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謝謝
唐詩中許多描寫洞庭湖的詩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長天接光澤,二氣共含秋”(《早發洞庭》);“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韓偓(《洞庭玩月》)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并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出來,不但抒發了對自然之愛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現出詩人驚人的藝術創造力。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首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和”即和諧,融合。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這一句詩人是從兩方面來寫,把湖光與秋月結合起來,,描繪出了在秋夜皎皎明月之下,洞庭湖水澄澈空明,兩相應和的優美景色。其中,“秋”字點明了時節,也暗示了詩人的心中淡淡地憂思。特別是詩句中的“和”字,用得極為精妙,不但表現出了洞庭湖夜晚融融的月光與平靜的湖水融為一體的特點,而且為詩歌營造了空濛浩淼的審美境界。
二句“潭面無風鏡未磨”承上句“兩相和”而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景象。“潭面”指湖面。“鏡未磨”,我們都知道,古人的鏡子是用銅制作而磨成。這里一句,詩人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洞庭湖面比喻為一面“鏡子”,并用“鏡未磨”來描寫,不但形象而貼切地描繪出如同一面因沒有打磨而光澤暗淡的鏡子,而且也暗示了因夕陽西下而月光朦朧所形成洞庭湖水面浩淼的獨特景觀。可以說,這一句也時對上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畫面進行了具體的描畫。
接著第三句“遙望洞庭山水色”,這里,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轉移到了君山。一個“遙”字,不但說明了詩人視線由近及遠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在遠觀之中,以高遠的視角,描繪出了皓月銀輝之下的洞庭山水渾然一體的壯闊畫面。其中一個“色”字,更讓人感受到月光下的山更青,水愈清,山水相依的獨特之美。這樣,在極為高遠的視覺氛圍內,不但使詩歌的意境更為開闊,而且也為后面描寫做了進一步的鋪墊。
緊接著詩人寫道:“白銀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是形容水天相接而又朦朧空靈的洞庭湖。“青螺”即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常用來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句緊密第三句而來,詩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夜之下的君山與洞庭湖及四周空濛的霧氣構成的畫面,用一個白色的銀盤中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所構成的畫面來比喻,這不但形象地突出了月光下的君山之青,也描繪出了洞庭湖及其周圍霧氣蒙蒙的廣闊境界。更為可貴的是,詩人用這個比喻句,不但色調淡雅——也就是“白”與“青”在對立中和諧統一而成,而且把無邊無際的洞庭山水濃縮為一件精美無比的美術工藝珍品。這樣,不但通過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置浩大的自然山水于恰是盆景似的景觀之中,而且用反襯手法,以小見大,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襟懷。同時,這一描寫,也表現出詩人高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總之,劉禹錫這首山水詩,在極富藝術張力和雄偉的氣勢中,不但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而且在詩歌中也感受到詩人極富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特別是在“以小喻大”中所表現出的氣度和非凡的藝術才能。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