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歷,又稱為漢歷(我國民間也稱為陰歷、古歷、農歷、舊歷等),是中國傳統歷法,為華夏民族歷代所用。夏歷最初是陰歷,經歷了幾千年多個朝代不斷地修改與完善,又加上二十四節氣之后,變成了陰陽合歷,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也稱為漢歷。夏歷不是陽歷,也不屬于陰歷,它添加了陽歷的內容,從而彌補了陰歷的不足,屬于一種陰陽合歷。 古代的國家農業慢慢地發展以后,就會發現純粹用陰歷歷法的月份,與春、夏、秋、冬四季和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古代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放棄陰歷月亮盈虧作為計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陽回歸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為一年,把年分為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羅馬帝國所采取的辦法。另一種辦法是找出陽歷年的日數和陰歷月的日數兩者之間的最小公倍數,這就是我國古代顓頊歷的“十九年七閏”的辦法。據日本天文學家新城新藏的考據,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在我國春秋時代就已經應用了。我們古代從最早的顓頊歷到漢朝的太初歷、四分歷統是依照此法安排的。這一安排雖可以調和陰陽歷,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閏年384天,一年中節氣仍然可以相差一個月,對于農業生產的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夠精密,所以到了戰國末年又建立二十四節氣,和陰歷相輔而行。到了東漢時代又發現一節一氣尚有15天多的間隔,才又創立一年七十二候加以完善。 夏歷的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這與陰歷的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夏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標準回歸年相適應。彌補了陰歷的不足。還設置了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的變化與更替。因此夏歷中不僅有陰歷的成分,又兼有陽歷的成分,故稱為陰陽合歷。 夏歷的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二個普通月另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個朔望月為一年的天數比太陽歷(陽歷)約差十一天,所以夏歷中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標準回歸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數就接近365.2422日。夏歷中設置閏月,并產生了19年7閏的規律。此外,夏歷附加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用以指導農業生產。所以,夏歷既有陰歷成分,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的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中使用的“十九年七閏”只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十九年七閏”的方法首創于春秋時代,后來的天文學家不斷地修改完善;古代天文學家祖沖之的“大明歷”采用391年144閏,使農歷的平均歷年更加接近回歸年;此后,歷代天文學家提出的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標準回歸年的差額越來越小,越來越精準。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采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夏歷的平均歷年與標準回歸年完全一致。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在古代四時八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殷、周(公元前16世紀)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確定)。二十四節氣是設置閏月的憑藉,也是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夏歷除了年月日計時方法以外,還有一種計時方法,就是節氣計時方法。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節氣。 夏歷相傳創始于夏代,完善于漢代。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夏五月改為太初元年,以立春正月(夏正)為歲首;一直到清朝,約二千多年間,都沿用夏正。因而被叫做夏歷。夏歷主要是華夏漢族人使用,以至于滿清政府都把此歷稱為漢歷(詳見清康熙御制《漢歷大全》)。 中國傳統的歷法一直稱“夏歷”。新中國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歷為法定歷,按公元紀年,夏歷為輔歷。《辭海》“夏歷”條釋義稱:“辛亥革命后,一般將中國歷代頒訂的陰陽歷為夏歷,也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故名。”這里的所謂“建寅之月”是指24節氣中的“雨水”節氣所在的月份,這樣歲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又恢復夏王朝歷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兩千多年的各個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國傳統歷法仍為“夏歷”。夏歷比較好的協調了太陽、月亮的周期,實現了陰陽合一,是世界上科學的天文歷法之一。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議“夏歷”為我國保留使用歷法。《人民日報》的報頭日歷從1948年6月15日創刊開始,長期稱用“夏歷”二字。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故將傳統的“夏歷”改名為“農歷”。自“文革”中的1968年元月一日開始,全國的報紙,統改夏歷為“農歷”。“農歷”的叫法,已經延續了幾十年,并且一直遺害至今。由于“農歷”叫法的不準確性,使它在季節上的日期游移可達一個月,對農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誤導。這一改動,也造成中華民族古代科技史上最大的錯案。 文革結束后,從1980年元月一日開始,全國的報紙去掉“農歷”兩字,只標示干支紀年及舊歷月日。但近幾年來,不少報社、出版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單位仍然將中國傳統歷法稱為“農歷”。“農歷”之稱是“文革”產物,“農歷”的叫法,是文革期間所謂“除四舊”的結果。其實這種叫法非常不妥,是一個很不規范的名詞。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中,“農歷”條目中注明國際規范名稱:Chinesetraditionalcal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