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韻 2011-12-29 09:15閱讀: 姚月明認為:優質武夷巖茶著重“巖韻”,亦就是巖茶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中所指的“巖骨”,俗稱“巖石味”。是一種味感特別醇而厚、能長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巖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那樣,或以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生長在武夷山的鮮茶在獨有的加工工藝中自然形成的花香,不同品種有各種特有的品種香,香氣銳則濃長、清則幽遠、馥郁具幽蘭之勝。 武夷山山場的土壤特征:姚月明分別對以竹窠、企山、赤石茶園代表“正巖(紫色砂礫巖)”、“半巖(紅色硅鋁質土)”、“洲茶(河流沖積黃土)”茶園土壤調查表明,三地茶園的氮磷鉀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竹窠茶園磷鉀高而氮低,赤石茶園氮高而磷鉀低,企山茶園位于二者之間;據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調查,凡是“正巖”生長的土壤,含礫量高,質地以輕壤為主,土層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風透氣適中;而質地較粗粘,含礫量較小的黃土所制出的茶葉的品質則較差。 水仙,大多數喝它的茶友看重的是它湯水的醇厚,武夷茶農曾經告訴過我:武夷巖茶醇厚不過水仙,霸道不過鐵羅漢。因此,品老樅水仙,我覺得重點是品它湯水的醇厚,品茶湯在口中的轉化,品一泡茶每一沖的變化,品一泡茶在口中留下的東西,品味它的回甘生津,好的老樅水仙在口中至少會有三轉。香氣(包括蓋香,水香,底香),滋味(包括表現形態,巖韻,苦澀等)。而我認為,水仙包括老樅水仙,最高境界就是樸素。 巖茶根據等級劃分后、滋味高下是有天地之別的,盡管個人口味不同,有的喜歡濃郁的、有的喜歡清香的,而巖茶都能滿足。 一般來說巖茶分傳統型和新做法 傳統的特征:工藝全面、吃火中足以上、湯色琥珀、味道濃郁、蓋香細幽遠、與水香一致 新做法:工藝有節儉、火工、湯色、味道都偏輕、但是杯蓋香氣普遍高昂 欣賞茶的等級普遍高于商品茶,不同巖茶產區的特點也有大概的區別: 外山茶:香氣偏粗放,茶水相對淡薄,虎頭蛇尾,品質優良的適宜工薪消費、平常飲用。 半巖茶:香氣相對要細些,茶湯水略有韌性,可以做普通欣賞。 正巖茶:香氣純正收斂,湯水有力,持久性好,有韻,需要有經驗才能識別,產量少。 大巖茶:香氣雍容高貴、花果味濃郁,湯水有骨有韻、久泡不衰,巖骨花香的大巖茶在外界甚至本地也很少人能喝到,產量極微。 肉桂:肉桂茶是巖茶的代表性品種,香氣較顯,水中韻味好 ,略帶苦澀但不顯。品質特征較穩定。 水仙:武夷巖茶傳統性代表茶之一,水厚,韻足,香偏低,但穩定性極高,不易變味?;旧系拇蠹t袍均需拼配這一類的品種。 奇種:奇種亦稱菜茶,野茶。本身與母樹大紅袍有相同的基因。根據做茶的工藝可分為清香及熟得兩種,武夷山有較多的高山老樅奇種,也是武夷山有代表性的品種。 發現水仙茶樹的大湖村民姓氏亦無考。只知道某日此人到一座名為“祝仙“的山上勞作時,偶然看到有一棵茶樹葉片格外肥厚,揉搓后發出一股奇香,于是挖下帶回家中,種在后園墻邊。后又有一春日風雨大作,園墻倒塌,墻土正好壓在茶樹上。本以為茶樹必死,不料數日后被壓的茶樹枝條竟然生根發芽,因此大奇。試著將茶樹枝條重新剪下扦插,居然也都成活。而用這棵茶樹所制的茶葉,香氣滋味都異于一般茶葉,于是逐漸為人所知。因為這棵茶樹原長于祝仙山,建州方言中“祝仙”與水仙諧音,便得名為“水仙”。 水仙茶樹品種性能穩定,栽培容易,適應性廣,茶農有“懶水仙”之說。而以水仙茶樹青葉為原料制作的烏龍茶,品質又特別優良,因此很快就在周邊地區流傳開來。先是在建甌與武夷山全面開花,隨后又引種到閩南,成為閩南烏龍茶的主要茶樹品種之一。直到今天,水仙茶樹依然是福建烏龍茶的當家品種,種植面積與產量都占極大比例。 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欣賞茶最忌過青、過熟、過死。紅香綠香同在、相得益彰為上(就象吃桃子:過青澀或過熟爛都不好);看茶焙茶文武適中以舒茶性,輕、中、足、高、傷各得其妙,不能死透不展,故有死去活來之說。。。。?;钭肿铌P鍵:茶葉形體、氣息、湯水、神意無有不活。。。。講究很多啊,要大家自己慢慢體會,否則境界高下相差遠甚。 巖茶的陳化,要有一定的環境要求。對于少量陳放巖茶的茶友,我們建議,對選擇好的茶品進行小包裝。并密封。然后存放在一個具有密封條件的大容器里面。這樣,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打開一個小包裝進行品飲,了解茶品陳化的程度及在這個過程中茶品的變化,同時又可以保證其他茶品不受影響。 目前對于已經返青的巖茶處理方式只有進行復焙。復焙應當低溫慢焙,主要是去除水氣。焙火過高了,會使茶葉進行另一個方面的轉化。當然,喜歡高火茶品的朋友也可以將茶品復焙的溫度適應的調整高些,但同時也影響到茶品的焙火程度了。也就是另一個術語“加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