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彩塑分布大致有五個區域,由北向南晉北地區,五臺山地區,晉中平遙地區,晉東南地區,晉西南地區。晉北地區自古就是遼金重地,遼國西京所在,所以多遼金彩塑;五臺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塑像,佛殿傳承可謂香火不斷,作為皇家寺院重地,清代尤其鼎盛;晉中平遙地區,明代晉商活動集中,尤為富庶,所以產生了大量的精彩的明代彩塑。晉東南多宋代遺構寺廟,相應保存了較多宋代彩塑;晉西南則多為金元作品典型。 下面,我們捋著歷史的脈絡,進行一次三晉大地的彩塑之旅吧! 青蓮寺下寺(唐)
榆社出土的唐代石刻造像,相比較青蓮寺的泥塑作品來說,造型手法上有相似之處,雖然一個是石雕,一個是泥塑。青蓮寺泥塑造型筆者認為應該是山西諸多彩塑中唐代氣韻最足的,因為它作為泥塑來講,保留了許多石雕減法造型的特征。 南禪寺(唐-明)
唐代彩塑的木骨架很好的保留。所以現在看到的彩塑的動態姿勢保持了唐代風格。 佛光寺東大殿(唐-明清) 佛光寺東大殿歷代維護較多。明代的重塑,清代的重妝,歷代不間斷的維護,使得彩塑成為一個復雜的有機體。 鎮國寺萬佛殿(北漢) 洞窟感類型的空間感十足。 要說佛殿是由石窟寺變化而來,鎮國寺萬佛殿的洞窟感還是很強烈的。一堂晚唐風格的佛像,加上建筑與雕塑間這種空靈的美感,除去佛祖背后清代的背光不說,是不是有唐代莫高窟的即視感呢? 薄伽教藏殿(遼) 大同作為遼代的西京,華嚴寺作為遼代皇家寺院,僅存的薄枷教藏殿保留了遼代整堂原裝彩塑,實在是珍貴。 著名的露齒菩薩 菩薩身形婀娜多姿,尚有大唐遺風。飄帶衣紋的處理干練大方,形體直截了當。塑造手法感覺狂放不羈,契丹草原豪放的藝術氣概。 守衛該殿的四大天王。狂野的姿態和不羈的造型處理,正式草原文化的體現。遼人尚武,宋人重文,在雕塑造型上體現的淋淋盡致。 佛宮寺釋迦塔(遼)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3-5層完整保存了遼代彩塑,造型水準高超,為遼代佳作。 四層有遼金典型的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布局形式。人物刻畫生動,形體飽滿,動態及表情刻畫惟妙惟肖。 三層佛祖的頭部與手的精彩刻畫。 釋迦塔是集古建筑,彩塑,壁畫多重藝術高度統一,而且藝術水準高超的集合體,不愧是中華第一國寶。 圣母殿(北宋) 文史學家稱北宋的雕塑藝術世俗化,圣母殿有很直觀的反映。 圣母殿的各個宋代侍女可謂是當時少婦形象的直觀寫照。當靜靜觀察她們的時候,觀其姿態,望其左右,你會發現這一殿的侍女門仿佛開始交流,說話,是一個富有情調,充滿動感的大集體。可能是當時的雕塑家有意而為還是世俗化程度之高,群圣女神像儼然成為一群北宋少女集會的寫照了? 身形姿態柔美,表情柔弱,北宋時代的文氣和大遼國的豪放不羈的勁頭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仙廟(北宋) 二仙廟彩塑腦袋悉數被盜,僅存的這一對幸運兒是因為神龕的保護留住了腦袋。雖然明清重妝過,尚有北宋的時代感。 三大士殿(北宋) 造型優美的三位菩薩,宋人稱的三大士。 羅漢的衣紋,體態,神情刻畫當屬技藝之高超。衣紋與身體的貼合度,不同僧袍不同質感的刻畫,面部的神情體現出的不同內心世界,和后來的程式化,僵化的彩塑之作形成強烈對比。 北宋三大士造型之美,羅漢造型力度之強,五官刻畫之神韻,造像姿態之優雅,筆者在此就不必多說了,好的東西重在體會和比較。堪稱北宋經典之作了。 圓覺殿(北宋) 長子縣法興寺的十二圓覺,雖然歷代都有修葺,但是仍不失為北宋佳作。 青蓮寺大雄寶殿(北宋) 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布局。類似與應縣木塔四層的布局,但是兩者間不論動態氣勢,造像的神韻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結合上文木塔四層雕塑進行對比,體會宋遼之間造型差異和地域,人文氣息造型的不同。 福勝寺(金) 金代,又是一個草原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反宋塑的文弱感,再次強調造型與型體的力度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和民族造型特色。 渡海觀音的神態刻畫與海水的表現。 巖山寺(金) 武士的衣著,鎧甲有宋代的衣著特征。金代繼承了北宋的先進文明的體現。 彩塑頭部的細致刻畫。武士面部丟失的是細節,留下的是比細節更重要的型體造型特征和動態的力度。 獅子可謂是身殘志堅了,雖然細節都損壞,但是留下的是造型的核心,是一種力度,一種來自草原文明的強悍。 健壯的四肢與肥碩的大爪子,感受到雕塑造型帶來的力量感。 文殊殿(金-明) 一組金代彩塑,被明代重塑,留下來金代的組合場面和布局。仔細品味,金代大的框架尚在,雖然外殼是后來的,它卻有一種更高古的造型力量在里面。 彌陀殿 (金-明) 彌陀殿,殿宇空間,佛祖背光,造像,蓮臺,佛床幾層關系搭配得當,尺度和諧統一,雖然明代在金代造像的基礎上進行改塑,但是金代強大的氣場還是給到訪者強烈的震撼。 背光與造像,造像與造像間的空間層次,前后比例關系,主次關系,疏密關系的處理,尚是金代人的手筆。明代的重塑也掩蓋不了金代強大的氣場。
惠濟寺(金-明)
洪福寺(金-明清) 洪福寺布局基本是彌陀殿的縮小版本,可謂是小崇福寺。 明代在金代的骨骼框架上進行了重塑。 菩薩動態巧妙,主尊身體前傾,對于動態,身形的巧妙捕捉,這都是金代彩塑內核的體現。 釋迦塔一層(元) 元代對應縣木塔第一層主尊進行了重塑,一尊典型的元代釋迦像。 龍興寺(元) 金元的審美藝術提倡致密,繁縟帶來的華美。 不論是衣紋的繁縟,細節的致密,金元時期的富貴氣,華美瑰麗的感覺還是保留的很足的。 衣紋,發飾,配飾,瓔珞充滿了金元時期的特征。 廣勝寺(元) 廣勝寺下寺有和龍興寺感覺類似的造像。華貴的金元氣。 廣勝寺與水神廟(元) 水神廟是元代一處道教題材的殿堂。 除了著名的壁畫之外,近似于府城玉皇廟的元代道教題材的彩塑也是這座殿宇的看點。但是整體來講,整堂彩塑水準還是稍遜于府城玉皇廟。 府城玉皇廟十二元辰殿(元) 十二元辰殿彩塑的高明之處在于,作者用了十二個衣著,體態特征相似的十二兄弟,通過微妙的表情,神態變化,去表現了其代表的十二種不同動物的不同感受。 也許是作者的這一動機,加強了其對人物面部的深度刻畫,表情神態相關的嘴角,眼角,鼻翼甚至是面部的骨相特征表現的很深入。 二十八星宿殿 (元) 二十八星宿更是姿態各異,形象逼真,刻畫深入,表現生動,絲毫不象后代程式化嚴重的彩塑造型。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通過平常的動作,常見的姿態去表現,而不是簡簡單單的齜牙咧嘴,張牙舞爪。 雙林寺(明) 雙林寺山門武士。 雙林寺彩塑冠譽全國,不論數量和質量,都首屈一指。 雙林寺有三個明顯的藝術分期,既明代早期,中期,和晚期。位于中間院落的兩個偏殿,則是雙林寺中期鼎盛時代的代表作。 中期代表就是大家熟悉的觀音和韋駝像,代表了明代中期山西彩塑藝術發展的巔峰。 第三個時期就是明代晚期,對應的就是雙林寺的后殿。雙林寺后殿菩薩像,已經有造型的程式化痕跡,型體也相對被削弱。 太符觀(明) 太符觀相對應的是明代中晚期,彩塑之作程式化,概念化的弊端凸顯,相對應雙林寺的后期彩塑之作特點。 太符觀的懸塑 太符觀昊天玉帝殿的彩塑和神龕。 觀音堂(明) 懸塑影塑是明代彩塑藝術高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觀音堂懸塑是其中代表。 千佛庵(明) 金碧輝煌的千佛庵懸塑,耗時20年完工。視覺效果震撼。 十帝殿(明) 資壽寺(清) 資壽寺彩塑上明代彩塑風格,初期造型尚未有嚴重程式化的痕跡,藝術家的處理比較生動,藝術性較強。 普凈寺(清) 普凈寺的四大天王是清代造像佳作,氣宇軒昂,造型力度極強。 善化寺三圣殿(清) 善化寺大雄寶殿(清) 有遼金氣韻的菩薩。 華嚴寺大雄寶殿(清) 清代彩塑高度程式化的體現。 多福寺大雄寶殿(清) 婀娜的清代侍女像,仔細品味,僵直的體態,簡單的刻畫,尚不能于前代精品彩塑相提并論。 歷數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清,貫穿山西南北四方,昆侖君大致帶大家領略,游歷了山西的彩塑。 歷代彩塑藝術,這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傳統文化精髓,有待我們的進一步探索和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