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工匠每日國學:孔子的幾句話,讓怪物變成了圣人 孔子論夔 《韓非子 · 察今》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凡是聽到傳聞一定要深人考察,關于人的傳聞一定要用事理加以驗證。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舜的樂正夔只有一只腳,是真的嗎?”孔子說:“當初舜想利用音樂把教化傳布到天下,于是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君主。舜任用夔為樂正。夔正于是設定六律,調和五聲,與八風相通,因而天下完全歸服。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的精華,政治得失的關鍵,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樂和諧。這是音樂的根本。夔能使音樂和諧,以此安定天下。象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不是說‘只有一只足’。” 相傳舜帝時代有位主管天下音樂工作的樂正,名叫夔。這位夔有兩個特點,一是音樂才能出眾,創作編制的《大韶》等音樂能讓天下歸服;再一個特點呢,就是他“一足”,只有一只腳。古代中國人有個習慣看法,認為了不起的人物必定有超常的地方(話說現代人其實也常這么想)。夔一足,顯然與眾不同,正好傳說中有種神獸,也叫夔,而且也是只有一只腳!于是,就冒出不少傳說講舜帝是請了位神怪當樂正,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那標志性的“一足”。夔的音樂天才,逐漸就成了神奇法力的效果。 直到春秋時期,夔樂正的音樂有了位大人物粉絲——孔子,才給他迎來了正名的機會。現代年輕人哈韓神魂顛倒,孔子哈夔,迷得“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孔子對夔也做了考證研究,所以當魯哀公跟他問起夔的“一足”時,孔子精確地對傳說做了糾正。原來做樂正的夔跟獨腳的神獸就沒什么聯系,人家兩只腳好好的!所謂“一足”,是舜帝夸夔這樣的音樂人才一個就夠用了,不用指望多找。后人望文生義,想當然地把“一個就足”理解成“一只足”。可憐夔先生,硬是做了千百年的獨腳樂正。 “樂正夔一只腳”的說法流傳到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不知有多少人聽說過。可惜的是,看來大部分人都沒有象孔子一樣認真去了解、考證,而是停留在字面的誤解上了。區區兩個字理解上的偷懶,卻造成了流傳很廣的誤會。孔子的認真把夔還原為正常的人,而偷懶者的誤解則是生生把健全的人變成了殘疾乃至怪物。 這種從人到怪的誤會看似荒謬,卻是常見的。頭一個誤解的人偷個懶,沒有用頭腦去推斷,也沒有查找證據來驗證。之后的人則用同樣的懶惰來接受和傳播了錯誤,于是謠言就產生啦。接著不斷有人關上腦子,跟著隨波逐流,讓它象洪流一樣傳播開來。我們說謠言止于智者,其實止住它、破除它并不需要多高深的智慧,只要肯動腦多想一下,動手多查一下,也就是韓非子所說的“熟論”、“驗之以理”。不過在信息撲面而來的時候,肯不肯費神去做,可真的是一個素質的考驗。獨立思考的人能在信息的涌動中自由地前進,人云亦云的人那就只能讓浪頭甩來甩去,隨時可能被一個反轉抽在臉上。 當一個貌似已經被人熟知的信息傳到手里,讓我們能認真去想一下,用常理推敲一下,看看是不是有足夠的證據——這是對事物的真相負責,更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建議:跟孩子分享這個故事,討論一下孔子怎么知道夔一足的真相吧。 國學小花絮: 神獸夔是什么樣的? 夔在中國古代傳說里是個神奇的生物。關于它有很多種說法: 《山海經》說它“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長得象頭沒角的牛,只有一只腳,其實就是被黃帝剝皮做鼓的雷獸。 《說文解字》里則說夔是“如龍,一足”,長得象龍,也是只有一只腳。 《國語》里的夔就沒那么神奇了,說它還是“一足”,人面猴身能說話,其實就是種怪猴。 反正不管說夔是哪種神獸,它“一足”的特點始終不變,總得單腳跳。 象龍的夔比較好看,人們把它的形狀刻在古代的鐘鼎上,形成了獨特的“夔龍紋”。這種花紋后來也常用于瓷器。 神獸夔在古代傳說中還不斷有變化延伸,比如神話傳說中的水中怪獸無支祁,就被認為是由怪猴版的夔發展而來。不過到了無支祁這里,獨腳的特點就沒有了。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在海邊撿了個叫龍須虎的丑八怪做徒弟。這家伙也只有一只腳,通常他的創作靈感也是來自單腳蹦跳的夔。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里,長得丑又獨腳的,恐怕都可能跟夔有點聯系吧。 兔工匠微信公眾號:tugongjiang 兔工匠兒童慧館,給孩子快樂,智慧和品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