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將一幅書法作品比作一棟輝煌的摩天大廈的話,那么構成這棟大廈的基石便是堅實的筆法所凝結的點畫(線條)。在中國書法史上,“二王”的書法藝術無疑是一個登峰造極的頂峰,他是“魏晉風度”的代表,是書法藝術的典范之作,甚至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身份象征。歷代文人墨客爭效取法,綿綿不息。而今,我們雖不能見到“二王”的真跡,但是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孫過庭,生于唐太宗貞觀22年(648),卒于武則天長安3年(703),肯定是有機會見到離其三百多年前的羲獻墨跡,且“羲之為會稽,獻之為吳興,故三吳之近地,偏多遺跡也”,因此,通過研習孫過庭杰作《書譜》,進而領悟“二王”的筆法與作品氣息,被人們視為一種捷徑。 一、《書譜》用筆的歷來評價 孫過庭一生短暫,命運舛厄,仕途坎坷,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 。懷才不遇隨潛心學問,不料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陽植業里之客舍。孫過庭自謂: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鐘、張之馀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表明孫以鐘、張、羲、獻為師,并以二十多年的功力,矢志不愈,勤研苦學,專工四家書法中的所蘊藏的精深道理。 唐初大詩人陳子昂曾為孫過庭作《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和《魏率府孫錄事文》“元常(鐘繇)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過庭比為三國時的大書家鐘繇。 唐張懷瓘《書斷》“過庭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尚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書,亞于草矣,與王秘監相善,王則過于遲緩,此公傷于急速,使二子寬猛相濟,是為合矣。”將孫過庭與二王相比,并且各有優劣,且能相得益彰。 宋米芾對前賢墨跡極盡挑別、挖苦;就連對顏、柳這樣的大家也多有微詞,然而他對孫過庭卻極力稱賞,米芾《書史》“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過庭筆也。凡唐學得二王法,無出其右。”觀察孫過庭用筆特點是“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可謂精細人微,看到了孫對二王的發展,認為唐一代深得“二王”筆法的,沒有能超過他的。 明代的焦謂:“昔人評孫書,謂千字一律,如風偃草,意輕之也。余謂《書譜》雖運筆爛熟,而中藏軌法,故自森然。頃見《千文》真跡,尤可以見晉人用筆之意。禪門所稱不求法脫不為法縛,非入三昧者,殆不能辦此。”指出昔人如竇暨等認為“孫過庭之書珠如算子”是缺乏卓見的。 清代劉熙載曾精彩地總結了孫過庭《書譜》的藝術特色“用筆破而圓,紛而寓治;飄逸而又沉著,婀娜寓剛健。” 二、《書譜》用筆的審美取向 雖然王羲之在東晉高手林立的書壇上并沒有壓倒一切的優勢。且二王一系書法因自主創造不夠,一直處于衰退之中,沒有任何突破。但由于唐太宗不僅在實踐領域承傳羲之書法,還專門寫了《王羲之傳贊》“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大張王學,給予羲之書法一個絕對的歷史定位,成為引領中國書壇的千年盟主。這當然有作為帝王從戰爭到和平,百姓安居樂業,發展文化,鞏固政權的需要。但為書法藝術的改革創新,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窮追書理,講究理性的藝術實踐。“唐人尚法,從初唐歐陽的《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李世民的《筆法訣》、到盛唐張懷瓘的《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到中唐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的《授筆要說》,直到晚唐林蘊的《撥鐙序》、盧攜的《臨池訣》等,整個唐代對書法點畫、用筆、結體、章法、用墨等諸形式因素都給予法則規范。孫過庭《書譜》更屬書論中的杰出代表。“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已睿發于靈臺。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镕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并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指出,運用筆法的周密,功力的深厚,對理解書法的奧秘非常重要。如能注意筆畫的波瀾起伏的變化,就能從內心得到啟發,就能融類旁通;知道各種點畫的情致,就可以把書法的方方面面的道理聯系起來,達到融會古今,把古代的蟲篆、現代的草隸融為一體。這就象把金木水火土一并運用,就可以生成無窮變化的物品;這也和八種樂器組成的音樂,此起彼伏,使人的情感隨之變化,感受無窮的道理是一樣的。 2、勁健變化,追求精微的筆畫特質。梁武帝蕭衍的《古今書人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闋,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然詳察《書譜》書法藝術特色,以王羲之為衣缽孫過庭,用筆更為雋拔剛斷、富于變化。觀其點畫厚重與輕逸兼收并蓄,線質澀勁與溫潤相得益彰,結體靈動與張力輝相成映;落墨厚重而不臃腫,用筆疾速而不輕浮,使轉遒勁而不勢弱。其筆法、意趣、氣韻頗近王羲之《十七帖》、《遠宦貼》和陸機《平復帖》。特別是《書譜》后半段燥潤參差、溫雅流美。“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宛如晉人風韻尤存。 3、善于取勢,融匯自然造化之理。點畫的生命在于取勢,無怪乎當代吳冠中先生提出“線條等于零”的一說,細想一下,再精美的、功力深厚的點畫線條,如果不能在具體的作品中靈活運用,它就失去的本體,正所謂“皮之不存,毛何附焉”。然而點畫的靈活運用就必須有勢的存在,東晉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提出: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豎如萬歲枯藤……書法以漢字為造型對象,漢字產生于象形,而象形具有天然的藝術性。《書譜》指出“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同自然之妙有”,這種陰陽變化的法則,亦即對立統一法則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書譜》云:“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書法家所書寫的每一個點畫“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其前題掌握高妙書寫技巧且能融匯日月山川造化之理。 4、賦于情感,傳達心性的自由獨白。孫過庭說,“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在孫看來,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書法作品的風格也不一樣。就像羲獻,本為父子,書法上可謂一脈相承,但右軍書“不激不厲,風規自遠”而大令書則“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古人有云“書為心畫”、“書如其人”就是這個的道理。 三、《書譜》筆法的具體體現 筆法是形成點畫(線條)的具體動作表現,正確、靈活的筆法能夠形成較好的線質,從而給人美的感受。分析《書譜》的筆法來由,離不開“二王”諸帖用筆特征與《書譜》用筆特征的對比與研究,雖“二王”諸帖雖只剩下后人打燈取影的勾摹之作,但形跡所凸現出的形式表象,對于我們的學習研究仍然是很有價值的。 1、執使轉用,曲折輝映。《書譜》謂: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孫過庭向我們指出了執使轉用在書寫中的技術要領。執,就是執筆有淺深長短之分;使,就是運筆有上下左右之別;轉,即行筆的轉折呼應;用,即結構的揖讓向背。書譜中的點畫正是通過這種執使轉用,形成直線和曲線的豐富變化,或向背、或曲折、或回環、或簡約,在一字之內多直線并列的情況下,施之以粗細、向背、疏密、欹正變化;在一字之內多曲線相復的情況下,輔之于翻轉、曲折、回環、簡約等變化。使各點畫避免平行、對稱和雷同等諸多問題,產生了多姿多彩,燦若星河縱橫變化之美。 2、俊拔剛斷,提按有度。《書譜》云:“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這兩句話向我們傳達了《書譜》用筆的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筆畫精簡、勁健,不矯揉造作。我們觀其許多橫畫、捺畫、豎折(點)特征顯著,橫畫先頓筆重按,后擺動之勢順鋒擺出,一筆之中瞬間出現波瀾起伏兩種變化,跌宕神采頓生。捺畫由輕及重環轉作弧筆,右下收筆時漸提鋒繼作環轉出細鋒,速放而急收,鋒芒爍爍,神采飛揚,宛如速滑運動員疾速弧形滑行,驟然而來一個360度的起跳旋轉,高亢而激蕩。而作為豎折的筆畫在草書中一般為一筆而出,而孫過庭卻將其改為點畫和橫畫分兩筆完成,于是在這一細微的筆畫中便出現按中有提,曲中有轉,觀其連接處似斷還連,折畫的剛勁處又隱約著細若游絲的陰柔之美。各種筆法在孫過庭手中,肆意揮灑有如一曲激昂澎湃的交響樂。在諸多筆畫中孫過庭還施于了粗細的變化,或主干筆畫寫得較重,連帶較細的;或僅部首較重,偏旁較輕的;或數筆較重,數筆較輕的。如此變化,無窮反復,形成跌宕的韻律美。 3、中側并用,方圓兼施。《書概》說“大凡沈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正象樂曲中的主旋律和感情基調:要么雄壯,要么凄婉;要么歡快,要么哀怨;要么豪放,要么抑郁,盡管其間有著喜怒哀樂的變化,但那既定的旋律和感情基調是不能改變的,也是“不易”的。美學家朱光潛說:“一切形式美的規律皆存在于變化統一之中。”而書法的中鋒、側鋒、方筆、圓筆及其在運動中所表現特征也正體現這種思想。中鋒為陽,側鋒為陰;方筆為陽,圓筆為陰。朱和羹《臨池心截》說:“正鋒取勁,側峰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十代側鋒,余每見秋鷹搏兔,先于空際盤旋,然后側翅一驚,翩然下擢,悟作書一味執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也” 。我們從視覺審美角度看,側鋒外露、爽利、尖銳,棱角分明;而中鋒內斂、厚重、圓勁,力能扛鼎。中側構成對比和反差。側鋒寫得較重,入筆側尖,旋即轉為中鋒行筆。常見撇畫側鋒入筆,通過頓挫來完成側峰轉中鋒。方圓兼施依賴于用筆的中側并用,側鋒往往會形成方筆,中鋒卻表現的較為圓勁。 4、連斷相續,古意盎然。《書譜》整體風格以小草的面目出現,然又兼有章草、融匯大草的韻致。在《書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字之內或數字字間組合的點畫用筆時斷時連,如涓涓細流時而一路歡歌,直泄而下;時而曲轉環繞,留連往返;時而激蕩飛花,晶瑩四射。點畫斷連有度便產生對比變化而成勢生氣韻,若能一味的連,便會繁密而累;若一味的斷,就容易瑣碎而亂。《書譜》還有諸多略帶章草的筆意,筆畫末端帶有波角,使其在筆畫的連斷上產生豐富的筆法變化,既產生嘎然而止的跌宕感,又生古意的凝重感。 孫過庭以“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闡述了書風當隨時代的道理。趙孟頫以“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召示后學講究用筆是書法千年不變的規律。孫過庭以自己的勤學、善思、求變,推進了魏晉“二王”書風在唐朝的延續及新發展。深入地研讀孫過庭的治學思想及《書譜》所承載的藝術魅力,對當前書壇過燥、過急、求做作、求花哨而不強基固本,內練心性等諸多不良現象時風于今仍有著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上海人民出版: 2012年出版喬志強編《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孫寶文編《孫過庭書譜》 江蘇教育出版社:朱關田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 書家風采 李君毅,觀山齋主人,1972年生于湖北省谷城縣,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書法方向碩士研究生。受教于王岳川、言恭達、蘇士澍、曾來德、張旭光、程大利、梅墨生、李愛國等先生。現為北大·海棠學社執事,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會員,湖北省書協會員,襄陽市美協理事,湖北省谷城縣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屢有書畫作品及論文見諸于《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美術報》;在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網絡展、全國首屆新聞美術大賽、“烽火科技杯”全國書法大賽、第六屆全國教師“三筆字”書法大賽、“寧夏慶華杯”第二屆中國(吳忠)全國教師書法作品展、湖北省政府第十五屆“楚天群星獎” 等展覽及賽事活動中參展、獲獎。 2013年10月,由導師王岳川教授題辭“走近經典李君毅書畫作品展”、 “海棠花開”李君毅等八人書畫展分別在北大·海棠學社主體展廳、北京經典美術館隆重舉辦,兩展得到了中央電視臺數字頻道、中國新聞網、書藝公社、《書法報》等全國二十余家專業新聞媒體報道。 轉發分享,截圖發至后臺,幸運讀者均可獲贈下附精美書法小品一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