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本庫~~ 1/2第1頁 預覽: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繼承和發展周公姬旦的思想基礎上形成。 1、殷文化到周文化(從神本到人本): ①巫史影響早期文化:學術政治糾纏、神學科學交織、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混雜、社科出現文史哲的匯通; ②周文化對儒家學說影響: i.周文化觀念創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ii周文化制度創新:宗法建構 iii.周公政治思想(明德慎罰敬德保民、周公制禮): 儒家文化的直接源頭。 儒家文化倡導的中庸精神、仁愛精神、禮讓精神以及自強精神等,奠定了我們民族精神的基調,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相區別的根本性標志。 孔子的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特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年,他特別向往西周時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時代制禮作樂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時代盛極一時的禮制和文化,并在繼承西周時代倫理觀念的基礎上,建構起了我國文化史上第一個究整的遵循規范體系,形成了相對系統的以“仁、義、禮”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 哲學思想既有唯心主義成分,也有唯物主義因素,是西周天命觀向戰國唯物主義自然觀轉變的過渡環節。繼承傳統的原始宗教的天命觀,有時把天視為人世間的主宰者和人格神關于知識論孔子就知識的來源和對待知識的態度,把人分為四等: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矣;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強調后天的學習不學習,人身上應當具備的仁、智、信、直、勇、剛等品質就會被六蔽吞沒, 九思,學以致用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的顯著特色: ①注重人的因素,重視“人生”的價值,提倡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仁者,愛人”。 ②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關注現實,關注社會問題,希望社會上下和諧。 ③希望實行“仁政”,愛惜民力,關心人民生機,有一定的民本主義色彩。 ④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有顯著的人文主義精神。 ⑤提倡“中有”、“中和”,不僅注重人際和諧、社會和諧,更注重天人和諧、人生自身的和諧。 儒家的義利觀義利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重要命題。儒家學者對"義"進行評價時,往往把"利"作為它的對立面,在義利之辨中反映出重義輕利的思想觀念。 "利"是物質利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須以人為前提,"利"合于"義"則取之, 違于義則去之。 君子看重的是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義,小人看重的則是個人的利害得失。 重義者榮,重利者辱。 董仲舒在這方面有進一步的發展,故至后代的宋明理學產生了天理人欲之辯,儒家的義利觀為了強調義的重要性,而過分地抑制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這種傾向曾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不良影響,但是,如果剔除其中的消極因素,從中提取先義后利,以義制利的合理內涵,就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崇尚道義,不重私利的傳統美德。 儒家文化的主要內容: 1、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義在孔子的言論中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但通觀《論語》及其他儒家文獻,“仁者,人也”的說法最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子也很看重“禮”,并反把“禮”看成“鐘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維系社會和諧、上下關系的保障物,實際也關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強調人們應當用真誠之心去尊禮。 “人而不仁如禮何”即是這樣的意思。孔子特別強調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層人物以仁道治理社會,就會像天上的北辰那樣,成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觀點,由孟子發展而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產”。 孟子面對的現實與孔子不同,孔子時代是舊貴族普遍地墮落,而孟子面對的是殘暴嗜殺的新貴,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們都把救世的理想,與掌權者的道德覺悟連在一起考慮。這是儒家學說中“救時弊”的內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繪社會藍圖的價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會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學說還有關于人生理想的內容。孔子不談超越形上問題。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認為這種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創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這種德,只是一種根芽,需要加以培養,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最終成賢成圣。這就是儒家”修身之學“。 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學》,認為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從“修身”開始,一直到“治國”、“平天下”。 儒家的人生哲學,是倫理的也是宗教的,對中國人的人生觀有莫大的影響。 “仁”的主要內容孔子提出了一個能夠將諸德統攝起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最高的道德范疇就是“仁”。孔子認為“仁”是調節一切社會關系的道德基礎,因此孔子學說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學”。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 它至少包含兩層意義: 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把“仁”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殺身成仁”的觀點,成為士大夫階層以及許多封建知識分子自我完善的神圣節操。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觀點,主張“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孔子主張實行德政。 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即經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對民寬刑罰而重教化。經濟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對無節制地剝削人民,認為過分剝削會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國有家者的大患。 政治上寬民,反對不教而殺,反對單純使用刑罰的苛政,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為了實行德政,孔子主張舉賢才。 孔子的功績創立了儒家學: 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張“仁者,愛人”。 2、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關注社會問題; 3、希望實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義色彩; 4、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有顯著的人文主義精神; 5、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諧、人生自身的和諧。 推動了平民教育的發展孔子興辦私學,培養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奮力宣傳和實踐自己的思想主張。孔子作為從貴族階級沒落而來的下層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學的旗幟,招收弟子,推動了學術下移。 他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為宣傳和實踐自己的學說而努力。整理了古代文化遺產。 中庸說孟子對孔子的倫理思想的發展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進行了豐富和發展: ①孟子將孔子的“三母德”(“仁、義、禮”)發展為四母德——“仁、義、禮、智”; ②孟子將具體的人際關系歸納為“五倫”,即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 ②孟子為“五倫”中的每種社會角色規定了行為規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即所謂“五倫十教”。 儒家思想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道家思想則強調“道法自然”、“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遙游”,主張“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苦命”。 對儒、道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1、儒家思想的特點: 重血親人倫、重實用理性、重道德修養,以“仁”為思想核心,以“義”為價值準繩; 2、聯系實際談個人對儒家思想的看法; 3、道家思想的特點:主張“天道”、“無為”,“超世”、“順世”、“游世”; 4、聯系實際談個人對道家思想的看法; 5、對中國文化中的儒道合流進行自己的論述和評價。理學,稱新儒學。之所以稱其為新儒學,是因為理學雖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但其張揚的孔孟傳統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神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種煥然一新的面貌。 程朱理學與王陽明心學的異同 : 程朱理學:“理本論”,尤其是程頤的理氣論,認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或根本,天地,人,物都是因“天理”而存在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產生,所承載。 王陽明心學:高揚人的主體性觀點的唯心主義的哲學。 作為理學家,王陽明與朱熹同樣以建立倫理學主體性的本性為目標,同樣喜歡鼓吹“明天理,去人欲”。 而二者思維走向卻大不一樣: 前者以理為本體,充分肯定理的客觀性與人的理性認識客觀的理的可能性,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體,而不是具有自主能動性的主體; 后者以心為主體,從而導出了人的主體性這一主調。 評析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理論: 二程和朱熹將理視為絕對的具有道德意義的天理,表明了它是一種道德本位(體)的倫理哲學和政治思想。 二程說:“‘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 又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 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人心、道心二分說和理欲對立說。他雖然肯定人心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雖圣人不能無人心,如饑食渴飲之類”,但是,又強調人心的危害性,說:“人心者,人欲也。危者,危殆也。” 又說,“人心”出之于“形氣之私”,“人心易動而難反,故危而不安”; “人心既從形骸上發出來,易得流于惡”。然而,“道心則是義理之心”,“道心是本來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因此, 道心是至善的。 由于人心是惡,是危殆,所以,人君必須要正心,以此去人心及私欲,這樣才能明道心和天理,才能為圣為王。 質言之,不正心(去人心和私欲),就不能存道心和明天理。故此,朱熹十分贊成孟子“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的觀點。換句話說,這里的天理是指那些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或事,而人欲則指人的私欲或說不好的,不道德思想。所以,宋明理學之所以推崇“存天理,滅人性”這句,就是告誡人們在內在道德品質的修養上合乎義理,不要因為一己之私而害了別人。 儒學為什么帶有宗教色彩 1、先秦儒家“天命觀”的宗教色彩。孔子不拋棄“天”與“天命”在《論語》中有許多“天命觀”的內容。認為統治者是按天意、或者天命行事,來治理天下的。可見先秦儒家的“天命觀”雖不是宗教,但卻有宗教的色彩; 2、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與今文經師的讖緯使儒家宗教化。漢武帝即位后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春秋公羊》,認為天地的精氣合起來成一,分開成陰陽,再分成四季,配列五方成五行,得出“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結論,使儒學走向神秘。 讖緯是謎語式預言。 董仲舒用陰陽五行推論災異,為儒生造讖開了先路,西漢末造讖成了儒生的專業。兩漢使儒學宗教化到了嚴重地步; 3、宋明理學的宗教功能。 三教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學---宋明理學,此學把佛道的許多思想內在化了,因而具備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攝取佛教的心性理論融合到自己義理之中。理學家強調坐禪、主靜可以看出宗教的意識。 宋明理學宗教功能宋明理學的宗教功能。 三教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學---宋明理學,此學把佛道的許多思想內在化了,因而具備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學攝取佛教思想。 儒家本來也是講心性的,隋唐佛教吸收了心性說。 宋明理學將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論融入自己的義理中,表明這種義理的實質是儒學化的理論,因而帶有明顯的宗教功能。 (2)宋明理學要達到的目的是“存天理、滅人欲”為此提出的修行方法更是由“修心養性”轉向禪宗的“明心見性”,所以主張坐禪、主靜。 這種目的和方法,也是將宗教意識和功能注入其中儒家思想的三個發展階段 1)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這三個方面可以視為三母德。在此之外,他還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誠信等德目,把人們之間的道德規范具體化。 2)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儒家的倫理思想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他的的四母德:“惻陷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四母德是與生俱來的。 3)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義》把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倫理關系視為“王道之三綱”,明確規定了他們之間的尊卑和隸屬關系。他還提出了“五常之道”。 在孟子四母德之上,加了一個“信”,形成了五母德。這些思想的發展,使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得到了強化。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如何為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賦予新的內涵?是圣賢。 圣賢包括兩個層次的人格追求, 即圣和賢。 圣指圣 王,主要是最高統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標,其典范人物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 賢指道德修養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肪追求的人格目 標。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難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例重于適合廣大民眾的賢人。賢人在儒家經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詞來表示的。 與其說儒家的理想人 格是圣賢,不如說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賢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仁愛禮讓、真誠有信、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堅毅頑強、重義輕利、團結他人而不結黨營私、身處逆境而 固守節操、好學自強、嚴于律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優秀的個人家養。 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我們的理想人格應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不謀 私利、樂于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那些可以作為效法榜樣的人。 道家文化創始人貢獻《老子》(《道德經》)宇宙觀:宇宙本源論“道生萬物”;宇宙法則論“道法自然”。 辯證法:“反者道之動”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處世方法:貴柔守雌。政治觀、人生觀“清靜無為”:政治觀“無為而治”(統治者少私寡欲;實行“清靜”“無事”的政治);人生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把道當作世界的本原,提出一個以道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哲學。 這是道家哲學最主要的思想,也是對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道家的道來自天道,又與天道不同。 天道一般指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軌道或法則,道則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這個思想經老子提出后,成為道家思想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道家各派都強調無為是道的主要性質。作為治國方 法,無為要求君主舍棄自己的意志欲望,聽任百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使百姓處于自然狀態。 作為生活態度,無為就是逍遙,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命感受。老子強調身體重于名和利,要求統治者重身貴身。 道家要處理的問題主要包括治身與治國兩個方面即《莊子·天下》篇說的內圣外王。 內圣就是內備圣人之至德,強調治身問題;外王就是外施王者之仁政,強調治國問題。道家各派雖追求內圣外王的統一,但思想都帶一定偏向性。老子和黃老學派更關心外王,即治國方面,楊朱、列子、莊子學派傾向內圣,即治身方面。 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天下萬物都來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萬物從道產生,最后又回復到道,道自身則是永恒的。 關于道大致有三方面的含義: 1.道為無形無象的無; 2.道是普遍的法則; 3. 道為混成之物。 前兩個含義體現出客觀唯心主義意義,而后一個含義又表明唯物主義傾向。 道的提出是為現實生活中的君主提供一種有效的統治方法。這種方法體現在無為的觀念中。 《老子》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輔助萬物按固有的規律發展,而不敢有所作為。 《老子》體系中,無為與自然是關系密切的概念。無為是對道或君主的要求,自然指道或君主無為下萬物或百姓的自主狀態。統治者無為,百姓生活就自然。無為表現的是柔弱的態度。 一般人視剛強為美德,老子卻發現柔弱的價值。 《老子》說:弱者道之用。 把柔弱視為道的性質和作用。老子認為,與剛強相比,柔弱是生命的象征。老子貴柔說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 老子的道論: 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第一個宇宙觀“道”的形而上特征 “道”之所以能夠作為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關鍵就在于它所獨具的形而上的特性。 “道”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任何規定性,因而人們無法用感官來感知它,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它,只能運用理性的力量來認識它的存在。 “道”作為萬物始基的特性,老子的“道”具有獨特的超越性,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萬物的始基。它“先天地生”,是一切存在的始基和根源(“萬物之宗”、“天下母”),萬物都是“道”創生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里的“三”,從動態上來看,是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相互作用;從靜態上來看,是指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和合之氣。 陰陽二氣交感氤氳的和合之氣所含能量的釋放,其結果便是萬物的生成。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 還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和最終歸宿。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萬物尊崇,就在于它是“自然”的,從不對萬物發號施令,從不對萬物進行絲毫的限制與干擾,完全順其自然地任萬物自我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辯證法“反者道之動”核心, 原初的“道”在自身中潛在地蘊含有兩種對立相反的力量——“陰”和“陽”,正是由于這種內在的活躍機制的作用,才使得“道”具有了運動的本性 。 正是由于這種內在作用的存在,才使得“道”能夠循環不止、化生萬物 。 事物向對立面轉化,往往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由易而難、由弱變強、由柔變剛的變化發展過程。 老子的人道觀:清靜無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政治主張 ,“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所要表達的最重要的觀念,其中包含著“自然”與“無為”兩層內容。 “自然”是一種觀念、態度和價值,也是一種狀態和效果,“無為”則是一種行為,是實現“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無為”的確切含義,是指順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為或妄為。 順其自然不妄為,實際上也是“為”。 老子“無為而治”政治觀的具體內容 ①統治者要“少私寡欲”。 只要統治者減少私心,降低欲望,就能恢復清靜無為的政治,人民自然就會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就會走上正軌。 ②實行“清靜”、“無事”的政治。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清靜無事的具體要求,包括: 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 謹慎用兵,不要發動不義的戰爭; 減輕刑罰,刪簡法令,不要用高壓政策對付老百姓。 小國寡民表達了老子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實質上是一種相當激進的政治思想。 “見素抱樸”的人生觀比喻不加任何人為的巧飾、拘束與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狀態。 在老子看來,有出自人類樸素無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矯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為的道德。 正是由于這種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為提倡的道德。 老子主張人心應該向真樸的自然之性復歸。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是人生修養的終極目標。 還有一個生動形象的說法,即“復歸于嬰兒”。 嬰兒象征著純真,老子認為,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其內心就如嬰兒般純潔天真,沒有半點虛飾和雜念。 聯系實際說道家的現代意義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影響,這可以從它的命運中清楚地看到。人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思想十分活躍,當時著名的顯學有所謂儒、墨、法、道等等,這些派別各執其說,互不相讓。 但就是這些各不相同的學派,卻都受到過道家學派的影響。 時至今日,在弘揚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老子》一書已經引起了海內外的普遍關注和推崇。 在政治領域,科學界,生態界,思想文化和學術界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當前,世界性的"老子熱"、"大道熱",的確是洶涌澎湃,大勢之所趨,不是出于人力的所為,而是人類歷史的命運所內蘊的自身要求,即從對自然、對自身本性的異化,而復歸于自然、復歸于道的內在的不可抗拒的要求,也即是歷史必然性的作用。 一部《老子》,字數不過五千,卻擁有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其內容涉及自然、社會、人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故歷來受到社會的重視。 中國人性格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國民心理影響既深且廣;《老子》所注重的直覺認識方法論,受到了諸如愛因斯坦、彭加勒、波普、湯川秀樹等世界級科學家的充分肯定,認為是現代物理學乃至哲學思想的重要方法; 環境學家也把《老子》的思想作為他們注重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依據。此外,《老子》所闡發的和平主義、清靜無為的思想對于處理當代國際政治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具有可貴的啟迪意義。 《老子》這部凝結著中華民族深邃智慧的不朽之作,必將在新的時代閃耀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老子的“無為”、“道法自然”和莊子的“齊特”,他們提倡追求個體精神解放的觀點。簡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內容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莊子,老、莊之間在思想傾向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1、老子 ①在人生觀上,“清虛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無力而無不為”。 即以“無為”的狀態達到“無不為”的效果。“無為而無不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說“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虛自守,卑弱自持”。 只有擺脫一己的成見,矜持、私心等主觀的障礙,才可以全面地認識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駕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2、莊子 ①莊子哲學的宗旨重在個體精神解放,這種宗旨的最高表現是“逍遙”,即無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并不否認矛盾,他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他也不否認客觀現實,只是強調超越的生活。擺脫、超越的方法就是“齊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實際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 ②莊子有著強烈的現實感,對生活中各種欺壓、紛爭、污濁,有著深切的感受和極端的無奈。 因此他的人生哲學特別容易為后代那些現實的失敗者所接受。 ③莊子哲學積極的影響在于藝術精神的培養。 他那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別能滌蕩人的心胸,以審美的意態觀照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有重要的影響. 老子和莊子哲學思想有共同點: ①宇宙觀方面: 均認為道乃宇宙之根,是衍生萬物的本體。其特性是超乎物外的,并超越時間、空間而無所不在,而且超乎一切認知絕對性的,即本性是人的五官所不能認知的。因而這個本體是絕對的無差別的。 ②認識論方面: 均認為要放棄知識。認為知識文明是使人喪失自然本性的根源,故此反對一切后天知識的追求。 ③處世態度上: 均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反等級、反宗法、反專制,崇尚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均幻想社會向原始純樸狀態的回歸。 ④相對性問題: 均認為現象界的事物是相對的。老子認為事物由矛盾對立的要素構成,矛盾對立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莊子則把這種相對性絕對化了。 佛教(釋迦牟尼)基本要點: 四圣諦簡稱“四諦”,是佛教關于人生為什么會有痛苦和煩惱的“四條真理。” 諦為真理之意,“四諦”分別是苦、集、滅、道四條真理。 苦諦:指社會人生充滿各種痛苦,人的生命與各種煩惱痛苦相始相終。苦諦把世俗社會生活看成一場永恒的苦難,表明佛教對現世人生持悲觀消極態度。 集諦 :“因諦”,指造成人世苦難的原因,是佛教對人生痛苦原因進行探討的真諦。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的貪欲,是人性貪婪造成自身的種種煩惱。 集是苦因,苦是結果,這個真理叫做集諦。滅諦:指消滅煩惱與痛苦,獲得徹底解脫與自由的真諦。 滅的意思是指欲念的寂滅。 消滅欲念途徑: 用佛教修行方式保持內心的平靜,斷滅引起煩惱苦的各種心理欲望,使心靈處于熄滅一切煩惱的“涅槃”狀態。 道諦:指滅除煩惱的修行之道,是揭示滅苦的具體方法即通向涅槃或達到涅槃境界的正道。 滅除煩惱必須修道,這個真理叫做道諦。 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基本認識釋道安《比丘大戒序》:“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禪定也,三者智慧也”。戒: 指佛門僧人的自我節制或強制性約束,包括用戒律戒條對僧人的行為、語言、思想進行種種規范。 戒律分類: 按數目分類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等; 按修行對象分類: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 定:指禪定,是一種要求修行者思慮集中,凝心入定,以消除內心雜念煩惱的具體修行方法﹙這種方法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打坐”﹚。 慧:是指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體悟佛理的智慧。 佛門僧人從其獨特的宗教立場出發,用理性的態度,對世俗生活,對人生因果關系以及大千世界本來面目進行觀察思考,從而達到一種洞察世俗人生、洞察宇宙世界的宗教理性認識。 小結: 一切佛教的教理教義,其核心本旨,是教人如何解脫人生苦海,而“戒定慧”三學,則是具體解脫的理論方法或實踐修行途徑之一。 佛教的影響哲學方面: 中國傳統哲學對世界本原、宇宙本體之類的哲學探討非常薄弱,對人死后靈魂的去向或靈魂的安頓問題缺乏神學論證。 佛教傳入中國,其哲學體系中的宇宙無限、時空無限、四大皆空、生死輪回、靈魂轉世等系列概念,彌補了中國哲學關于宇宙本體、靈魂安頓研究方面的天然欠缺和不足。此外,佛教的般若學理論被魏晉玄學吸收,豐富了魏晉玄學的思想內容。 佛教的心性學說與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相結合,促進了宋明理學的發展完成;文學藝術方面:無論是文學、詩歌還是書法、繪畫,都打下了佛教的深刻印痕。中國評話、評書、戲曲、俗文學等深受其影響;石窟壁畫藝術也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 中國古代詩、書、畫都很注重“境界”,與佛教的“禪機”多有相通之處。 中國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如《西游記》就是以佛經故事為題材的經典文學作品。 語言學方面: 我們平常許多用語都來自佛教語匯,豐富了中國的詞匯。 中國古代的音韻學也是因佛教而發展起來。社會民俗方面:飲食方面,佛教戒殺生,提倡吃素,大力開發植物飲食品種,推動傳統素餐飲食的發展。 喪葬方面,佛教提出火葬,有助于火葬習俗在古典民間社會的推行。 婚姻方面,佛教禁婚,把信佛出家男女變為非婚姻人口,對傳統生育文化及社會人口的增減,產生了一定程度影響。 此外,佛教形成的節日如“盂蘭盆節”、“佛誕節”、“臘八節”等等,成為古典民間重要的宗教民俗節日。 其他如求神拜佛、超度亡靈、慈悲放生等等活動,都是佛教影響民間社會的重要內容。怎樣演變為另化的佛教: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人中國的。 佛教傳人中國后,由于受中國經濟、政治條件及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遂演變為中國化的佛教。 這一演變過程的主要環節有: 在漢代,佛教在宗教觀念上依附道術,在政治倫理觀念上迎合儒學; 在魏晉時,佛教則著重依附玄學,由此而擴大傳播,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影響。 唐宋之際,佛、道、儒三教在“修心養性”上形成大體一致的看法。 三教之間的關系,也由魏晉時斗爭激烈,到唐太宗年間實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趨勢又推動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促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