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側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 ![]() ![]() ![]() ![]() ![]() ![]() ![]() ![]()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分別為北魏、隋、唐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大、中型洞窟有20個。站東山隔伊水看西山崖壁洞窟非常壯觀。主要洞窟在西山,游覽從西山北門開始。 ![]() 潛溪寺,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神情睿智,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左右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圣。 ![]() 陳摶+十字卷碑。陳摶唐末至北宋初年隱士,為中國道教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著名人物。該洞正壁上層石碑上陰刻一幅龍門山色圖,下層“陳摶碑”是他手書的名句,“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意思是做馬做奔向天上的神馬,做人做人中的龍,要不拘一格。岸字缺少一橫,而逸字缺少一點,中字則上下顛倒,反映他為人的放蕩不羈。這塊“陳摶碑”的書法很有特點,是書法愛好者必賞之作。 ![]() ![]() ![]() ![]() 無頭佛象,洞窟名沒搞清楚,洞窟門前石象很生動。 ![]() 賓陽三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開工于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后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 ![]() ![]() ![]() ![]() 賓陽中洞,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主佛釋迦牟尼,由于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特別是位于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上В谏蟼€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 ![]() 賓陽南洞,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屬于過渡時期的作品。 ![]() ![]() ![]() 賓陽北洞,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勢是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右手掌心向上,拇指、無名指與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無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這尊佛像因拇指風化,而食指、中指間隙過大,頗似剪刀手,故而被網友戲稱為“剪刀手”佛。 ![]() ![]() ![]() ![]() ![]() ![]() ![]() ![]() ![]() ![]() ![]() 敬善寺,位于賓陽洞南面半崖處,因石窟外北側有唐代李孝倫撰《敬善寺石像銘并序》而得名。石窟開鑿于唐麟德二年(665年)以前,是唐太宗紀國妃子(紀王慎的母親)韋氏所營造的。敬善寺石窟分前后兩室。前室高3.5米,寬3.7米,窟門兩側刻兩力士、兩菩薩。后室是主室,供奉高約2米的主尊阿彌陀佛。敬善寺石窟最值得關注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薩圖”,圍繞主佛,53尊菩薩坐在同一根而數十莖的蓮花上,姿態萬千。通常的“一佛五十菩薩圖”都是繪畫,而敬善寺石窟中的則是圓雕石刻,所以顯得尤為珍貴。 ![]() ![]()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唐武周時期建造,因武周政權垮臺,摩崖三佛龕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后人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 ![]() ![]() ![]() ![]() ![]() ![]() ![]()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主佛背后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端坐一位供養菩薩,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 ![]() 洞口南側,有尊菩薩像,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其優美形象吸引,后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表演中。 ![]() ![]() ![]() 洞口力士強健的腿部肌肉令人驚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