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悲劇
前幾篇重點議論了下粟裕,徐向前的戰績,似乎也應該說說他們的對手,從這篇開始就議論下國軍將領,從杜聿明開始吧。
杜聿明的名字是進入毛選了的,而且出現在在其中的一篇文章的題目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因為這篇文章,文革時這位國民黨將領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各次運動中,無論是一打三反,還是清查五一六分子的運動,經常在大會前廣播這篇文章,以督促暗藏的,還沒有坦白交代的“階級敵人”趕緊“投降”,這篇文章的強大威懾力體現在確實有心理承受能力低的“階級敵人”,在這篇文章廣播聲中,從革命群眾的陣營中站了起來,像夢游似地走向主席臺,彎腰謝罪,說:“我坦白,我交代”。可見當年在陳官莊被圍住的國軍精銳第五軍,每天聽著陣前共軍的廣播,那惶惶不可終日的悲慘境地。據說當時的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被逼瘋了,在陣地前沿手舞足蹈。
杜聿明的抗壓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他并沒有投降,他是扮成共軍偵察排突圍時,被共軍識破而成為階下囚的。他的陣中日記被華野繳獲,華野參謀長張震看了,覺得杜聿明“對時局,戰爭之評述頗為詳盡,也有一定見解”甚至可以說若不是蔣介石強令杜聿明改變行軍路線,使向西南方向的永城突圍的杜聿明集團轉向東南方向的濉溪口,有可能杜聿明集團就突圍成功了,因為粟裕雖判斷對了杜聿明的突圍方向,也判斷出杜聿明集團可能在黃維集團沒有被解決之前就突圍,但還是沒有想到杜聿明突圍的動作那么突然,那么迅速。但這突然和迅速被蔣介石一紙空投的電令抵消了。
作為前線指揮者,杜聿明不如粟裕的地方,恰恰在于對各自統帥部的錯誤指示敢不敢抗命這一點上,粟裕對軍委從東面和南面攔截杜聿明的指示有不同看法,他就敢于把攔截重心放在西面,當然他也兼顧了軍委的指示,安排了”大弧形包圍杜聿明集團“的陣型,而杜聿明對蔣介石空投的轉向濉溪口的手令,不敢不執行。沒敢做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進入到了大弧形的重心范圍之內,慘遭全殲。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杜聿明失手于淮海戰役,實在是”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所統率的杜集團不能說不能打,尤其是第五軍,真正的國軍精銳。
看看這張第五軍重要將領的合影吧。第五軍的前身是國軍新編第十一軍,是當年國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徐庭瑤任軍長。再往前追朔,則是北伐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第八團,第五軍的首任軍長徐庭瑤當時任該團團長,長城抗戰時,徐庭瑤任17軍軍長,杜聿明則任該軍第二十五師的旅長,在火線上升為代理師長,鄭洞國則是該軍第二師的一名旅長,而黃杰則是第二師的師長。
于1939年改稱第五軍。新編第十一軍的軍長是徐庭瑤,改編成第五軍之后,徐庭瑤升任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由副軍長升任為第五軍軍長,鄭洞國為副軍長兼榮譽一師師長,另外兩個師的師長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杜聿明之后邱清泉升任第五軍軍長。
粟裕在豫東戰役時,是這樣評論整編第五軍在內戰中的表現的“該軍常在進攻華東解放區和在中原戰場上打頭陣,既驕橫,又狡猾。與我軍多次交手,雖未占到便宜,也沒受過嚴重打擊,氣焰十分囂張。我軍指戰員對它恨得咬牙切齒。其實還是吃過五軍的虧,不然也不會恨得咬牙切齒。第五軍是蔣介石在關內的兩大主力之一,另一個大概是七十四師。但粟裕在豫東戰役之前已經消滅了七十四師。而在豫東戰役時還是沒有下決心拿五軍開刀,這也說明了五軍的實力吧。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積戰功從排長,連長,團長,師長,軍長一步步升至東北保安司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長官,北伐,圍剿鄂豫皖蘇區,長城抗戰,血戰昆侖關,赴緬遠征軍無役不與,在國軍素以對蔣介石忠心耿耿,辦事大膽果斷著稱。抗戰剛剛勝利,就以武力逼迫云南王龍云放棄在云南所有職務,而且代蔣受過,遭到撤職查辦。旋即就被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中原形勢吃緊后,又被調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雖是副總司令長官,但負責實際指揮全責,這一點似乎和粟裕角色有些相似,屬于國軍版的”戰役指揮交粟負責“一例。
從蔣介石先后把東北,和中原兩大關鍵戰區先后交給杜聿明指揮,可見老蔣對杜聿明倚重之深。倚重歸倚重,但老蔣對杜聿明的統御辦法實在比老毛差得太遠了,與老毛的數次電示”情況緊急時,機斷專行,我們不遙制“的統帥風格相比,老蔣對戰役的干涉太多了。統帥干涉過多,杜氏又不敢機斷專行,雖然判斷正確了,但不能按正確的判斷行動,這大概就是杜氏的悲劇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