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用之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都喜歡寄情于山水,喜歡去山清水秀的地方游玩。所以山和水就有了許多不同的代表意義,比如風(fēng)水里講“山主人丁水主財”;從天地對人的影響方面講“窮山惡水出刁民,山清水秀出才子佳人”;《論語》雍也篇中,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所以多和大自然親近,向大自然學(xué)習(xí),從自然的運行軌跡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繼而指導(dǎo)人生。喜歡山的人多長壽,喜歡水的人多智慧。所以邵康節(jié)《漁樵問對》中以“漁夫”代表智者來回答“樵夫”的問題。 有一次我看人在河邊釣魚,走過來一個人問釣魚者:“這兒有魚嗎?”回答:“有”。接下來他就說:“那你給我釣兩條來看看。”釣者就不再理他了。 所以問問題的方式也很重要。故事開始:有一個漁夫在伊水釣魚,這時有個樵夫走過來,放下?lián)有菹⒁幌拢瑔枬O夫:“可以釣著魚嗎?”漁夫答“可以。”樵夫又問:“魚鉤上不用魚餌可以釣到魚嗎?” 漁夫心想“沒有魚餌也想釣到魚,我再把魚鉤掰直了,也許還能釣到君王呢。”然后冷冷地回答“不能”。 這時樵夫開始換種方法問了:“釣到魚是因為有魚餌,可見魚以為有吃的是好事,結(jié)果被釣了,人因為給魚提供了吃的,所以才能釣到魚,都是因為想吃東西,其動機一樣,而結(jié)果不一樣。請問這是為什么呢?” 樵夫很聰明,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拋出一個重要問題。人都“好為人師”,于是漁夫開始滔滔不絕地為樵夫講解大道之理…………“所以天下所有的事都是相生相克、相濟相息的,關(guān)鍵在于你如何實際運用。” 樵夫一聽馬上精神了,這要是學(xué)會了,可以升官發(fā)財、娶妻生子了。趕緊問:“那應(yīng)該怎么應(yīng)用呢?” 漁夫呵呵一笑,“應(yīng)用之道,才是萬物奧妙的所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問:“不可以言傳,你又如何知道的?” 答:“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我也不是言傳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傳,圣人也不能用語言來傳授的。” 問:“圣人都不能用語言來傳授,難道那些經(jīng)典都不是語言傳授的?” 答:“那是后人編的,圣人又說了什么呢?” 樵夫聞聽,恍然大悟,贊嘆說:“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又何思何慮!” 樵夫激動地拍著大腿、石頭、柴火、蒼蠅……能拍的都拍個遍,“我從今天開始,才知道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天地在哪里,我就能走到哪里。要不是聽你講這些,這輩子真是白活了。” 樵夫趕緊解開柴火,生火煮魚。邊吃邊說:“你釣的魚還真不少啊!”等到實在吃不下了,站起來對漁夫說:“吃的太飽了,咱們在河邊散散步吧,順便聊一聊《易》。” 漁夫邊走邊說:“《易》講的是天地萬物的總規(guī)律,那你知道這些規(guī)律是什么嗎?” 樵夫道:“還真不知道,懇請您給詳細講講。” 漁夫:“…………………………”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曾慶鋆(z186391118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