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引起上火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若起居不慎、外感六淫之邪,則起病急,多兼有外感癥狀,如發熱惡寒等;若情志不遂,或情志刺激,影響了臟腑精氣陰陽的協調平衡,造成氣機郁結或氣逆,氣郁日久則可化熱,氣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熱內生;若飲食失宜、嗜食滋膩肥甘、口味酸辣厚重等,均可釀生胃火,損傷胃陰,或濕熱內蘊,煎灼津液;若勞倦內傷,陰津匱乏,不能涵養陽氣,導致虛火內生。 一般實火證常起病急,病程短。常見臨床表現有壯熱面赤、口渴喜冷飲、心煩、小便短少、大便干硬等。 虛火證則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常見臨床表現有骨蒸潮熱、午后顴紅、心煩盜汗、眩暈耳鳴、形體消瘦等。 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燥擾心神 中醫理論中“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偏亢時,多出現燥擾心神、神識亢奮或不寧,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言語過多、焦慮等表現,嚴重者甚則狂言亂語、精神失常等。 血熱而脈流薄疾 心陽氣亢盛則血行速度加快,可見心悸、面赤、舌質紅絳、脈數,甚則導致鼻血妄行、牙齦出血等,以及其他各種出血癥狀。 上炎或下移 心開竅于舌,手少陰之別“系舌本”,可出現口舌糜爛生瘡、舌尖痛等癥;心與小腸相表里,可見小便黃赤、灼熱、疼痛等癥。 肝火有虛實之分。 實證(肝火熾盛) 氣血逆走于上,可見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鳴或耳聾等;肝火灼傷肺胃絡脈,則易出現脅痛易怒、干痰咳血、咯血、吐血、衄血;氣火上逆之極,則發為昏厥。 虛證(肝陽上亢) 陽亢于上,則見眩暈耳鳴、面紅升火、目赤目糊、情緒易激動、脈弦數等;陰虛于下,則見腰酸、兩足軟弱無力等癥狀。 因胃熱熾盛,郁而化火上炎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胃中嘈雜、消谷善饑、口渴引飲、大便秘結、惡心、嘔吐酸苦黃水、口氣熱臭、齒齦腫痛、衄血、嘔血等癥狀。 因腎陰虧虛,虛熱內生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陰虛內熱,可見形體消瘦、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顴紅升火、盜汗、舌紅少苔、脈虛細而數等癥;還可影響生殖機能,甚則陰不制陽,相火妄動,精關被擾而失固,可見性欲亢進、遺精、早泄等癥。 一旦出現了上火,民間一直流傳著“苦寒敗火”的說法,面對上火,一律用苦寒之品降火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治不得法,可能使陰虛更盛,虛火更重,不但不能對癥,反而火上澆油,危害身體健康。 中醫治療實火證、虛火證有著多樣的治療方法。中醫講究“治病必求于本”,只有找到引起上火的病因病機,才能正確選方用藥,祛病糾偏。如心火旺盛者,選用清熱瀉火的中藥,并輔佐以滋陰安神之品;胃熱熾盛者,應用黃連、知母、石膏等苦寒、甘寒之品,再佐以麥冬、南北沙參、玉竹、玄參等滋陰生津之品;肝火熾盛者,選用黃芩、黃連、夏枯草、梔子等清肝瀉火,并用枸杞、生地、麥冬、首烏等滋補肝腎以柔肝;腎火多為相火妄動,必須以滋水補陰為主,選用鱉甲、龜板等咸寒之品,佐以地骨皮、白薇、知母、關黃柏等清退虛熱。 可見,我們常說的“上火”也有大學問,面對上火,不可一味“降火”,還需辨虛實,辨臟腑,對癥用藥,才可正確“降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