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矚目的“2016世界溫州人大會”將在中秋節拉開帷幕,為迎接世溫會的到來,2016世界溫州人大會組委會、中國銀行溫州分行特別推出——“述說E時代的甌越鄉愁”征集活動,與天下溫州人共敘鄉情、共話鄉愁。 溫州風光絕美,每一處都如詩如畫。“述說E時代的甌越鄉愁”征集活動吸引了一位90后的年輕國畫家的關注,這位頗有名氣的溫籍畫家李沈斌,向我們述說了他畫筆下的甌越鄉愁。 因工作常年漂泊在外的李沈斌,每當想家時,就會看看自己將家鄉風光融在其中的寫生作品。 “很多東西都可以代表溫州,但是都代表不了完整的溫州。只有了解溫州,在溫州文化的共性中提煉個性,然后把它畫下來,這樣的東西才最有溫州特色。”他說。 ▲李沈斌在進行寫生創作 91年出生的國畫家李沈斌是一個地道的溫州小伙子。小時候,因為浙江美術館的一場潘天壽的畫展,使他與國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李沈斌鐘情于家鄉的山水,特別是雁蕩山和楠溪江。 ▲雁蕩山靈峰景區中的寺廟 每到春天,大家最期盼的就是春游,爬雁蕩山恐怕就是樂清人的必備了。沈斌說:“小時候,我去雁蕩山春游,記得靈峰景區里還有一個寺院。當時感覺山特別高,從登頂到下山,感覺一個字'累’。” ▲國畫作品《鐘聲》 作為浙南著名的5A級風景區,北雁蕩山風景區幾乎是溫州人心目中奇秀山水的代名詞。對李沈斌而言,這里連綿的群山和清澈的溪水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國畫作品《寧靜》 李沈斌常在各地寫生,但只有溫州能讓他收獲寧靜。“溫州的山水有一種獨特的寧靜,放下手機,帶一把躺椅,拿一本書,靜觀樹、鳥、人……把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這種感覺只有在溫州的小鄉村中才有。” ▲圖片攝影下的雁蕩山 看李沈斌的畫作,不難看出其中許多都有雁蕩山的影子:峻秀的山峰、富有花紋的巖石……對比雁蕩山風光和他的作品,就像是作者拿著照相機,在“咔嚓”摁下快門的瞬間,圖片躍然紙上。 ▲溫州樂清的古村落——黃檀硐 還有另一處風景讓李沈斌念念不忘,叫黃檀洞,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未受城鎮化影響的古村落之一。這個歷經800多年的風雨,于2007年以村古、林茂、水美、石奇、洞怪的獨特景觀入選首批“中國景觀村落”的地方,落入沈斌的畫作中,那種寧靜祥和的感覺渾然天成。 ▲國畫作品《青墨江南》 在李沈斌的畫中,楠溪江不只有江景,雁蕩山也不只是山色,畫作中將各色風景融合,更加和諧統一。“在溫州,雨中的山水給我的感覺就是清新。”李沈斌說。 ▲溫州永嘉獅子巖風景區 依著這個靈感,李沈斌創作了《青墨江南》,清澈的江面,配上云霧繚繞的高山,眼前兩棵清新的剛發芽的小樹,灘頭是老翁和他的竹排。李沈斌腦中一下浮現出永嘉獅子巖風景區。 ▲雨后的楠溪江風景區 雨水浸潤過的溫州就是李沈斌畫中的樣子,雨后在山中駕車,是溫州人的你,一定感受過“山映在水里,水印著藍天”的景色。 ![]() ▲人物畫《秋收》 除了想念家鄉的山水,李沈斌還思念家鄉的風土人情。“溫州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我們特別能說,鄰里關系好,喜歡打招呼,城市的共悅性特別強。”當他帶著他的國畫在全國各地跑的時候,總是能夠聽到親切的鄉音,感受到溫州人濃濃的鄉情。 ![]() ▲作品《朝陽》 李沈斌說北京太大,中國更大,自己就像城市中一只“螻蟻”,可有可無;但溫州這個城市大小適中,回到家鄉就特別容易感受到歸屬感。也許這種感覺就是他口中的——“每一次坐飛機到達溫州機場的時候,一下飛機就會有回家的感覺。” 那些被文人墨客書寫過的溫州山水: ![]() ▲江心寺前宋代樂清文人王十朋的疊字聯 描寫“中國詩之島”江心嶼的詩歌很多,如謝靈運“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徐璣的“江回風來急,山低月落遲”等。 ![]() ▲甌江傍晚 歌頌甌江的詩歌中,有桑瑜的《渡甌江》:“畫舫沖寒曉渡江,淡煙籠水碧茫茫。黃茅野店雞號月,紅葉山村犬吠霜。到枕鐘聲催客起,眠沙鷗鳥笑人忙。為官三載成何事,贏得新詩滿錦囊”;和謝靈運的“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等。 ![]() ▲溫瑞塘河流過南塘街 塘河風光也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如翁卷的《南塘即事》“半川寒日滿村煙,紅村青林古岸邊。漁子不知何處去,諸禽飛落拗罾船”;袁牧的“十里人家盡跨河,疏花密石傍籬多,柴門頗有朱門意,要客低頭屋下過”等。 |
|
來自: 書畫雅苑 > 《李、理、厲、黎、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