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蘭 30g、 制水蛭 6g、 澤瀉 20g、 大黃 3-9g、 雙花 20g、 三七粉(沖)6g、郁金 10g、生甘草 6g 本虛標實是中風病的基本病機。急性期以標實為主,痰瘀腑實,氣血逆亂是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重要病機。 (一)瘀水互結是中風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基礎 《金匱要略》云:“血不利則為水”,現代研究發現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由瘀致水是腦卒中急性期病理變化的必然結果,瘀水互結是中風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特點,在急性期往往迅速或逐漸出現神識昏蒙、頭痛、惡心嘔吐、苔膩,脈弦滑之象,此屬痰濕水濁內生之象,其產生的主要病因是因為瘀血內阻,氣機不暢津液 不得輸布、凝聚而成。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 “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血證論》謂“血病不離乎水,水病不離乎血,血水相關”。由此可見中風病急性期既要注重瘀血,也要重視痰濁水濕為患,兩者不可偏廢。現代醫學認為腦梗死可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和形成腦水腫,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損傷腦組織。而這種病理變化一旦 形成,則互為因果,進一步形成惡性病理循環加重病情。中風急性期血水相關的論述與現代醫學的認識是一致的,中風急性期血水相關的論述就基于上述思路。中風急性 期病機雖較復雜,不外虛、火、風、痰、氣、血六端。此六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錯雜多變的病理過程。無論何種因素占主導,但其基本的病理轉歸都將導致瘀血形成,閉阻腦脈,而出現中風病諸癥, 缺血性中風為血阻脈絡而瘀塞,出血性中風 則為血溢脈外,滯留成瘀。中風病主癥表現昏仆不遂、口歪語謇等,皆與腦脈瘀血、經絡阻滯相關。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面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樓英在《醫學綱 ·用證辨異》中亦云:“中風皆因脈道不利氣血閉塞也”,鹿容川在《血證論》中亦云:“血積既久齊能化為痰水”。中風發病后,腦脈瘀血,營津不行,外滲而淤積。瘀血與水飲互結腦內,竅隧瘀閉,神機失運而諸 癥叢生。腦脈瘀血愈重,則腦竅瘀水就愈甚,病情亦愈危。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證明, 缺血性中風后, 病灶區氧和能量物質迅速耗盡, 出現無氧代謝酸中毒, 局部血管擴張, 血流瘀滯,血腦屏障損害,血液成分漏出,結果造成腦組織水腫。腦水腫是中風后產生神經癥狀的重要原因,傳統中醫學通過臨床實踐的觀察,雖早已認識到血脈循環與津液代謝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系,提出“血水相關”之說,但由于科技條件所限,對中風病瘀水互結機制認識不深,所以在其治療中對利水法的應用重視不足。針對瘀水互結腦竅的病機,活血利水是急性中風病的病機治療核心,在急性中風病中只要瘀血阻塞在進展,則水飲滯留也必然進展,腦脈瘀血越重.水飲痰濁聚積就愈甚。瘀血與水飲痰濁搏結于腦,臨床表現除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等中風病主癥外,還出現頭痛頭脹、嗜睡、神志不清、惡心嘔吐、項強肢痙等癥狀。瘀水互結除作用于腦的局部外.還常與其他病邪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引起和加重全身氣血津液運行失調, 產生許多中風并發癥狀。 如果導致肺氣上逆, 痰濁內生,出現咳喘痰鳴;如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則見呃逆、腹脹、便秘等。 (二)腑氣不通是中風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機制 中風急性期在臟腑功能失調,痰濁瘀血內生同時,又因正衰積損,脾胃運化功能減弱,腸腑傳導無力,又加之熱毒內聚,津液耗傷,常見腹脹便秘,致糟粕廢物不能及時排出,所以在活血利水的同時,佐以通腑瀉下的藥物,以保證大便通暢,使全身氣機通暢,可謂相得益彰。通腑既能排污瀉濁,瀉熱排毒,又引血下行,從而濁降清 升,益腦醒神;通腑法能調理三焦氣機,斡旋陰陽,恢復六腑的生理功能,因為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氣機紊亂,痰熱互結,消爍津液,若腑氣不通,濁邪上犯,蒙閉清竅則可見神識昏蒙,使病情加重。最早把瀉下法用于中風病的,首推金元時代張元素所 創立的三化湯,其后劉河間也提出中風“內有便溺格阻”者可用三化湯、大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治療。近年很多醫家認為,對于中風病急重癥,只要患者不是體質極虛欲脫,皆可應用通腑攻下,且宜早不宜遲。腹脹便秘、脈實更是必具之征。認為通腑攻下法可作為中風病急性期治療之常規大法。現代研究發現,中風發病后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胃腸蠕動受抑制,使腸內容物積留過久,同時又經過脫水、降顱壓治療,腸道黏膜腺體分泌功能降低,腸液分泌減少且腸內容物水分吸收增加,導致大便秘結, 這與傳統醫學的認識相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