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江門市教學研究報告 譚祝壽、譚淑敏、馮慧芳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性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過程及結論。 關健詞:創新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題綜述 1、課題提出的背景 創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一種能力。據統計,我國有七成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實施“創造”,缺少運用技術“計劃和行動”的能力[1]。我國教育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用、重科學輕技術,忽視技術教育對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的學習應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習的重要方式[2]。 通用技術是新課程改革下普通高中一門必修課程,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強調學習中學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領悟,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主要目標就是要改變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反復操練的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習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本課題通過研究適合通用技術課程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情景、活動方案及教學資源,指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二、概念界定及理論依據 1、創新能力的界定 由于理論依據、判斷標準、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的不同,對創造力(即創新能力)的定義也不相同,有關創造力的定義多達數百種。早在1960年Repueci就對各種不同的創造力定義進行了分析,并歸結為6類。托蘭斯于1988年將創造力的定義方法也分為6類。綜觀眾多的創造力的定義,多數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同意兩種觀點:認為創造力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認為創造力是一種產物。在最新的創造力定義研究中,有將創造性的過程、創造性產品、創造性的個人和環境中兩個或多個結合起來的傾向。 根據以上關于創新能力概念的討論,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定義為:在學習學科知識/解決學習和社會生活實踐的問題過程中,力圖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空間、獲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轉換信息、儲存信息、應用和監控調節信息,從而達到產生或可能產生出某種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成果,并加以傳遞、展示、評價和反思提升這些信息的智能品質[3]。這種創新能力的界定思路,強調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空間,以及在可能產生出某種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成果以后要加以反思和提升,它將創造性過程、創造性產品和創造性個性特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完整且操作性強。在中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學科知識學習和綜合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是前人創造的知識精華,但由于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決定了學習活動具有再發現和再生產的性質,這體現了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區別于科學家和藝術家不同之處——更多是具有較大的個人發展價值。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理論依據 傳統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本,教師唱主角,學生跑龍套,不強調知識創新以及由此所需的創新能力。學生很少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不懂得知識的由來,學生成為貯存知識的容器。由此形成的教學方法與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矛盾。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習者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一定的環境中主動地建構過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智力和情緒的介入的學習是最持久的學習;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機會,才能學會如何支配自己的學習;學會比較地注意自我評價而不是依靠他人評價時,獨立性、創造性等因素才會產生有效的作用。創新教育要求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以能力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以活動為中心的學生發展觀,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方式的學生學習觀,以問題為中心,啟發、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學觀。 本研究課題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是指適合于通用技術學科學習,促進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 三、課題研究過程 1、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 2、研究對象:2004—2006年在校高一學生。 3、研究的實施 3.1、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 課題研究從2004年12月開始進行。由于通用技術是新課程改革在普通高中新增加的一門課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目標定位,技術實驗室的建設,學生的對課程的態度、學習方法均在探索之中。為了課題的研究能夠順利進行,我們做了如下前期工作:①對實驗區一些開課率相對較高的學校進行了調研,取長補短;②結合通用技術教材和新課程理念,較系統地學習了《通用技術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活動建構——創新教育的教學革新》、《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等;③利用學校原有的勞動實驗室初步建立了通用技術實驗室,與一些企業(如明可達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聯系;④總結通用技術教學經驗,制作和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案例等。本階段完成的論文《通用技術課程實施面臨困難與矛盾的思考》對應對通用技術課程開設面臨困難與矛盾的問題從課程、教材、教師、學生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2007屆高一學生進行了學科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其中,在對“哪些教學模對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有較大作用”的回答上,分別有74.91%的學生選擇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本學科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多選),“案例分析”、“技術設計制作活動”、“技術試驗”分別為51.92%、67.94%、60.63%。在所有的選項中占大比例。 3.2、課題研究實施: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及本學科特點,在忠實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反思和優化(貫穿研究的整個過程)。我們將最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歸為兩類即知識和操作,按照知識類型和操作類型兩個維度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完全打破教材原有編排順序,設計了一系列的技術活動,但不限定技術活動操作的統一模式,讓學生分組合作從真實的生活、學習中發現需要創新的問題并明確其價值和意義,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構思方案,并設計制作出模型或原型,進行試驗、評價和優化。在以技術活動為主線的學習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提煉思想方法,教師進行引導、總結和提高并輔以大量案例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創新熱情,發展創新思維。 四、研究結論 我們就創新意識、創新欲望、創新行為、創新思路、新穎與獨特等多個方面對現高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324份),共收回287份。結合學生作品的創新性,基于前述對中小學生創新能力的界定思路,綜合成創造性個性特征、創造過程、創造產品三個方面。結果如表1. 表1 創新能力提高情況表
85%以上的學生認為創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接受的心理傾向情況如表2. 表2
大多數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 1、顯然,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生合作探究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強調了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 2、真實情境是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創新能力的平臺。皮亞杰的認知建構理論認為學習情境是影響學生創造性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通過改變自身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獲得發展,并引起內部心理圖式的變化。本研究表明,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源動力。 3、操作是創新能力生成的橋梁。知識是屬于全人類的,是可以用某種媒介承載的人類文化。而創新能力是屬于個體的,我們不可能直接以某種介質承載和傳遞創新能力,必須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才能提高創新水平,這就有賴于操作的介入,因為操作恰好是屬于個體的,屬于實際活動的范疇。操作代表著“個體”人的思維能力,它是個體借助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的智力活動,是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練習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將知識個體化并轉化為個體能力的過程。 4、課程內容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拓寬了創新的空間。創新能力生成的過程是一個經歷反復試驗、優化仍至失敗的過程,需要有一定的動力來強化這種創新的心理過程。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節活動,研究性學習成果,作品展示,教學評價等都是摧生創新作品的良好的載體。 5、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有賴于評價的促進。 五、反思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學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在不斷的實踐和思考中專業水平得到提升,教學行為在發生變化,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2、在課題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真實的技術案例、各種素材、教學設計和課件等,為今后進一步優化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3、在教學研究中,我們償試了多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在反復評價和優化中,最終采用的是以“拋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由于行動研究法的研究周期相對較長,創新能力也難以定量化,其它教學模式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在本研究中沒有涉及。 4、學生普遍動手能力較差,應試教育下對本學科的認識存在偏差,技術實驗室配置無法滿足教學的要求,這些都給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帶來困難。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打破了“教師中心論”,這種“開放性”的教學過程難以按照“既定的教學套路”執行,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5、在調查問卷中,有75.96%的學生認為本學科對其它學科在思維方式上有遷移作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必定是一對矛盾體,值得深思。
主要參考文獻: 1、梁杰,培養創造力從技術教育入手,中國教育報,2004 2、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2003 3、李文光 何志龍 何克抗,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試驗探索 ,中國電化教育,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