉例
    一軍區某司令,感到心煩不寧,脈見澀脈,脈形聚關,在幾個醫院均診斷不出其病變,我們則根據其脈象診斷為心臟病變,令其作進一步檢查,后經二階梯試驗,診斷為“隱性冠心病”,處以調心湯合調胃湯,服二十付,癥狀大減,囑其回部隊認真用藥,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來門診就醫時,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負擔沉重。憑脈時,見聚關脈與上魚際脈并見,提示情緒不佳,屬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處以調神湯合調胃湯,令其服用八十付,脈恢復正常而愈。
    通過對脈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脈象在辨證論治中的意義,同時,也應明白,脈象學有待于進一步的規范和統一。

    脈 辨                        佚名
    脈浮緊,惡寒,謂之傷寒;脈數,寒少熱多,謂之溫病;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不可不辨。
    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于左手,總由怫熱郁滯,脈結于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冒風寒,非溫病也。凡溫病脈,怫熱在中,多見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熱郁少陰,則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也。
    凡傷寒自外之內,從氣分入,始病惡寒發熱,一二日不作煩渴,脈多浮緊,不傳三陰,脈不見沉;溫病由內達外,從血分出,始病不惡寒而發熱,一熱即口燥咽干而渴,脈多洪滑,甚則沉伏,此發表清里之所以異也。
    凡浮診[1]中診,浮大而力,浮長有力,傷寒得此脈,自當發汗,麻黃桂枝證也。溫病始發,雖有此脈,切不可發汗,乃白虎瀉心證也。生死關頭,全于此分。
    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藥治之,是益其熱也。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癥。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也;溫病,怫熱內熾,郁于經也。
    凡傷寒始本太陽, 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未嘗不發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于少陰,不能發出陽分,所 以身大熱而四肢不熱者,此名厥。正雜氣怫郁,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 則壞事矣;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矣。蓋熱邪亢閉,陽氣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手足逆 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厥淺熱淺、厥深熱深是也。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變達權者,不足語此。
    璜按:王士雄說, 謂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癥實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見,而斷其必死。凡熱邪壅遏,脈多細實遲澀,按證清解, 自形滑數,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為虛也。又馬元儀謂: 三陽證亦有脈微弱不起者, 以邪熱抑遏,不得外達,待清其熱,則脈自起,勿謂陽衰脈微也。二公論脈,與栗山前說均合,乃經驗日久,確切不易之理解, 為醫者當切記之。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冷,通身如冰者,危。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
    凡溫病,脈沉澀而絕,狀若屋漏者,死。
    凡溫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
    [1]診:似為“脈”字之誤。

    深入脈診心法的處女地 脈診進階 作者:張錫鈍    文獻來源:本站商集    點擊數: 573    更新時間:2004-7-14
    一 代大師、近代名醫,鹽山張錫純,是一位善于繼承,又勇于開拓進取的醫家。他注重實踐,臨證辨治,精于脈法,且多深邃之見。張氏有云:“醫家四診,以辨證為 最要。醫者終身臨證,而于診脈之際,總覺游移而無確據。此固因脈法之難學,實亦脈學之出,不能簡要詳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習張良之學,就《衷中參 西錄》中脈法,試為下述。

    (一)三部總看
    張氏診脈常用寸關尺“三部總看”法,認為“脈雖分部位,而其大致實不分部位”,“一身之中,無論何處氣虛,脈之三部皆現弱象”。他雖宗寸關尺三部各配臟腑之說,但三部分診以候臟腑診法,卻很少用。
    著中記述脈象近三十種,其中以“強浮數微細沉遲洪滑”九種論述為多,以各脈象主證為:
    1.弦脈
    主肝血少,肝陰虛,肝火浮動,或疼痛。常見:
    (1)左脈弦細、無力。見于產后下血,血陷氣陷,肺勞痰喘氣虛。兼硬為肝血虛、津液不足。高年之脈多弦細,因氣虛,故無甚起伏;又血虛,是以細而不濡。亦見于肝疏泄減弱,而致小便小利,陰虛水腫。
    (2) 左脈弦硬、有力、長。見于下元虛損,肝腎陰虧,陰虛不能潛陽,肝膽急火炎起,或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氣不得下行,或沖氣因虛上沖,并迫胃氣上 逆,吐血,咳逆。脈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脈訣謂“直上直下,沖脈昭昭”者即此。并見于肝膽火上沖過甚之中風證。兼數者,見于熱久竭涸陰血、液虧損 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氣郁結。
    (3)左脈弦細、硬,而右脈濡兼沉者,濕痰留飲,中焦氣化不足。
    (4)右脈弦細、無力。土為木傷,脾胃失于健運,脅痛,胃脘痛。
    (5)右脈弦硬、有力、長,大于左脈。沖氣上沖,胃氣不降,胃陰虛。牙痛或外感熱人陽明之府。虛勞咳嗽,中風,吐血。若重按不實者,皆有氣血虧損。
    (6)左右脈弦細、無力。氣血兩虧,痢,腸炎。陰陽兩虛而陰虛為甚。或脾胃濕寒,不能運化飲食下行,致成留飲。或氣血虛衰,又勞心過度而痰飲盛。兼遲,則為寒飲結胸,阻塞氣化。弦細甚,則心肺脾胃陽分虛憊,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
    (7)左右脈弦硬、有力、長。亦陰分有虧,肝木之盛。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降,膈食證,或久痢陰虛、肝膽蘊有實熱。
    (8)左脈平和、微無力;右脈弦似有力。腎陰虛致沖氣挾痰上沖。
    綜之,弦脈主肝腎陰虛、肝血不足。左脈弦,已陰虛不能潛陽,肝火浮動;右脈弦,已肝火與肝氣并沖、胃上逆。兼數者熱甚,兼沉者肝氣郁。細而無力者氣虛,硬而有力者虛火盛。其治,以滋陰、平肝、清熱、降胃、安沖諸法。
    2.浮脈
    主氣血虧虛。常見:
    (1)左脈浮弦、有力、按之不實。肝血虛損、肝火上升,陰虛不能潛陽,心虛不寐,皆陰虧火盛。
    (2)右脈浮芤。氣血虧極,陽氣上浮,虛勞。兼數,為陽氣外越而熱。
    (3)左右脈浮而無力。失血過多而陰虧、下焦氣化不固攝,或心肺陽虛,脾胃氣弱。兼數者,陰陽兩虛,陽虛則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肝腎不能納氣,見于喘息、膈食。
    3.數脈
    主陰虛,或氣虛。常見:
    (1)左右脈數。陰虛、氣虛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脈數而沉濡。陰虛不能納氣,虛勞發熱而喘,喘證脈多數。
    (3)脈數八至,按之即無,已屬危證。久病見此,誠難挽回;新病見此,當急挽圖。
    4.微脈
    主氣虛、氣陷。
    (1)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肝膽虛熱,或肝虛脅痛。
    (2)右脈微弱,氣陷。
    (3)左右脈微弱、細,或見于兩寸。大氣下陷,中風,久痢虛寒,下焦虛憊,氣虛滑脫,或氣虛燥結。兼遲者,素有寒飲,風寒陡襲,寒飲凝結。兼沉者,腎氣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腎不交。
    5.細脈
    主氣血虧虛,或大氣下陷,常見:
    (1)左脈細弱。氣血虛,吐血,咳嗽。
    (2)右脈細。胸中大氣下陷。
    (3)左右脈細微無力。氣血兩虧,噎膈。兼沉者,上焦氣陷于下焦。
    6.沉脈
    主心肺陽虛,常見:
    (1)左脈沉弦。肝氣郁滯不能條達,或氣不通暢,肝郁嘔逆,腰疼。
    (2)右脈沉遲微弱、沉濡。大氣下陷。
    (3)左右脈沉細。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痰飲。兼遲,或大氣下陷又心肺陽分虛損。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脈沉弦遲。腸中冷積。
    (5)傷寒脈沉細,多為陰證;溫病脈沉細,多為陽證。
    (6)左右脈沉、有力。實熱郁于下焦,癃閉。
    7.遲脈
    主寒飲,大氣下陷。常見:
    (1)左右脈遲。寒飲,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
    (2)左右脈遲而無力。大氣下陷,氣郁。
    8.洪脈
    主熱。常見:
    (1)右脈洪長有力。胃氣因熱不降,血隨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脈洪滑、重按甚實。熱迫胃氣不降,吐衄。或陽明府實,心肝內熱挾陽明之熱上攻。或實熱痢。兼數者,純是熱象。
    9.滑脈
    主痰熱及氣血虛。常見:
    (1)右脈滑實。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飲。
    (2)左右脈滑而有力。濕熱壅滯,或心中氣血虛損,心下停有痰飲,驚悸不眠。兩寸滑甚者,痰涎壅滯于上焦。兼數者有熱、滑數而搖搖無力者失血。
    (3)左右脈滑而無力。上盛下虛。
    另亦述及長脈見于肝火挾胃氣上沖,芤脈見于失血,大脈見于胃氣上沖、失血,弱脈見于風寒或頑痰阻塞經絡,及虛脈、實脈、如水上浮麻、雀啄、緩急等脈象。
    概括張氏脈法,脈象可分為三類:
    (1)弦、硬、長、實、浮、“有力”等。見于肝腎陰虛,肝血虛,陰不潛陽,肝火浮動,肝火盛,沖氣、胃氣上沖,及內風煽動所致諸證。此類在著中記述最多,其病機為肝腎陰虛,乃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學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
    (2) 微、細、弱、沉、遲、虛、數、結、代、無力等。見于大氣下陷,氣血虧虛,陽氣虛,陰血虛諸證。此類在著中也記述較多。大氣下陷亦緣由脾胃陰血不足,無以氣 化,故其病機為脾胃陰虛。這是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學思想的另一個方面,即肝腎陰虛和脾胃陰虛,構成了張氏“陰常不足”論的中心,也是張氏“陰血學 說”的主要內容。
    由肝腎陰虛而陽浮火盛,脈顯太過;由脾胃陰虛,陽無以化,而氣虛、氣陷,脈顯不及,然皆本虛之征象。
    (3)洪、滑、數、有力等,見于陽熱、痰熱、濕熱諸證,皆屬邪盛。陽熱實證。此即張氏病機論“陽常有余”之謂。
    可知,張氏脈學,是和他的“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病機之論是一體的。
    (二)三部二候
    1.肝腎之陰為根
    張氏以三部總看診脈法,配合診尺部以候腎,以診脈之“根”。
    (1)尺脈無根,左右脈浮而動,浮濡,見于肝腎虛極,陰陽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當急防虛脫。尺脈無根,寸部搖搖,即有將脫之勢。左右脈浮數、兩寸浮甚、兩尺按之即無,乃腎陰將竭,肝風已動。
    (2)尺脈重按無根、左脈弦、右脈濡,為肝腎陰虛,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尺脈重按虛者,腎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維系,真陽脫而上奔。
    (3)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
    (4)左右脈微弱,尺脈尤甚者,見于下焦虛寒,久痢下。
    (5)左右脈平和,尺脈重按有力者,見于腎經實熱。
    張氏脈法認為,脈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脈沉取,即可候“氣之根”,病雖兇險,其脈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氣為神
    張氏棄“三部九候”浮、中、沉診法,而常用“三部總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無力,候脈之神。
    (1)脈有力、按之甚實,其洪大無倫者,見于陽明府熱至極。又浮數者,經虛熱。沉者,實熱郁于下焦。或脈有力而弦長,皆為濕熱有力,即有神之脈。
    (2) 脈之“有力”,當辨真假。真有力者,當于敦厚和緩中見之,此脾胃之氣化壯旺,能包括諸臟。脈真有力,皆當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濤疊涌,勢作起伏,滑者指下 滑潤,累累如貫珠。若脈象弦直,既無起伏之勢,又無貫珠之形,雖大而有力,實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千之證,慎勿作實證治。
    張氏認為,脈之神,一在有力、無力,一在和緩。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脈中皆和緩為貴,”以其饒有脾土之氣。即有神也。
    可見,張氏脈法,根、神之候,一在腎,候陰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氣之盛衰及陰血之盛衰。
    (三)結語
    脈 法,在張氏著中無專章論述,乃散見于書中治例、醫案之記述中,故非泛泛之談。他“三部總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診法,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 的。余對張氏脈法,證之多年、臨證實踐,深感其論述獨到,又深合脈學之精義;臨證易行,而無繁復之累;切合病機,而標本攸分,實能開“胸中了了,指下難 明”之疑塞。他的脈法,源于中醫經典古義,又承李東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見。他匠心獨運,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融脾胃、陰血之說,獨辟溪徑,而有所創見和發展,形成了以“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為病機,以肝腎、脾胃為核心的脈學體系,而獨具特色.
    解讀“四脈定證”
    宿明良
    “四脈定證”是中國著名老中醫,太原市中醫研究所主任醫師劉紹武先生一生飽讀經書,依據八十年的臨床實踐,探索出的診脈經驗。“四脈定證”是在他的行醫生涯中,順從天地之道,感知自然變化規律,體察生命變化的漸悟,是臨床辨證論治的指南針,是教化后人臨證濟世活人的經驗結晶。
    一、        四脈定證的原理
    脈象是生命活動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脈象的波動,決非解剖所見,生命活動的載體是氣血,呼吸與心跳是氣血的活動標志。氣血維系著生命的變化,其生命活動的變化盡顯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脈,心有所思,氣有所動,血有所化,心情顯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現于脈而成于象,故曰:“脈象”。脈象是社會變化,心理活動,病理轉化的客觀指征。在傳統醫學中,古人有“二十八脈”之稱,是前人脈診經驗的總結,在實際應用中,難以指導辨證,如:浮脈,沉脈主表里;遲脈,數脈主寒熱;虛脈,實脈主虛實;滑脈,澀脈主盈虧……,果真如此嗎?事實并非教科書所講的那樣,與實際脫節,照此所主,依脈定性就會出現誤診,誤治,天長日久,經典教材又不便改動,只能裝裝樣子,聽之任之,漸漸地脈象診斷在“四診”中就被淡化了。作為診斷參考,甚至被遺忘了。二十八脈中有許多脈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長有高矮,體形有胖瘦,體力有強弱,性格有急緩,實屬生理之表現,探討病理變化之脈,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創新與發現總是先于無形,在保持綿綿不斷的變化中,審視有形狀態,以體現造化的結果。病理之脈發于無形,成于有形,從病理信息的發生到脈形的變化,有一個生理、心理、病理潛移默化的過程。
    脈診是祖國醫學的寶貴財富,是一項獨特的診斷技術,是一門指導辨證施治的藝術,古人有“舍證從脈”之說,劉老依據《內經》、《傷寒論》、《易經》、《難經》、《脈經》之說,潛心研究數十年,逐漸摸索出一條“以脈定證”的診療方法。開始以胃腸道疾病研究入手,發現肝陽上亢,導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脈象上于魚際,脈搏波動在腕橫紋以上,甚者波及大魚際寸許,是氣亢的典型表現,開始命名“上魚際脈”。發現腹滿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脈在寸脈以下,依然弦勁有力,尤以右手為甚,是氣凝的臨床特征,開始命名“長弦脈”。發現肝氣郁結,胸脅苦滿的患者,脈象寸尺微弱,關脈獨大,甚者關部如豆狀,是氣郁的病理顯現,開始命名“聚關脈”。發現脾胃不和導致氣血兩虛的患者,脈象呈現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強弱不等,是氣亂的集中表現,開始叫“三不等脈”,亦名“澀脈”。一九七一年,筆者隨老師在門診時,對4432例病者進行統計觀察,發現病人盡管病情復雜,變化多端,皆不出“上魚際脈”、“聚關脈”、“長弦脈”、“三不等脈”的變化范疇,臨床呈現有兩脈復合,三脈復合,甚至四脈復合,其脈象特征,盡在“四脈”之中。漸漸地在實踐中悟出了,熱則氣亢,實則氣郁,虛則氣亂,寒則氣凝的原理。
    二、        四脈定證的機理
    達爾文說:“科學就是對客觀事實的整理,從中找出規律,作出結論。”劉老的醫學生涯,從治療里部胃腸道的疾病入手,發現病性變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臟,至表部五官的病性變化,皆與四脈的變化有關。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在日后的診療過程中,在七一年那個動亂的年代,劉老每日門診量在86~127例之間,平均日診治百人,病人排隊等待他的治療,劉老每日細聽患者陳述,觀察舌質舌苔,隨即評脈定性,處方治療。2~3分鐘診治一名患者,每診必準,每治必效,劉老神速的診斷施治,令患者覺得神奇,令學者覺的不解,每每問及,他總是淡然一笑,說道:“四脈定證”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針,在風平浪靜,晴空萬里時作用不大,可作參考,而在波浪滔天,暗無天日之時,卻能指示方向,學者如果能夠通曉四脈,評出三不等脈時,就可以畢業了。
    劉老語重心長的話語,道出“四脈定證”的玄機,引人入勝。他常說:生命的整體性,首先表現在氣血的統一性,志為氣之帥,氣為血之帥,血為體之帥,機體的活動,是氣血活動的集中表現,氣血的循行由心發,沿著經脈,絡脈,孫脈的不同分支層次,灌注著所有維系生命活動的組織、器官。人體組織的實質是血管網絡與神經網絡的集結,按著生理功能組成不同的系統,形成不同的形狀,體現著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陽之氣與水谷之氣的合和之精氣,為組織器官輸送能量,和調五臟,灑陳六腑。而氣則是天陽之氣與先天之氣的合和之元氣,保證血循的動力和張力。在血脈中,氣維系著脈道的張力(血壓),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動,是因為內有氣的張力,而不是壓力,張力是反壓力,始終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度”,過猶不及,高則頭暈、低則目眩。在大自然的氣化反應中,這個生命之氣的張力,就是生命力,脈博是生命之波激蕩的回聲,通過脈形、脈位、脈勢、脈數的變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動客觀、規范、量化,給診斷一個判定的指標。
    每一個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自然與社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人的生理變化。人的心理變化,多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表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為發憤激昂而怒,怒則氣上,氣上多亢也;為擔心恐懼而驚,驚則氣下,氣下多凝也;為奉獻耗散而悲,悲則氣散,氣散多亂也;為目標追求而思,思則氣結,氣結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書,也是人生的自白書,心靈的活動演化成表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細察之,氣亢之人,脈形越上魚際;氣凝之人,脈形沉于尺下;氣郁之人,脈形聚于關部;氣亂之人,脈數、脈勢、脈形現于不等。人者,觀其面像,可定其名,脈者,見其形象可定其性,在總結劉紹武經驗,研制“中醫三部六病全自動脈象診療儀”的過程中,就運用了這項原理進行了成功的設計,在經過國家的技術鑒定時,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士德教授,在審定設計原理時,作出了“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結論,并建議其弟子轉告劉老,因“四脈”的獨特定義,是一項發明,可將“四脈”名稱規范命名,以示其獨到的學術定義。后報請劉老,征得劉老的同意,最后將“上魚際脈”定名為“溢脈”;“聚關脈”定名為“聚脈”;“三不等脈”定名“紊脈”;“長弦脈”定名為“韌脈”。從形成機理上確定了“四脈”的名稱,使“四脈定證”的研究名正言順地登上了學術探討的舞臺。
    三、“四脈定證”的道理
    “四定原則”是劉紹武學術理論的規范,“四”是大自然在變化中順勢而成的“定數”。首先,地球環繞太陽轉,動靜相因,而成四相,在時間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現溫、熱、涼、寒四氣;而顯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間上而定東、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間,則生顱、胸、腹、盆四腔。顱腔多虛,胸腔多熱,腹腔多實,盆腔多寒。演化著生命的過程,人為萬物之一,踏著大自然的腳步,與萬物和諧共舞。
    春溫氣升,天溫好個春,升極則散;夏熱氣散,天熱好個夏,散極則聚;秋涼氣聚,天涼好個秋,聚極則降;冬季氣降,天寒好個冬,降極則升,四氣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應運而生,則為正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應極而生,則為邪氣,旱澇失調,災難頻生。
    春日溫暖是喚醒生發之機;夏日炎熱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涼是懸起肅殺之劍,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間,冬日凍的瑟瑟發抖,夏日曬的汗流浹背,是對生命的凈化,是生活的享受。當人類夏日有空調,享受秋天的涼爽;冬日有暖氣,享受春天的溫暖,日久天長,生命力就會大大下降,會如同溫室的花草一樣嬌嫩,自殺乎!享受乎!
    人在現實生活中,當怒則怒,當悲則悲,當驚則驚,當思則思……,“雁過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風來梳竹,風去而不留聲。”劉老常講:“寧讓飛鳥頭上過,不讓飛鳥頭上來搭窩。”在這里不僅體現了劉老博大的寬恕胸懷,更重要的是教給你了一個人生的“度”。無論是怒則氣亢形成的溢脈,還是憂思氣結形成的聚脈;或是奉獻耗散形成的紊脈;甚是悲觀沉默形成韌脈,都是因為越過了生理的那個“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鑄就了形象,萬物與人生皆一氣耳,氣的順逆正反,伴隨著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實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辭》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數,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脈定證”是脈診學的金標準,傳統診法,無論望、聞、問、切,所得病證信息,用“四脈定證”追溯其本源,“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是劉老臨床辨證施治的神來之筆,深得辨證施治之真諦,沿著這個思路,在確定了四性之后,依據《周易》的變易定義,經過簡易、交易、變易、互易的交互與演變,以應“河洛”之數,其醫學之文和辨證之數皆可定也,在臨床,隨著簡易的溢、聚、紊、韌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執之變;經過變易的騰、墜、超、越之化;達到互易的決、離、復脈之別。十五脈的變數定性,涵蓋了病理脈象的全部顯現,通其變,明其理,識其數,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脈定證,四證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統理論,才是劉老留給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體內容。
    發表于 2008-1-3 15:00 | 只看該作者
    解讀“四脈定證”
    宿明良
    “四脈定證”是中國著名老中醫,太原市中醫研究所主任醫師劉紹武先生一生飽讀經書,依據八十年的臨床實踐,探索出的診脈經驗。“四脈定證”是在他的行醫生涯中,順從天地之道,感知自然變化規律,體察生命變化的漸悟,是臨床辨證論治的指南針,是教化后人臨證濟世活人的經驗結晶。
    一、        四脈定證的原理
    脈象是生命活動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脈象的波動,決非解剖所見,生命活動的載體是氣血,呼吸與心跳是氣血的活動標志。氣血維系著生命的變化,其生命活動的變化盡顯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脈,心有所思,氣有所動,血有所化,心情顯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現于脈而成于象,故曰:“脈象”。脈象是社會變化,心理活動,病理轉化的客觀指征。在傳統醫學中,古人有“二十八脈”之稱,是前人脈診經驗的總結,在實際應用中,難以指導辨證,如:浮脈,沉脈主表里;遲脈,數脈主寒熱;虛脈,實脈主虛實;滑脈,澀脈主盈虧……,果真如此嗎?事實并非教科書所講的那樣,與實際脫節,照此所主,依脈定性就會出現誤診,誤治,天長日久,經典教材又不便改動,只能裝裝樣子,聽之任之,漸漸地脈象診斷在“四診”中就被淡化了。作為診斷參考,甚至被遺忘了。二十八脈中有許多脈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長有高矮,體形有胖瘦,體力有強弱,性格有急緩,實屬生理之表現,探討病理變化之脈,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創新與發現總是先于無形,在保持綿綿不斷的變化中,審視有形狀態,以體現造化的結果。病理之脈發于無形,成于有形,從病理信息的發生到脈形的變化,有一個生理、心理、病理潛移默化的過程。
    脈診是祖國醫學的寶貴財富,是一項獨特的診斷技術,是一門指導辨證施治的藝術,古人有“舍證從脈”之說,劉老依據《內經》、《傷寒論》、《易經》、《難經》、《脈經》之說,潛心研究數十年,逐漸摸索出一條“以脈定證”的診療方法。開始以胃腸道疾病研究入手,發現肝陽上亢,導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脈象上于魚際,脈搏波動在腕橫紋以上,甚者波及大魚際寸許,是氣亢的典型表現,開始命名“上魚際脈”。發現腹滿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脈在寸脈以下,依然弦勁有力,尤以右手為甚,是氣凝的臨床特征,開始命名“長弦脈”。發現肝氣郁結,胸脅苦滿的患者,脈象寸尺微弱,關脈獨大,甚者關部如豆狀,是氣郁的病理顯現,開始命名“聚關脈”。發現脾胃不和導致氣血兩虛的患者,脈象呈現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強弱不等,是氣亂的集中表現,開始叫“三不等脈”,亦名“澀脈”。一九七一年,筆者隨老師在門診時,對4432例病者進行統計觀察,發現病人盡管病情復雜,變化多端,皆不出“上魚際脈”、“聚關脈”、“長弦脈”、“三不等脈”的變化范疇,臨床呈現有兩脈復合,三脈復合,甚至四脈復合,其脈象特征,盡在“四脈”之中。漸漸地在實踐中悟出了,熱則氣亢,實則氣郁,虛則氣亂,寒則氣凝的原理。
    二、        四脈定證的機理
    達爾文說:“科學就是對客觀事實的整理,從中找出規律,作出結論。”劉老的醫學生涯,從治療里部胃腸道的疾病入手,發現病性變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臟,至表部五官的病性變化,皆與四脈的變化有關。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在日后的診療過程中,在七一年那個動亂的年代,劉老每日門診量在86~127例之間,平均日診治百人,病人排隊等待他的治療,劉老每日細聽患者陳述,觀察舌質舌苔,隨即評脈定性,處方治療。2~3分鐘診治一名患者,每診必準,每治必效,劉老神速的診斷施治,令患者覺得神奇,令學者覺的不解,每每問及,他總是淡然一笑,說道:“四脈定證”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針,在風平浪靜,晴空萬里時作用不大,可作參考,而在波浪滔天,暗無天日之時,卻能指示方向,學者如果能夠通曉四脈,評出三不等脈時,就可以畢業了。
    劉老語重心長的話語,道出“四脈定證”的玄機,引人入勝。他常說:生命的整體性,首先表現在氣血的統一性,志為氣之帥,氣為血之帥,血為體之帥,機體的活動,是氣血活動的集中表現,氣血的循行由心發,沿著經脈,絡脈,孫脈的不同分支層次,灌注著所有維系生命活動的組織、器官。人體組織的實質是血管網絡與神經網絡的集結,按著生理功能組成不同的系統,形成不同的形狀,體現著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陽之氣與水谷之氣的合和之精氣,為組織器官輸送能量,和調五臟,灑陳六腑。而氣則是天陽之氣與先天之氣的合和之元氣,保證血循的動力和張力。在血脈中,氣維系著脈道的張力(血壓),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動,是因為內有氣的張力,而不是壓力,張力是反壓力,始終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度”,過猶不及,高則頭暈、低則目眩。在大自然的氣化反應中,這個生命之氣的張力,就是生命力,脈博是生命之波激蕩的回聲,通過脈形、脈位、脈勢、脈數的變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動客觀、規范、量化,給診斷一個判定的指標。
    每一個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自然與社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人的生理變化。人的心理變化,多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表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為發憤激昂而怒,怒則氣上,氣上多亢也;為擔心恐懼而驚,驚則氣下,氣下多凝也;為奉獻耗散而悲,悲則氣散,氣散多亂也;為目標追求而思,思則氣結,氣結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書,也是人生的自白書,心靈的活動演化成表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細察之,氣亢之人,脈形越上魚際;氣凝之人,脈形沉于尺下;氣郁之人,脈形聚于關部;氣亂之人,脈數、脈勢、脈形現于不等。人者,觀其面像,可定其名,脈者,見其形象可定其性,在總結劉紹武經驗,研制“中醫三部六病全自動脈象診療儀”的過程中,就運用了這項原理進行了成功的設計,在經過國家的技術鑒定時,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士德教授,在審定設計原理時,作出了“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結論,并建議其弟子轉告劉老,因“四脈”的獨特定義,是一項發明,可將“四脈”名稱規范命名,以示其獨到的學術定義。后報請劉老,征得劉老的同意,最后將“上魚際脈”定名為“溢脈”;“聚關脈”定名為“聚脈”;“三不等脈”定名“紊脈”;“長弦脈”定名為“韌脈”。從形成機理上確定了“四脈”的名稱,使“四脈定證”的研究名正言順地登上了學術探討的舞臺。
    三、“四脈定證”的道理
    “四定原則”是劉紹武學術理論的規范,“四”是大自然在變化中順勢而成的“定數”。首先,地球環繞太陽轉,動靜相因,而成四相,在時間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現溫、熱、涼、寒四氣;而顯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間上而定東、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間,則生顱、胸、腹、盆四腔。顱腔多虛,胸腔多熱,腹腔多實,盆腔多寒。演化著生命的過程,人為萬物之一,踏著大自然的腳步,與萬物和諧共舞。
    春溫氣升,天溫好個春,升極則散;夏熱氣散,天熱好個夏,散極則聚;秋涼氣聚,天涼好個秋,聚極則降;冬季氣降,天寒好個冬,降極則升,四氣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應運而生,則為正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應極而生,則為邪氣,旱澇失調,災難頻生。
    春日溫暖是喚醒生發之機;夏日炎熱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涼是懸起肅殺之劍,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間,冬日凍的瑟瑟發抖,夏日曬的汗流浹背,是對生命的凈化,是生活的享受。當人類夏日有空調,享受秋天的涼爽;冬日有暖氣,享受春天的溫暖,日久天長,生命力就會大大下降,會如同溫室的花草一樣嬌嫩,自殺乎!享受乎!
    人在現實生活中,當怒則怒,當悲則悲,當驚則驚,當思則思……,“雁過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風來梳竹,風去而不留聲。”劉老常講:“寧讓飛鳥頭上過,不讓飛鳥頭上來搭窩。”在這里不僅體現了劉老博大的寬恕胸懷,更重要的是教給你了一個人生的“度”。無論是怒則氣亢形成的溢脈,還是憂思氣結形成的聚脈;或是奉獻耗散形成的紊脈;甚是悲觀沉默形成韌脈,都是因為越過了生理的那個“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鑄就了形象,萬物與人生皆一氣耳,氣的順逆正反,伴隨著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實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辭》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數,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脈定證”是脈診學的金標準,傳統診法,無論望、聞、問、切,所得病證信息,用“四脈定證”追溯其本源,“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是劉老臨床辨證施治的神來之筆,深得辨證施治之真諦,沿著這個思路,在確定了四性之后,依據《周易》的變易定義,經過簡易、交易、變易、互易的交互與演變,以應“河洛”之數,其醫學之文和辨證之數皆可定也,在臨床,隨著簡易的溢、聚、紊、韌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執之變;經過變易的騰、墜、超、越之化;達到互易的決、離、復脈之別。十五脈的變數定性,涵蓋了病理脈象的全部顯現,通其變,明其理,識其數,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脈定證,四證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統理論,才是劉老留給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體內容。
    發表于 2008-1-3 15:01 | 只看該作者
    三部六病脈象觀脈象學說,是祖國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技術,通過平脈可以幫助醫生得知疾病性質的真偽。臨床有時舍證而從脈,一脈定乾坤。因此,平脈有時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論治中,脈象的診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平脈是一門技術,而不是空洞的理論,無論歷代醫家把脈象描繪的如何盡善盡美,但具體平起脈來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同一脈象,多人平之,常是結論不一,難以說到一起,而不能統一。根據多年實踐,認為脈象應分三類,首先掌握脈象的分類,才能正確的區別脈象,作出準確診斷。現就三類脈象的具體內容,作一分述。先認識基礎脈象,再認識復合脈象,在此基礎上再平奇形脈。這樣,循序漸進,才能完成脈象從必然到自然的認識過程。
        一、基礎脈
        基礎脈分七類十四種,根據脈象形成的機理和:臨床脈象的變化,平診時要注意七個方面:
        1.長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脈長一寸九分。按脈時,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脈,主夭;反之,如寸尺兩端有余和緩者,為長脈,主壽。
        2.寬度
        正常寸口脈寬,以等身寸量之,約為1/10~2/10寸。平脈時,寬度以巨細分,超出正常寬度1/2叫巨脈;僅占正常脈之寬1/3時,稱為細脈。巨脈主氣盛,細脈主血虛。
        3.深度
        脈之深淺以浮、沉分,輕取明顯,按之稍減,稱為浮脈;輕取不顯,重按而明顯,稱為沉脈。浮脈主病在表,常為外感癥;沉脈主病在里,常為內臟病。
        4.硬度
        脈之硬度則以弦、軟分。緊而彈性差者,謂之弦脈;柔而彈性好者,謂之軟。硬度是血管彈性的反應。弦脈主病久,軟脈主病近,或為正常。
        5.頻率
        平脈時,頻率以遲、數分。一息四至以下為遲;一息五至以上為數。數脈主熱,主病進;遲脈主寒,主病退。臨床要結合具體情況并觀察心臟的功能狀態而確定脈率的意義。
        6.充盈度
        脈之充盈度,以虛、實分。主要憑脈管內血液量的充盈狀態。脈管內血液充實有力謂之實脈;癟而無力為虛脈。實脈主病實,虛脈主血虛。
        7.節律
        脈的節律以常脈、澀詠分。主要觀察脈跳動是否規律,脈跳動規整,無明顯停者,稱為常脈,或曰脈乎;若表現為“叁、伍不調”,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無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謂之澀脈,提示心臟功能性變化與器質性病變。
        上述七類十四脈是單純脈,各代表著一個方面。醫生按脈時,心中必須安靜,對每個病人就診切脈時,都要仔細辨出這七個方面的不同情況。不能如仲景在《傷寒論》序言所說: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的敷衍態度,這樣是學不好脈學的。在這七個方面,需要醫者沉下心宋,認真體會。
        二、復合脈
        復合脈是臨床診斷中常遇到的脈象。病者的脈象多為復合脈,單一脈較少見。復合脈中,凡是七類基礎脈巾,除自身對立的脈象不能相合外,七個基礎脈的任何一類都可以和其它利:脈象相復合,構成多種多樣的脈象,現舉出十余種復合脈,供大家參考,從中得出一般的規律,以通過脈象對病證有所了解。
        1.洪脈
        洪脈是浮脈、巨脈、實脈復合而成。浮為深度,巨為寬度,實為充盈度,脈來若‘洪波’之勢,主熱盛。急性高熱患者常見之。
        2.滑脈
        滑脈由軟脈、實脈復合而成。軟者,為血管柔軟;實脈為充盈度好,脈流利如珠。主熱。在婦女懷孕或生殖系統有炎癥、腫瘤時也常為滑脈。
        3.緊脈
        緊脈由弦脈、實脈復合而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脈管有收緊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見之。
        4.牢脈
        牢脈由弦脈、沉脈、實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實為充盈度,沉為深度,脈如拉緊之膠管,按之不絕,腎性高血壓時可有此脈。
        5.芤脈
        芤脈由浮脈、虛脈復合而組成。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脈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見之。
        6. 革脈
        革脈由弦脈、浮脈、虛脈復合組成。弦為硬度,浮為深度,虛為充盈度,脈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虛。
        7.微脈
        微脈由細脈、澀脈復合組成。細為寬度,澀為節律。在休克時常見。
        8.結脈
        結脈由遲脈、澀脈復合而成。遲為速度、澀為節律。在房室傳導阻滯時可見。
        9.促脈
        促脈由數脈、澀脈組成。數為速度,澀為節律。常見于心動過速。
        10.濡脈
        濡脈由浮脈、細脈、遲脈組成。浮為深度,細為寬度,遲為速率。常見體虛之人。
        11.弱脈
        弱脈由軟脈、細脈、虛脈復合組成。軟為硬度、細為寬度、虛為充盈度。主病久而氣血虛。
        12.大脈
        大脈由長脈、巨脈復合組成。長為長度,巨為寬度。主氣盛。
        13.小脈
        小脈由短脈、細脈復合組成。短為長度,細為寬度。常為病久氣衰。
        復合脈可以有幾千種,此處僅舉常見的幾種。脈象對判斷人體的正氣與病邪變化有重要的意義,對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幫助,臨證時,要細心體會,方不致誤人。
        三、奇形脈
        奇形之脈之所以謂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礎脈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狀。奇形脈有病理性奇形脈和生理性奇形脈之分,生理性奇形脈一般在臨床無特殊診斷意義;病理性奇形脈對于局部病的診斷和疑難病的認識有重要的意義,病理性奇形脈有時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對治療起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脈:
        1.雙管脈
        憑脈時,寸口脈初按始覺寬大,仔細體驗,方能感覺到有兩條動脈血管并行經過橈側,一般無診斷意義。
        2.神門脈
        憑脈時,寸口無脈,而在神門穴處有動脈通過,叫神門脈,屬生理變異,無臨床診斷意義。
        3. 反關脈
        憑脈時,寸口無脈,脈管從尺部繞至手背側,其脈搏顯而可見,屬生理性改變。
        4.六陰脈
        憑寸口脈時,脈搏特別細小,難以摸到,其人表現如常,其人迎、趺陽脈搏動如常人者,稱“六陰脈”。此類脈多與反關脈并見,屬生理性。一般無臨床意義。
        (二)病理性奇形脈
        1. 上魚際脈
        憑脈時,寸口脈在腕橫紋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脈充皮下,可見其搏動,直達手掌大魚際,故稱“上魚際脈”。多由肝陽上亢(交感神經亢奮)而致。此脈又命名為“溢脈”。
        2.聚關脈
        憑脈時,寸口部,關脈獨大,甚者猶如豆狀,搏動明顯,高出皮膚,寸尺俱弱,其脈搏顯于關部,故稱“聚關脈”。多由肝氣郁結(迷走神經偏盛)所致。
        3.長弦脈
        尺脈脈管弦而長,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續數寸。脈弦緊有力,多為腹滿寒疝所致,根據其長弦程度,常可判斷腹滿寒疝病變的程度,對消化系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4. 晃脈
        憑脈時,脈的搏動與正常人有別,指下之脈有縱行跳動之感,關前一下,關后一下,其脈呈晃動不安之狀。我們稱為“晃脈”。多年經驗提示這類病者曾受到大的驚嚇,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脈”也可稱為“動脈”。
        臨床根據病理性脈象,可幫助醫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隱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見其脈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這也是臨證時舍證從脈的依據。
        病案舉例
        一軍區某司令,感到心煩不寧,脈見澀脈,脈形聚關,在幾個醫院均診斷不出其病變,我們則根據其脈象診斷為心臟病變,令其作進一步檢查,后經二階梯試驗,診斷為“隱性冠心病”,處以調心湯合調胃湯,服二十付,癥狀大減,囑其回部隊認真用藥,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來門診就醫時,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負擔沉重。憑脈時,見聚關脈與上魚際脈并見,提示情緒不佳,屬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處以調神湯合調胃湯,令其服用八十付,脈恢復正常而愈。
    通過對脈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脈象在辨證論治中的意義,同時,也應明白,脈象學有待于進一步的規范和統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成年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丝袜自在线拍国语 |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精品|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极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最近中文字幕国产精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精品|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日本无遮挡真人祼交视频|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午夜高清福利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动态图| AV无码小缝喷白浆在线观看|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韩国三级理论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老少配性行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东北寡妇特级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