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本期文章是替一位讀者問FunFood以后,得到的回答。原問題是:“求科普,關于食鹽的。我長這么大一直吃的都是2元一包的加碘食鹽。最近看美食博主的文章,發現一個細節,就是各種各樣的鹽,海鹽,巖鹽,法國鹽等等等。一個簡單的鹽有這么多種類。他們都有什么區別呢?都適合用于什么食材呢?我有個很蠢的想法,鹽不就是咸味。。。那么多種類的鹽,除了咸味,還能有啥味?”這個問題很有趣啊,比如前幾天我看到美亞在賣喜馬拉雅鹽磚,真的有心動想買一塊回來煎牛排……這個來自喜馬拉雅的鹽是不是真的比普通鹽“高級”多少呢?其實并沒有。 雖然一開始給公號命名“鹽之味”,我并不知道鹽有多少種味。如果你對調味品類有興趣,一定要讀一讀這篇文章,以后就不會因為買鹽花冤枉錢啦! PS:帶娃帶得腰酸背痛,感覺手腕要得腱鞘炎、腰背要得骨質增生的節奏……所以暫時不能保證更新頻率了/(ㄒoㄒ)/~~ ——————以下為原文—————— “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詩仙也曾給鹽點過贊。誰料一千多年以后,超市里的精品鹽早已不止那產自江淮的散末鹽,高至喜馬拉雅巖鹽,遠至澳洲海晶鹽,價格從一塊八到九十八塊,什么含碘鹽、低鈉鹽、湖鹽、深井鹽、海藻鹽、紛紛登場,這次FunFood幫你分析分析,到底誰在真正為健康“代鹽”。 1 盡管原料來自天涯海角,工藝也是熔古鑄今,但從化學成分上來說:(1-2)
由此可見,各種鹽在沒有進行低鈉或者強化碘的工藝處理的情況下,主要化學成分是極其相近的。 制鹽產業已多元化,工藝、原料、產地的不同使得各種鹽晶形成過程不同,微量成分也不同,故而形態、大小、顏色很豐富(如喜馬拉雅紅鹽因為鐵元素及日曬工藝而呈現紅色大顆粒)。有趣的是,盡管鹽是重口味產品,它在營銷上仍被強調了純潔無污染水晶般的品質。 總的來說,只要允許銷售,不論名字多么高端大氣上檔次,食用鹽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鈉,定位是健康調味品,不是功能保健品。舉例說明: 澳洲海晶鹽 進口喜馬拉雅紅鹽 竹香低鈉鹽 海藻精制加碘鹽 碘是參與甲狀腺合成、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必需元素,主要膳食來源為海產品,缺乏碘導致身體多系統(如神經、內分泌等)機能衰退,因此有碘缺乏風險的居民需食用加碘鹽(4)。 鈉和鉀是一對調節新陳代謝的黃金搭檔,與血壓密切相關,兩者都為健康所必須,但過量攝入鈉會導致高血壓(5-6)。 低鈉鹽的火爆源于消費者逐漸覺醒的預防高血壓意識。在參加IFT(食品技術學會,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年會時,高新調味品展臺上,低鈉鹽給口味重又試圖預防高血壓的消費者帶來了冉冉升起的希望。 此外,血壓并不是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標。最新研究表明:(8)
不過目前我國人均每日鈉攝入為5.6克(9),高于現行飲食指導的2.4克(2.4克鈉約等于6克鹽),基于血壓健康的考慮,仍傾向于建議減少鈉攝入,但是不可以過度。 研究表明,晶體大小不同的鹽產品入口體驗并不相同,將鹽撒在薯條上時,小的晶體產生了更強烈的咸味(10)。 (圖片來自網絡) 另有些高檔調味鹽是組合進其他調味料的,如奧地利進口蒜鹽等,融合了其他調料、香料的氣息,已經不完全是鹽了,而是復合調味品。
參考文獻: (1)GB2721-2015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鹽 (2)GB26878-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鹽碘含量 (3)彭傳豐等.國內外品種鹽產品調研情況簡述. 中國礦井鹽,2014, 45(1), 1 – 4 (4)JMaalouf. Iodized Salt Sa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ndocrine Reviews, Nutrients2015, 7(3), 1691-1695 (5)JFHe, et al. Plasma sodium and hypertension.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4, 66(6),2454 – 2466 (6)CMWeaver. Potassium and Health.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3, 4(3): 368S–377S. (7)SMSacks, et al.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2001, 344(1), 3 - 10 (8)A Mente, et al. Associations of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with cardiovascularevents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ypertension: a pooled analysis of datafrom four studies. The Lancet, 05/2016 (9)DB Hipgrave, et al. Salt and SodiumIntake in China. JAMA, 2016, 315(7): 703 – 705 (10)RRama, et al. Impact of Salt Crystal Size on in‐Mouth Delivery of Sodium and SaltinessPerception from Snack Foods. Journal of Texture Studies, 2013, 44 (5), 338 – 345 (11)LSaavedra-Garcia, et al. Applying the Triangle Taste Test to Assess Differencesbetween Low Sodium Salts and Common Salt: Evidence from Peru. PLOS ONE, 2015,10(7), e0134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