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并含有少量水份、雜質及其他鐵、磷、碘等元素。氯化鈉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鹽湖中,在世界的鹽產來源中,巖鹽與海鹽分別占41%和 26%,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采集地點不同。 1、海鹽: 將海水引入鹽田,再經太陽曝曬形成結晶而成,含些許微量礦物質。由于海水污染問題,故購買天然海鹽時,需要特別留意海鹽的來源,是否無污染或者已經通過重金屬檢測合格。 2、巖鹽: 咸水湖經由長期蒸發干涸后,會堆積固化而形成鹽礦,有時因地殼變動會藏入地下,有時會暴露于外,把鹽塊挖取出來磨碎就是巖鹽。巖鹽的礦物質含量豐富,最少受到污染,好處是它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也可以讓鹽巴有甘甜感,甚至因為礦物質的緣故,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例如玫瑰鹽就是因含鐵量較高,因此呈現淡橘色或粉紅色。 3、精鹽: 將海水經過純化處理,藉由離子交換的透析方式將海鹽的雜質過濾,只剩下氯化鈉,幾乎不含其他天然礦物質。為了預防甲狀腺腫大,許多國家會實施食鹽加碘政策,而國內相關精鹽產品也均有含碘。 4、低鈉鹽: 將食鹽中的氯化鈉以氯化鉀取代,故在攝取量不變的情況下,可減少鈉及增加鉀的攝取各約50%。若有腎臟病或血中鉀值較高的病人應咨詢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是否適合食用。 鈉與血壓 于健康的情況下,人體自身會有一個平衡鈉的機制,透過腎臟將多余的鈉隨尿液排出體外。但若此平衡機制失衡,會使積聚于身體內的鈉去吸附水分,令血容量增加,從而使心臟輸送血液到血管的負擔加重,導致血壓上升,并增加了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要預防高血壓,減少鈉的攝取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于 2011年,有研究指出,若每日減少攝取2.0-2.3g鹽,可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達20%。 碘的影響 缺碘可能引發甲狀腺腫、呆小病和侏儒癥等外,也可能影響腦部正常功能。有研究指出,孕婦和嬰兒若缺碘可能會降低10~15 分的智商。 碘的攝取也可藉由其他高碘食物來達到足夠的碘,以維持健康,例如海帶、紫菜、高麗菜、花椰菜、海產類等。 碘攝取過多也可能造成甲狀腺亢進,因此甲狀腺亢進的病人在治療時要嚴格限制碘的攝取量,最好依醫師建議改攝取無碘鹽。 如何選擇適當的食用鹽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成年人每日鹽攝取量應低于5克,換算成鈉每天攝取量應低于2克。 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臟病等病人及一般追求健康民眾者: 建議減少食用鹽攝取量,若食用未加碘的鹽品,需注意碘的攝取是否足夠,以維持基本健康。 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和慢性甲狀腺炎之病人: 建議食用不含碘的食鹽,可向醫師或營養師咨詢,進行個別討論。 低鈉鹽注意事項 有專家表示,食用低鈉鹽可降低人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適合中老年人和部分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然而,低鈉鹽并不適合所有高血壓患者,以下4種情況不宜食用低鈉鹽。 腎功能不全及血鉀高的人群。鉀離子是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的。因此,當腎功能受損時,人體內的鉀離子不能完全排出引起蓄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血鉀升高,當血鉀超過5.5毫摩爾/升,就會對心血管造成威脅。 服用普利類及沙坦類降壓藥物。高血壓患者常用的兩種降壓藥物,ACEI(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及ARB(如氯沙坦、纈沙坦等),是通過抑制體內一種叫血管緊張素的激素發揮降壓作用的,同時也抑制了另一種激素——醛固酮。醛固酮高低直接影響著血中鈉、鉀的水平。因此服用上述兩種降壓藥物的同時,再食用低鈉鹽,高血鉀的風險就會顯著增加。 服用螺內酯。螺內酯是一種常用的利尿劑,也同時是一種降壓藥物。它是通過抑制醛固酮發揮作用的。醛固酮降低,鉀離子排出受阻,血鉀也就自然升高。因此,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鈉鹽。 低血鈉鹽患者建議減鹽貼士 對于一些喜好濃味食物的人士,可于煮食時作一些簡單的小改變,幫助減少日常生活中鈉的攝取。首先,可選擇以其他天然的配料取代鹽,例如:蒜頭、胡椒、檸檬汁、醋、香草、香茅、姜、蔥、薄荷葉等作調味,亦可以自制一些健康的水果干、無鹽的果仁取代薯片和其他咸味小食。除此之外,亦可主動要求食肆烹調時減少用鹽、不加味精、「少汁」或把醬汁分開供應等等,藉此減少鈉的攝取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