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昆曲的曲友應該掌握工尺譜。 工尺譜是一種傳統記譜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能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變而成。從唐代的燕樂半字譜起,經過宋代的俗字譜(如《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發展到明、清以來通行的工尺譜。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樂種的工尺譜有很多差異。這里簡單介紹昆曲工尺譜的基本知識。 一、工尺唱名 昆曲使用的工尺譜和簡譜一樣,是首調唱名。譜字共有十個: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合、四、一分別相當于簡譜中低音的5、6、7;上、尺、工、凡、六、五、乙相當于1、2、3、4、5、6、7。 高八度的音,在最后一筆上挑,或加單人旁。低八度的音,除了六作合,五作四,乙作一之外,都是最后一筆下挑。 二、節奏記號 1、板眼是工尺譜用以標識節奏的方法,標記在工尺的右側。昆曲的基本節奏型可分為散板、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三種。可分別理解為簡譜中的散板、四四拍和四二拍。 板是每小節的第一拍,中眼是一板三眼的第三拍或一板一眼的第二拍,小眼是一板三眼的第二、第四拍,又分別稱為頭眼、末眼。 2、贈板:將一板三眼的中眼改為板,稱為贈板。實際是將原來一板三眼一個小節延宕為兩板六眼兩個小節,曲牌的板數增加一倍,通常用于抒情的慢曲。 3、“腰”的含義:腰板、腰眼與實板、實眼相對,當板眼在一個音符(工尺)開始處擊 下時,稱為實板、實眼。當板眼在一個音符(工尺)進行之中擊下時,則稱為腰板、腰眼。一些時值的因素往往需要通過腰板、腰眼來體現,詳見譜例。 腰板和腰眼掌握起來較為復雜。簡言之,腰板和腰眼包括兩種情況:一,音的延長;二,切分音。 4、底板:散板曲子在唱詞的句逗處所下之板。 各種板眼記號及其用途,如下表: 三、其他記號 在昆曲中,對于潤色唱腔的種種腔格都有細致的記錄。其含義和記錄符號,請參閱《粟廬曲譜》的《習曲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