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離不開茶,更離不開茶館。在巴山蜀水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茶館。四川茶館是川人打造的一張獨特的名片,更是城鄉(xiāng)一道不可多得的亮麗風(fēng)景。 四川氣候養(yǎng)人,川茶功不可沒。四川很多地方出茶,且出名茶。正因為如此,川人對茶的愛好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那些遍布城鄉(xiāng)大大小小的茶館,無論天寒地凍還是夏日酷暑,人們?nèi)逡蛔溃牧扇旱膰谝黄穑耸忠煌肷w碗茶,七嘴八舌地說張家長道李家短,口無遮攔。 川人心直口快,也許與坐茶館有關(guān)。試想,如果大家圍坐一起喝茶,心里卻各自懷揣著“小九九”并提防著對方,這茶還喝得出味道?川人熱衷于坐茶館,正是因為喝茶的人不需要提防,大家可以天南地北的海吹,哪怕是信口開河。吹完之后隨著茶渣一倒了之,正如誰都不會在乎茶渣的去向一樣,又有誰還會計較喝茶時誰說了什么呢。 四川茶館雖然都是以賣茶為營生,但由于所選位置和裝修檔次的不同,可分為茶攤、茶館和茶樓。一個真正的茶客,并不在乎你對場地裝修的好孬,而是十分看重你所賣那碗茶的文化含量和茶湯的味道是否純正。 川中大地首屈一指的是大中城市沿江河擺設(shè)的茶攤。每個城市基本上都會有一條江河繞城或穿城而過,川人便利用江河兩岸的人行道擺設(shè)茶攤,少則幾十桌,多則數(shù)百上千桌,那些沿江河擺成的茶桌,蜿蜒曲折似一條飛舞的長龍,前望不到頭,后見不著尾,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巴山蜀水一大壯麗而奇特的人文景觀。 這些茶攤由數(shù)十個甚至上百個老板經(jīng)營著,他們左手握著數(shù)十個蓋碗,右手提著滿壺開水,肩上搭著一條潔白的毛巾,邁開雙腿一路小跑,在茶桌之間穿梭自如,邊跑邊喊“竹葉青一碗,來羅”“毛尖一碗,稍等”“青山綠水一碗來羅”,老板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與江河里歡跳的魚兒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一幅人叫魚歡的美麗畫卷。 成百上千甚至數(shù)以萬計的茶客來到江河邊,搬過來一把竹椅,全身心放松的往竹椅上一坐,再叫來一碗蓋碗茶,端起茶碗湊近鼻子,微閉著雙眼深深地吸著淡淡的茶香,緩緩地深呼吸,一次又一次,生怕茶香溢出蓋碗似的,將全部的茶香吸飽之后,再慢慢地細細品嘗。 有獨自一人邊品茶,邊觀賞著河里的小魚,靜靜的什么都不想;也有三五成群的,好象沒有功夫品茶,一個個端起茶碗遞到鼻子前,猛的一聞“好茶,真香!”便狂飲兩口:“老板續(xù)水!”,如此往返,一碗茶還沒喝出茶味,牛已經(jīng)吹過了萬水千山;還有的似情侶而非情侶的,要來蓋碗茶后,并不在乎眼前的茶碗,而是靜靜的相互注視著對方,演義著眼里“只有你沒有茶”的人在茶涼的“悲哀”…… 最能代表四川茶文化的應(yīng)該是由底樓門面房或其它房間開設(shè)的茶館,以賣“蓋碗茶”為主要營生。蓋碗茶歷史悠久,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包含著深厚的四川茶文化底蘊,據(jù)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 走進四川茶館喝茶有相應(yīng)的講究:若茶蓋放在桌上,表示茶碗已空,茶館老板會很快過來續(xù)水;茶客若臨時離開,將茶蓋扣置于竹椅上,表示人未走遠,自然不會有人侵占座位,茶客隨身攜帶的物品放置在坐位旁,老板也會代為看管……四川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已經(jīng)滲透到了那些“骨灰”級的茶客心中,因此,四川茶館,尤其是大眾消費的茶館,除外地人偶爾光顧外,大部分的茶客都是本地多年的老顧客。他們喝茶的錢都是相互給,只有第一位是自己給,有的茶館為了拉生意,往往第一個來喝茶的人免費,第二個來時,第一個會給他付茶錢,第三個來時第二個為其付,以此類推。如果一個長年喝茶的人走進茶館,無人代付茶費,表示此人在為人謀事上定有瑕疵,因此,“蓋碗茶”中的“三件套”將碗喻為“為人”就是這個道理。 前些日子,筆者前往臨近縣了解四川茶館的相關(guān)情況,走進一家開了幾十年的老茶館,舉目一望,二十多張茶桌滿坐的幾乎是清一色的老年人,他們一見我這個外鄉(xiāng)人的突然造訪,剛才還熱鬧非凡的茶館一下子安靜了,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的看著我。 [責(zé)任編輯:邱曉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