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描述規律的科學,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學,而能將規律科學地運用則是藝術。 教育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藉由作為教育者的家長們根據特定的情境去理解、模仿和反復實踐,并不斷創新。 巧用“禁果效應”,學會反彈琵琶 “禁果”一詞源于《圣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結果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就是“禁果效應”。 有位媽媽跟我抱怨女兒脾氣倔,不聽話: 說是3歲的女兒大冬天把鞋子脫了在雪地上走,她出于好心怕女兒凍腳,呵斥她把鞋穿上: “我說你不知道冷暖啊,這么冷的天你不穿鞋踏雪,趕快把鞋穿上” “不穿!” “你穿不穿?” “哼,就不穿” 每說一個“不穿,媽媽的小樹枝抽打一下 女孩痛哭著喊:“打我也不穿,嗚嗚嗚~” 任憑媽媽怎么打,依然不穿鞋子,孩子在這時候表現出的毅力可真叫你沒轍吧。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這位家長在處理這件事情時,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貶損孩子的做法,命令,要求她按照你的做,這樣孩子本來享受白雪地毯的心情轉讓成了對抗家長,爭取自我勝利的心情。 孩子也許只是把皚皚白雪看成雪白松軟的白地毯,怕弄臟了“地毯”才脫了鞋上去的,這般柔軟又富有想象力的心靈本應該本理解被呵護的,可卻因為你的呵斥讓腳冷變成“心冷”。 孩子的做法固然不合理,但家長不正確的做法,非但起不到勸導作用,還誘發孩子的挑戰性,孩子最終就以反抗家長意志的行動,來維護自己做事的權利。 “禁果效應”告訴我們: 當家長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時,不宜硬性禁止。不妨先把自己當成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下,承認他當時的感受。 在保證家長監護,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去嘗試“第一次”,讓他嘗嘗自己選擇的“禁果”帶來的苦頭,從而自己認識到“幻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些事做了等于“自討苦吃”,這樣他才能長記性,下次自己就不去做了。 親身經歷,才能刻骨銘心嘛! 然后而家長稍加確認,引導下次面對這種情況的正確做法。 巧用放大效應,讓批評變成欣賞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 “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 “賞識老爸”周弘說: “家長應該用一種“花苞心態”去教育孩子,學會賞識孩子,善待他的缺點,這樣孩子一定會像花苞一樣開花結果。” 因而,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善于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們不妨把這種效應稱為放大效應。 有這么兩個典型對比案例:
其實,孩子嘛,生下來就要“學~生”,也就是“嘗試學習陌生的東西”,而且他嘗試任何事情的“第一次”肯定會讓作為“過來人”的家長大跌眼鏡。 明白教育規律的家長會接受并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自己作為家長也會做出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品嘗到把事做成的成就感。 放大效應讓我們明白: 家長要能覺察到孩子微小的成長痕跡,面對孩子的“嘗試性錯誤”要能看到他想要嘗試的動。鼓勵他去做,多給孩子一點欣賞,哪怕錯了也是一場生動的課。 這樣的關鍵時刻,家長的關注和鼓勵就如同一陣春風,一場雨露,給正在萌芽的種子注入精神營養,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產生強大的動力而健康茁壯地成長。 因此: 假如孩子習慣撒謊,我們不妨在孩子說實話時表揚他,用表揚強化誠實,使孩子克服撒謊的缺點; 假如孩子學習不夠認真,我們也不必劈頭一頓數落,不妨在孩子認真學習時,用表揚去鞏固孩子的認真…… 只要我們擦亮善于發現優點的眼睛,孩子就會因為我們的發現而很快進入健康成長的軌道。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nsxq66) 一起交流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國內數十位教育名師為你出謀劃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