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錢老師在云端·昆曲課進行了“板正——淺識昆曲工尺譜“的課程,詳細地講解了昆曲工尺譜的識譜用譜的知識。 這份課堂筆記,以幫助大家參考查閱復習。 歷史 工尺譜源自唐朝。 工尺譜是中國漢族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在中國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 昆曲工尺譜也稱“宮譜” 唱名 七個唱名 「上」「尺」「工」「凡」「六」「五」「乙」 對應: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 以文字符號代表音符 昆曲工尺譜有七個調,每個調的音高是變化的,但是唱名不變 中音區 低音區 高音區 注意: 1、 工尺譜從古至今書寫方式很多,正體和草體是運用比較普遍的字體。 2、 讀法用拼音以相似音標注。 3、 低音區在書寫最后一筆時向下鉤,代表低音。中音區的「六」和「五」在低音區寫作「合」、「四」,中音區的「乙」在低音區寫作「一」。 4、 低音區的讀法「上」、「尺」、「工」、「凡」和中音區相同,后兩個中音區的「六」和「五」到低音區變成了「合」和「四」。 5、 高音區的書寫,正體在每個字加“亻”,表示高音;草體書寫在最后一筆向上挑。 6、 高音區讀法和中音區一樣 7、 高音la和si在昆曲中運用很少,這里不做收錄。 調式 昆曲調式依笛色而定,又稱笛調,俗稱調門,共有七種。 昆曲的主奏樂器是傳統的平均孔曲笛。以小工調為基調,以小工調的七音各為「工」音而定。 以小工調的“上”作「工」音,即為上字調,以小工調的“尺”作「工」音,即為尺字調,以此類推。 以前昆曲的主奏樂器是傳統的平均孔笛,一支笛子就可以奏出七個調,現在不同調式有不同的笛子。 平均孔笛的優點在于只需要一支笛子,而缺點在于變調時音準有誤差。 注意:因為中西音樂是兩個不同體系,只能相當于對照理解,不能嚴格等同。 板眼 板 頭板:又叫迎頭板、劈頭板、正板、實板,特點是隨字而下,即每個字出口腔正值板位的時候用頭板。 腰板:又叫掣板、虛板、枵板,因寫在兩個工尺之間而得名,腔過而下。在唱腔中間出現板位,且腰板本身位置沒有工尺。 底板:又叫截板,腔盡而下。即一個字唱腔結束的時候,如果正值板位,就會用底板。在散板曲中,用底板表示句讀,并不表示節奏。 以上三個板歸于一個體系的,是最主要的三種板式,在昆曲所有的曲子中,都會出現這三種板。 贈板:隨字或隨腔而下,作用類似于頭板,一定有對應的工尺。 腰贈板:隨腔而下,作用類似于腰板。 出現:昆曲是曲牌體,格律非常嚴謹,是不能隨意增減板的。但是昆曲唱腔非常細膩,擅于抒發感情,節奏緩慢。當一支曲子在曲牌中的板不夠用,這時就出現了贈板。 如一般三眼,一個小節四拍,十個板位40拍;這時出現贈板,一個頭板四拍,一個贈板亦四拍,這時一個板位從原來的4拍變成了8拍,曲子容量變大,可以更好地發揮唱腔抒情。 贈板擴充了節奏,但是不破壞原有板位,所以不可能單獨出現,會依附頭板之上。 不是每個曲牌都可以加贈板,有的曲牌可以加贈板,也可以不加,有的曲牌絕對不能加贈板。 加正板/加底板 正板和贈板之外另加之板,通常用于唱腔之中上板的念白或叫頭。不破壞原有曲牌的板位。 這兩種板式不多見,首先曲子中加念白或叫頭并不太多,運用并不廣泛;并沒有特殊作用,很多曲子都用頭板底板取代。 眼 中眼:因在頭眼和末眼中間而得名。隨字或隨腔而下。一板一眼曲子,只有中眼。 側中眼:又名腰中眼。在兩個工尺之間的中眼。 小眼:又名頭末眼,頭眼和末眼標記方式相同,在中眼前的就叫頭眼,在中眼后的就叫末眼。隨字或隨腔而下。是一板三眼的第二拍和第四拍。 側頭末眼:頭末眼的另一種寫法,在兩個工尺之間。 拍板 用手打拍子,拍是一個動詞,就是要求我們在唱曲時一定同時要用手打節拍,以保證節奏穩定。 拍板以手掌為板,食指為頭眼、中指為中眼、無名指為末眼。 板眼符號和音符時值的關系 一拍多音 兩個板眼符號之間的所有音符,全部屬于前一個板眼。 一拍一音 一個拍子上一個音符,是四分音符。 一拍二音 是八分音符。把一拍分成兩個半拍,如「上」為前半拍,「尺」為后半拍。 一拍三音 三拍如何區分?先把板分一半,前半拍和后半拍,如「六五」屬于前半拍,「仩」屬于后半拍,即「六五」共唱半拍,「仩」唱半拍,「六」「五」為前16分音符;反之亦然,「五」「仩」為后16分音符。這里曲譜對節拍的規定不是定死的,需要演唱者根據對曲子的理解自由處理。 如果是疊腔,在標記的時候,疊腔標記緊貼前一個音,表示前16分音符,如果標記在中間,表示后16分音符。 ![]() 一拍四音 前兩個音為前半拍,后兩個音后半拍,是16分音符。 音符延長 ![]() 一眼板 將中眼位的「六」與板位的「六」合并,在寫法上板不變,在中眼的位置變成了側中眼,工尺與前面的音符合并。這時「六」是一個2分音符,唱兩拍 將位于板位的「六」和中眼位的「六」合并,寫法上眼不變,將板改寫為腰板,其余同上。 將位于中眼位的「上」和板位的「上」與前一個板位的「上」合并,寫法上前一板不變,將中眼改寫為側中眼,后一板在句末改寫為底板,工尺合并,這時「上」唱三拍。 ![]() 三眼板 將位于頭眼位的「六」和位于板位的「六」合并,在寫法上板不變,頭眼改寫為側頭眼,工尺合并,這時六為兩拍。 將位于板位的「六」和位于末眼位的「六」合并,寫法上末眼不變,板改寫為腰板,工尺合并。 將位于中眼位的「工」和位于頭眼位的「工」合并,寫法上頭眼不變,中眼改寫為側中眼,工尺合并。 ![]() 三眼板加贈板 將贈板的「六」和末眼的「六」合并,寫法上末眼不變,贈板改寫為腰贈板,工尺合并。 其余同上。 當一拍中不止有一個音符 ![]()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個「仩」為一拍,「仩伬」合為一拍,這時將「仩」的工尺合并,寫法上板不變,頭眼改寫為側頭眼,「伬」寫在側頭眼的下面。這時「仩」唱一拍半,「伬」唱半拍。 ![]() 在這個例子中,「五」下面的點示意疊音,重疊前面一個音符,這時末眼一拍唱「五五六」三個音。將音符「五」與位于中眼的「五」合并,末眼改寫為側末眼,這是「五」唱一拍半,疊音的「五」和音符「六」共唱半拍。 ![]() 在這個例子中,「工六五」合為兩拍,「六」是一個切分音,唱前一拍的后半拍和后一拍的前半拍。這時將「六」的工尺合并,中眼改寫為側中眼,將第二個「六」的工尺合并,側中眼標記在「六」和「五」的兩個工尺之間。 音符時值減少 ![]() 如「四」,書寫字體小于其他工尺,標記位置偏右,表示這里「上」和「四」并不是平均分唱一拍,如這里可以「四」唱1/4拍,「上」唱3/4拍。 ![]() 用削角符號來表示音符時值的減少,即休止符。如在這個例子中,「上」唱前半拍,「尺」唱1/4拍,另外1/4拍以削角表示停頓。 削角表示氣口,作停頓吸氣,昆曲中沒有過門,靠在腔格里作腔偷氣,譜子里標出來的氣口是可以吸氣的。 腔格符號 ![]() 板式 ![]() 散板 散板曲子節奏自由,僅在每一樂句末尾加底板來表示句讀。 上板的曲子前面一般都會有一句散板。例如【顏子樂】最后一句句末是底板加側頭眼,“畫墻西”從中眼上板開始唱。 ![]() 流水板 每拍都用板或強拍符號標記的一種板式。即1/4拍 流水板是出現在西皮中的一個板類,在昆曲唱腔中很少見。這個名稱在昆曲里不能完全表示板式的內含,這里只是借用名稱,來表示節奏特征。 但是上板的念白中這種板式很多,在鑼鼓經里被稱為數板。 ![]() 一板一眼 一個強拍(板)和一個弱拍(眼)組成一個節奏單位。2/4拍 這里的眼一定是中眼,沒有頭末眼。 ![]() 一板一眼加贈板 通過加贈板,使得曲子速度慢一倍。即(2 2)/4拍。 注意:這里的意思不是唱曲速度慢一倍,是說這個曲子是一板一眼,加上贈板以后,曲子加長了一倍,其的容量增加了一倍 ![]() 一板三眼 一個強拍(板)和三個弱拍(頭、中、末眼)組成一個節奏單位。 這三個弱拍中,相對于板,頭、中、末眼都是弱拍,演唱時中眼比頭末眼要強一點。 ![]() 一板三眼加贈板 一板三眼加贈板:通過加贈板,使得曲子速度慢一倍。即(4 4)/4,曲子容量大。 因此這種板式多用于南曲,南曲纏綿悱惻,適用于抒情,節奏較慢。相比之下,北曲節奏較快,不需通過加贈板放慢曲子速度。 在小生的曲子中,有一個特例是《荊釵記·男祭》的【折桂令】,這是一支加贈板的北曲,非常有特色。 一板三眼加贈板的北曲中,在《曲苑綴英》的記錄中提到這樣的曲子共有三支。 記譜方式 玉柱譜 玉柱譜為豎式譜,大多不具小眼,乾隆前刊行的曲譜多為此式樣。如今吹打曲牌的工尺譜,因為無唱詞,也多為這種記譜樣式。 一字譜 一字譜為橫式譜,此式很少用,僅見于《遏云閣曲譜》。 蓑衣譜 蓑衣譜為斜式譜。 蓑衣譜比前兩種式樣都合理,即不影響唱詞的連貫,又不會混連,看譜時亦可以兼顧看唱詞。記譜多用這種曲譜。 傳統曲譜 清工譜 《納書楹曲譜》書影 清工譜只標記板和中眼,不標小眼。不標小腔,只有最基本的腔格,小腔要靠自己來唱。對演唱者的要求很高,唱曲者必須深諳曲律。是一種文人譜。 eg:《天韻社曲譜》:每個字的四周標有四聲和收音歸韻。 戲工譜 《集成曲譜》書影 記錄有念白,腔格比較豐富。 eg: 《集成曲譜》:以折子戲的形式記錄,4集32冊,共收入88部傳奇里的 416出折子戲,是現存曲譜里收錄劇目最多的一本曲譜。 《粟廬曲譜》:是俞粟廬之子俞振飛對俞派家傳的代表劇目進行編訂整理所成的昆曲工尺譜。《粟廬曲譜》準確而細致地體現了昆曲的俞派唱法,書中還附有俞粟廬的《度曲芻言》和俞振飛所著的《習曲要解》,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曲譜。 《曲苑綴英》:詳細標出了四聲陰陽和口法,適用于初入門學習。 課后作業 視唱下面的工尺譜 4月29日(周三)晚8:00前將視唱作業錄音交于“生生不息-錢叔昆曲課堂”微信群,錢老師會對作業進行點評。 ![]() 示例: ![]() 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