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書院
書院創建于南宋寶慶二年(1226),是江蘇省最古老的書院之一。主建筑為蝴蝶廳(外形似蝴蝶,故名)。書院西側有960多年的古銀杏一株,枝繁葉茂,傳為胡瑗手植。高遠而博大,精深而親切,古老而鮮活,泰州諸多遺存中,安定書院最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懷古追圣的震撼。
安定書院,曾是志名卓著的湖州古代學府。其舊址在今市區勞動路中段“安定書院新村”一帶,始建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是當時湖州知州孫覺為紀念他的老師胡瑗而奏請朝廷創立的。據元代《安定書院燕居堂銘》,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事蔡節改建為安定書院。
至元三十年(1293年),湖州路總管許師可將安定書院移建于路治西北觀德坊(即現三元洞府北安定書院新村處),并擴大書院規模,新建祠房舍50楹。元統三年(1335年)重修。至明初傾圮。宣德初,都御使熊概扶浙時又建為祠。30年后,即天順元年(1457年)浙江參政黃譽又改建為書院。此后多有修建。
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胡承謀重修后,中為明善堂、兩廡各五間,東為“經義齋”,西為“治事齋”。命七邑(即烏程、歸安、德清、武康、長興、安吉、孝豐七縣)生童肄業其中。書院有儀門,又前為大門,門外有東西兩坊,東曰“弁山起風”,西曰“苕水騰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郡紳陸心源曾捐資重修。安定書院其后迭經變遷,年久失修,房舍大部傾圮,最為可惜的是書院中陳列的歷代眾多碑刻、安定先生雕像均已蕩然無存。現在,只有南郊道場山麓胡瑗墓,供后人憑吊。
早在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就在泰山左側建安定書院,是江蘇省內最古老的書院之一。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書院內,清初才在書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書院移位現址后屢經擴建,至清光緒間頗具規模:有大門三間及左右八字墻、東西過街轅門、客廳、東西執事廳各一進、齋舍三進、藏書樓一座。中國古老書院,大多建筑精致,環境優美。安定書院的東執事廳與客廳,回廊相連,四角飛翹,形似蝴蝶,又稱蝴蝶廳。客廳后,建環碧亭、辟荷池、架板橋,具園林之勝。書院既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歸依。美,不僅可以啟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潛移默化的功用。
胡瑗(993-1059年),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世居陜西路安定堡。據宋嘉泰《吳興志》,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六月,湖州州學建成,知州事滕宗諒“延安定胡瑗主學,四方之士云集受業”。學者稱安定先生。胡瑗官至太常博士,講“明體達用”之學,設“經義”、“治事”兩齋以授徒,嚴立學規,以身示范,曾先后應名臣范仲淹、滕宗諒之聘在蘇、湖兩州講學,生徒以千百計。安定先生在湖州執教時間長達12年,學風純正,影響深遠。范仲淹曾以《薦胡瑗充學官疏》上奏,后朝廷明令以胡瑗教授方法為“太學法”,后世稱為“湖學”,在我國教育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安定先生逝世后,擇葬于湖州南郊金蓋山(何山)之麓。其后13年,他的弟子孫覺任湖州知州,上疏朝廷請準在湖州為胡安定先生建祠。熙寧五年,宋神宗上詔,定春秋致祭,賜諭文為“學宗孔孟,教行蘇湖。有體有用,斯文范模”。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