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無數璀璨的文化,有我們所熟知的,也有我們還未曾發現的。有的神秘,有的令人神往。 ![]() 我們的旅程來到了廣東梅州,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這里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也遺留著許多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古宅和古建筑,這些無疑都成為了我們研究客家文化的瑰寶。 ![]() 說起客家建筑,我們最熟悉的肯定是客家土樓,從外圍看就是一個大的圓柱形(也有方形或八卦形),沒有過多的裝飾,基本都是土黃色。除了客家土樓,客家人留下的建筑還有很多,比如圍龍屋、四角樓、走馬樓、五鳳樓等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 ![]()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客家圍龍屋。不管是土樓還是圍龍屋,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種建筑的外形都是不加修飾的,只有圓滑的墻壁和幾個比較小的窗戶,這是因為客家人所居住的地方必須能夠起到防御的作用。 ![]() 有人說客家先民的主體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說客家人的主體是東遷的畬族;還有人說客家人在唐宋之際形成;也有人說在宋元時期客家才形成;還有人說最晚到明清時期才形成的。 ![]() 一句九州初肇,中土發祥,這句話就是客家根系的最好證明。 ![]() 早在兩晉到唐宋時期,由于戰亂和饑荒,許多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便被迫南遷,他們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經過了五次大遷徙以后,最終散落在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 ![]() ![]() 之所以會在山區定居,是因為當他們來到南方以后,平坦的地方早已有人居住,當地人對他們也十分排擠,所以無奈之下他們只能選擇在山地丘陵定居。而居住在山間就避免不了會有猛獸的襲擊,所以他們便聚族而居,建造了能夠有效防御敵寇和猛獸的建筑,也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的圍龍屋、土樓一類的客家建筑。 ![]() 客家人的稱呼也因為而來,他們從北方來到南方,當地官員需要為他們落戶,在登記便記為“客籍”,所以也就有了客家人的稱呼。 ![]() 客家的圍龍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筑形式。 ![]() 未有梅州,先有嘉應,未有嘉應,先有程鄉。梅州原來叫做嘉應州,嘉應州在一千多年就叫程鄉,程鄉指的就是如今梅州平遠縣一帶,而平原也被稱為客家第一村。 ![]() 豐泰堂就位于位于梅州市的平遠縣,也叫豐泰圍,是平原縣最大的圍龍屋。 ![]() 豐泰堂建于清嘉慶七年,也就是1802年,是由林氏十六世祖林延炳所建,在1994年和1996年均有重修。豐泰堂坐北朝南,是四堂六橫三圍龍,進深75.74米,面闊65.32米,占地約三四十畝,是規模很大的一個圍龍屋了,共11廳213間20舍。 ![]() 豐泰堂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自1803年建成以來,歷代人才輩出,清代曾中進士1人,貢生1人。殘存在屋前禾坪之上的咸豐八年進士林桂云和光緒卅年貢生林紹唐的楣桿夾,是豐泰堂濃郁的文化氣息的最高的見證。 ![]() 豐泰堂里沒有過多的雕梁畫棟,給人一種樸實大氣的感覺。正堂、橫屋與圍屋相連,環環相扣,四通八達,走在里面好像走進了一個迷宮。 ![]() 豐泰堂是居住和祠堂為一體的圍龍屋,在正堂的最里面就是林氏祠堂。兩側的橫屋則用做儲物間、飼養動物的地方,分布十分合理,也是客家人愛干凈的一種表現。 ![]() 從高空俯瞰,我們便不難理解什么是四堂六橫三圍龍了,所有的圍龍屋基本都是如此,呈一個大的橢圓形。由房屋和一個半圓形池塘共同構成,池塘周圍的空地叫旱地,池塘與正屋間的空地叫禾坪,平時是居民活動或是用來晾曬東西等。池塘則是用來養一些魚蝦、澆地或是當作在干旱天氣時的水源等等。 ![]() 在圍龍與正堂之間還有一個半圓,一般是一個半坡,這塊地方叫做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種植花木或用鵝卵石鋪就,一般不用石塊或三合土,寓意這里的龍氣不會閉塞而化為胎息,是全屋的風水寶地。在正屋與化胎之間,會開一深溝,作為圍屋與正堂的分界,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排水,以免正堂潮濕。 ![]() 當我們走進豐泰堂的圍龍屋時,會發現所有的窗戶都不大,非常便于防守和攻擊。走出第三層圍龍,我們便走出了豐泰堂,曾經為了更好更迅速地進入防御狀態,豐泰堂只有很少的幾個門,快速關門之后,就開始防御,如今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開的門也多了起來。 ![]() 豐泰堂現在只有少部分人在居住,大部分人早已報到周圍,新蓋了房子,但他們并沒有舍棄豐泰堂,而是把它用作了族人祭拜祖先,后人追根溯源的地方。每一個族人都對他愛護有加。 ![]() 從這些客家建筑上,我們不難看出客家人的團結,圍龍屋更是展示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 沿海之行還在繼續,我們也將會繼續探索學習更多的奇景與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