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陀是否會做夢? 答:包括佛陀與辟支佛在內的所有阿拉漢,都不會再做夢。因為,他們已經斷除了所有的迷惑幻想,在巴利圣典中,這稱為‘遠離顛倒夢想’。 問:夢屬于哪一種心識?有可能在夢中修行止、觀禪或入定嗎? 答:夢,是由許多微弱的意門心路過程所構成的,夢境一結束立即清醒,是因為他又回復了正念。我們無法在夢中修行止、觀禪,也無法在夢中入禪定。 當一個人熟睡無夢時,他的有分心(生命相續流)相續不斷地生滅。就人類而言,有分心剎那中的名法,是欲界名法。當一個人做夢時,是微弱的欲界意門心路過程在起作用。 禪定中的情況則不同,它們是色界或無色界的名法相續地生起,在極為清晰的意門心路中起著作用。禪定中的色、無色界名法,比夢中的欲界名法更高超、更殊勝。 禪定中的心,能夠深深地認取禪那的目標。有分心,則取前一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為其目標;它無法像禪定心那樣,深深地認取目標。夢中的微弱欲界意門心路過程,松散地取欲界的目標為其目標,這些是它們之間的差別。 根據上座部佛教,夢并不屬于五門心路過程,而是屬于微弱的意門心路過程。因此,夢中的情景,通常是缺乏理性和邏輯的,多數只是一些零碎的記憶片段。 做夢有四種原因:一、界的動搖,即地、水、火、風四界動搖。由于膽汁等的動搖,而夢到山崩、地裂、在空中飛翔、被猛獸盜賊追殺等。 二、先前的經驗:即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白天或者以前曾經歷過的事情,在夢中以沒有邏輯的記憶片段呈現出來。 三、天神或非人的影響,即非人托夢。天人或者非人,為了告知有利的或不利的事情,通過他們的能力來影響人的夢境。例如,夢見去世的先人或非人等。 四、前兆:即預兆未來的夢。未來將會發生的好或不好的事情,能以美夢、惡夢,或者某種征兆的形式呈現。 在這四種夢當中,第一夢與第二種夢,基本上是不真實的。第三種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第四種夢,則通常是真實的。 然而,我們所體驗到的絕大部分的夢,幾乎都是雜亂無章的,都是由四界的動搖與先前的經驗,這兩種原因所引起。 所以,夢并不是屬于五門心路過程,而是屬于微弱的意門心路過程。在此,五門心路過程分別通過看、聽、嗅、嘗、觸,來識知其目標; 那么,意門心路特別是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是怎樣識知目標(所緣)的呢?根據阿毗達摩的義注和復注,有以下的幾個來源: 第一、體驗過的,曾經看過、聽過、聞過、嘗過、觸過的對象。只要通過五門清晰地體驗過某種目標,哪怕只有一次,即使過了一百年; 這個目標在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也可能令有分心波動。因為受到過去經驗滋養過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它們的影響。 無論遇到五所緣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觸發一連串的心流;從而令到我們的心,去識知上千個過去曾經體驗過的目標,這就是人之所以能記憶、能夠回憶的緣故。 因此,只要是我們過去曾經體驗過的,而且是清晰的目標(所緣),意門心路過程里的心,就有能力把當時的經驗提取過來。 當然,這也只是提取過去的經驗,并非是讓心回到過去,更不可能是讓身體回到過去;因為那些經驗,畢竟都是已經過去了的目標。 第二、聽說的:沒有真正見過,只是通過聽說而知道。例如,從報紙上看到某地發生戰爭,雖然你不曾親身經歷過戰爭,也不曾到過該地,但還是可以想象出戰爭的恐怖。 第三、兩者:聽到一件曾經體驗過的事情。例如,你的朋友說今晚要請你去吃川菜,因為以前曾經吃過川菜,所以立刻能想象出川菜的味道與特色。 第四、信仰:信心,可以引發許多的意門心路過程。一個人堅信某樣事情時,就會經常想著這個目標。 例如,信教人士相信有神、有菩薩,于是他們會想象出神的威力、菩薩的樣子、菩薩的功能,想象菩薩如何保佑眾生,甚至會編造出很多宗教經典和傳說。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許多華人會把某些現象,解釋為佛菩薩的作用。例如,睡覺夢到某間寺院、夢見某某大師,于是,便相信是菩薩在指點他們;打坐中見到光影、見到菩薩,認為是佛菩薩在顯靈。 緬甸人不相信菩薩,只會認為這些是鬼神現象。而學習過佛法教理的人,則知道這些影像,只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已。 第五、喜歡:由于喜歡某個人、某樣東西或某件事情,心通常會主動地傾向于這類所緣,使之成為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 第六、推理:這是根據已知的而推論未知的;或者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來推測將會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 比如,當看到天空中烏云密布,電閃雷鳴,便知道快要下雨了,這是推理。而數學的運算、哲學的邏輯、刑偵的破案等等,也都是屬于推理的范疇。 第七、所接受的觀念:一個人所接受的理論、觀念、看法,它會影響他的思維模式,使他傾向于用這類理論、觀念,來看待事物和解釋問題。例如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當他們看待同一樣事情時,就會有很大的出入。 第八、業力:由于業將要成熟,而成為了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尤其是人類在臨命終時,其過去所造的業,會以業、業相或趣相的形式,呈現在他的六根門之一;他的心,就能緣取過去所造之業,作為意門心路識知的目標。 第九、神通力:神通心可以識知別人的心,也可以變現出一些對象,成為他人識知的目標。 第十、界的動搖:地、水、火、風這四大界的動搖,在我們體內是經常發生的。例如,有些人在生病的時候,會看到一些幻象。 人們在做夢時,會感覺沉重或者輕盈;或夢見山崩、大水、大火等等,這些都是由于四界的動搖,而出現的心理幻象。 第十一、天神影響:天神有時能影響一個人的夢境,有時也能夠在人清醒的時候影響。所謂的‘非人附體’,就是屬于這一類。 當然,只有福報比較差的人,才會被那些非人所控制;福報大的人,多數不會發生這種事情。 第十二、隨覺:通過聽聞正法等,而對四圣諦——苦圣諦、集圣諦、滅圣諦、道圣諦培養的世間智。只有圣者,才能如實地知見四圣諦;但是,凡夫也能部分地了知四圣諦。 例如:因為明白苦圣諦,而不生起有身見;因為明白集圣諦,而不生起斷滅見;因為明白滅圣諦,而不生起常見;因為明白道圣諦,而不生起無作用見。 因為明白苦圣諦,而不會認為世間是永恒、快樂、自我的;因為明白集圣諦,而不會相信世界是由上帝、神佛等所創造的; 因為明白滅圣諦,而不會把落入有分心、禪定境界等,當成是涅槃;因為明白道圣諦,而不會相信縱欲、苦行、祭祀、持咒等,能夠導向于解脫輪回。這些都是隨覺智。 第十三、證悟:又作通達,即證悟四圣諦。圣者并非通過五門心路過程證悟涅槃,而只能是通過意門心路過程證悟涅槃。 人們不能通過看書、聽聞、信仰、推理、想象等,去證悟涅槃及道果;只有通過道或果的心路過程,才能夠證悟涅槃、體驗涅槃。 這些是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識知目標(所緣)的原因。不斷受到這些因緣刺激的心流,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機會,從有分心當中出起,以清楚地識知目標。 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斷地令到有分心波動;以及不斷地把心,轉向于由于因緣已具足而呈現的目標(所緣)。 雖然有分心有自已的目標,但它還是傾向于緣取其他的對象。由于有分心不斷地蠢蠢欲動,當某一目標基于某種因緣而足夠明顯時,它就能把心流從有分心中拉出來, 而將該目標,作意成意門心路過程識知的目標。簡單地作個總結,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根據其目標(所緣),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一、根據以前直接體驗過的;二、根據以前直接體驗再加以推測的;三、根據聽來的;四、根據聽來,再加以推測的;五、根據所識知的;六、根據所識知,再加以推測的。 其中,根據所識知的包括了相信、觀念、隨覺、證悟等;根據所識知再加以推測的,則包括了通過歸納、推理得來的結論,這些都可以成為獨立意門心路所認知的目標。 意門心路過程是在什么情況下才會生起呢?這些心是不是有為法?它們是有為法!由于是有為法,就必定有它們形成的原因。 也就是說,意門心路過程心要生起,必須得具足種種的因緣,而不可能純粹只是生起,不用依靠其他的條件。 這些意門心路過程的因緣是什么?首先,因為有了心所依處這個色法,才會有意門心的生起。我們說到“想”,“想”這種心與心所,必須要有物質的基礎。 在五蘊世間里,必須要有物質(色法)的基礎,名法(心與心所)才能夠生起。心所依處色法,是名法生起的物質依處。 除此之外,要讓名法生起,還必須要有目標(所緣)。同時,它還必須具足意觸。意觸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有分意觸。 有分意觸是指,如果沒有有分心,意門心路過程就不可能生起。同時,還要有前生意觸。前生意觸包括兩種:第一個速行心的前生意觸,是意門轉向心; 而第二個速行心的前生意觸,則是第一個速行心。也就是說,因為有了一個心、接一個心的滅去,才會有后后的心生起。 同時,還要有俱生的意觸;因為心,是不可能單獨生起的,它必須伴隨著一定的心所名法。例如:當我們回憶起過去的一首歌,這個時候很可能會是一種貪的速行心生起; 貪的速行心如果擁有邪見又有歡喜的話,它就有20個心所;那么,這就變成了一個心,再加上19個心所;這19個心所,就是這個貪心的俱生意觸。 同時,若要意門心路過程生起,還必須得有作意。意門轉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作意,目標(所緣)也不可能呈現于意門。 因此,在意門心路過程里,所緣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心的力量,由于作意的力量,我們才可以把心轉向于目標。——摘自瑪欣德尊者的開示 |
|
來自: whereisflower >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