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文圖 | 李克亮 白墻傍青山,半月塘里映黛瓦
圍龍屋多建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其周圍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回環,左右山巒如案,遠處山峰筆挺。建造方位一般選擇坐北向南或坐西向東,夏天南風拂窗,避免西照,冬天背風向陽,采光充足。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圓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建筑一般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一般以中間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為基礎,周圍的圍屋層層擴建自由組合,其主要結構類型有兩堂兩橫一圍龍、兩堂四橫一圍龍、三堂兩橫一圍龍、三堂四橫一圍龍以及二圍龍、三圍龍甚至六圍龍等。以白墻傍青山,半月塘里映黛瓦正堂縱軸線為基點,圍龍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兩邊橫屋與正堂的平面看齊垂直,采用對稱式庭院房屋結構,向前后左右重疊排列,并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圍龍”組合成一個太極形整體。 圍龍屋前面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天氣晴朗的白天或是皎月當空的夜晚,這一汪池塘水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圍龍屋的白墻碧瓦倒影其中,美不勝收。這一潭池水除了風水格局的講究,它還擔負著具體的日常實用功能,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外圍有一扇總門,門前筑斗坊,沿著大門筑圍墻。進入總門有一塊寬敞的門坪,用于曬谷、乘涼、練武等。門坪后面正中大屋是正堂,分為上、中、下三堂。上堂設神臺、祖龕,兩邊還擺列刀槍、叉戟及獅鼓鑼鈸。中堂是族人議事、宴會的主要場地。下堂是婚喪喜慶時,請來的銅鼓八音班設樂壇和轎夫們設席的地方。上、下堂兩側的房間叫正房,父母及長房長子居住,客家人有“長子不移居”之謂。上、下堂左右方的廳房叫南、北廳,是會客廳。中、下堂之間靠橫屋的房子叫花廳間,門口置天井,筑花池、假山,是讀書習文的場所。正堂左右各有一棟房屋,叫枕頭屋,屋內臥室、廚房、水井、雜物間等配套完善。正堂和枕頭屋之間露天部分叫天井,用于通風、采光、排水和作發生火警時的隔火巷。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筑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是古老中國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閉的圍龍屋,走出狹窄的山門,通過松口走向海洋,面對更寬廣的世界,圍龍屋成了客家人崇祖念本的根脈守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