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肺心病 和 一周回顧:臨床學科 8.22~8.26。 在公眾號主頁面回復「課程」即可參與領取抵價券優惠報名學習,還可下載視頻和講義。 精講班還包含考前干貨背誦、橫向知識點串講、VIP 群實時答疑和直播答疑等多項精品內容,還可免費獲贈西綜題庫專業版和講課講義。 加入 VIP 群可以直接向阿源老師和天天師兄提問,更快、更好的解答心中疑惑。 昨日思考題 思考題(一):對于急性腎炎來說常有鏈球菌感染,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腎小球病變的輕重一致是否正確? 答案:不正確。鏈球菌感染后引起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沉積,這只是腎小球腎炎的始發因素,其對腎小球并無直接損傷作用,而是由激活或釋放的介質來發揮對腎小球的損傷。 思考題(二):哪些腎病綜合癥在初次治療時可以單用糖皮質激素而無需聯合免疫抑制劑? 答案:脂性腎病、系膜增生性腎炎、局灶性節段性腎病在初治時單用激素即可。 2011 年第 88 題外科學 A 型題 下列關于股骨頸骨折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老年股骨頸骨折不易發生缺血壞死 B. 頭下型骨折易出現缺血壞死 C. 基底型骨折不易出現缺血壞死 D. 缺血壞死可發生在骨折數年后 題目解析 股骨頸骨折按骨折線部位分為股骨頭下骨折、經股骨頸骨折和股骨頸基底骨折。由于股骨頭和股骨頸被髖關節的關節囊包繞,被包繞部位無骨膜,一旦損傷易出現明顯的供血不足,所以股骨頭下骨折和經股骨頸骨折已發生缺血壞死,而基底型血供相對豐富,骨折易愈合。所以,A錯。 本題可參考《外科學》人衛 8 版教材 P676。 本題答案 A 考點講解 【2017年大綱 外科學(五)骨科2. 運動系統損傷(5)常見四肢骨折和關節脫位的解剖概要、病因、分類、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并發癥和治療原則】 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里哦 一、鎖骨骨折 1. 解剖概要 鎖骨是上肢與軀干的連接和支撐裝置,呈 S 形。遠端 1/3 為扁平狀凸向背側,最遠端與肩峰形成肩鎖關節。近端 1/3 為菱形凸向腹側,其近端與胸骨柄形成胸鎖關節。 2. 病因 (1)間接暴力 常見于兒童及青少年,由于側方摔倒,肩部著地,力傳導至鎖骨,發生斜行骨折。 (2)直接暴力 由胸上方撞擊鎖骨,導致粉碎性骨折。 3. Allman 分類 Ⅰ 型:中 1/3 骨折,近折端由于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向上、后移位,遠折端由于上肢的牽拉向前、下移位,約占 62.0%。 Ⅱ 型:外 1/3 骨折,約占 34.9%。 Ⅲ 型:內 1/3 骨折,僅占 3.1%。 4. 臨床表現 (1)局部腫脹、瘀斑,肩關節活動使疼痛加劇。 (2)患者常用健手托住肘部,減少肩關節活動引起的骨折端移動而導致的疼痛。 (3)頭部偏向患側,減輕因胸鎖乳突肌牽拉骨折近端活動而導致疼痛。 (4)嚴重者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肺部損傷、血管損傷和臂叢神經的損傷。 5. 治療 三角巾固定,手法復位和橫形「8」字繃帶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 二、肱骨近端骨折 1. 解剖概要 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大、小結節和肱骨外科頸。 2.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 (1)原則 根據移位程度,而不強調骨折線的多少。肱骨的四個解剖結構,即肱骨頭、大結節、小結節和肱骨干,其相互之間移位程度以移位 > 1 cm或成角畸形 > 45° 為移位標準。 (2)Neer 分型 一部分骨折:肱骨近端骨折,未達到上述移位標準,保留一定的穩定性。 兩部分骨折:肱骨近端的四個解剖結構中,僅有一個部位發生骨折或移位。 三部分骨折:肱骨近端的四個解剖結構中,有兩個部位發生骨折或移位。 四部分骨折:肱骨近端的四個解剖結構均發生骨折移位,形成四個分離的骨塊。 3.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適用于 Neer 一型和輕度二型,可用上肢三角巾懸吊 3~4 周。 (2)手術治療 適用于中重度二型及以上,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 三、肩關節脫位 1. 解剖概要 參與肩關節運動的關節包括肱盂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關節,其中以肱盂關節的活動最重要。 2. 分型 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分為前脫位、后脫位、上脫位及下脫位型。 3. 臨床表現 (1)有上肢外展外旋或后伸著地受傷史,肩部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障礙。 (2)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頭向患側傾斜。 (3)患肩呈方肩畸形,肩胛盂處有空虛感,上肢有彈性固定。 (4)Dugas 征陽性。 4. 治療 手法復位、外固定方式治療。 四、股骨頸骨折 1. 解剖概要 (1)兩個角 頸干角:股骨頸的長軸線與股骨干縱軸線之間成角,為 110°~140°,平均 127°。 前傾角:從矢狀面觀察,股骨頸的長軸線與股骨干縱軸線不在同一平面,股骨頸有向前的角。 (2)血液供應 小凹動脈,股骨干滋養動脈升支,旋股內側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其中旋股內側動脈分為骺外側動脈、干骺端上側動脈和干骺端下側動脈進入股骨頭,骺外側動脈供應股骨頭 2/3~4/5 區域的血液循環,是股骨頭最主要的供血來源,所以旋股內側動脈損傷是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的主要原因。 (3)關節囊 髖關節的關節囊較大,從各個方向包繞髖臼、股骨頭和股骨頸,關節囊包繞的部分沒有骨膜。 2. 分類 (1)按骨折線部位分類 股骨頭下骨折、經股骨頸骨折、股骨頸基底骨折。 (2)按骨折線方向分類 內收骨折、外展骨折。 (3)按移位程度分類 Ⅰ 型:不完全骨折。 Ⅱ 型:完全骨折但不移位。 Ⅲ 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且與股骨頭有接觸,最常見。 Ⅳ 型:完全移位。 3. 臨床表現 (1)癥狀 中、老年人有摔倒受傷史,傷后感髖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2)體征 外旋畸形,在 45°~60°之間?;贾s短,可根據 Bryant 三角或 Nelaton 線判斷。 4.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適用于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差,合并有嚴重心、肺、腎、肝等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 (2)手術治療 閉合復位內固定:適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 切開復位內固定:適用于手法復位失敗,或固定不可靠,或青壯年的陳舊骨折不愈合。 人工關節置換術:全身情況尚好的高齡患者的股骨頭下型骨折,已合并骨關節炎或股骨頭壞死。 五、股骨轉子間骨折 1. 解剖概要 轉子間處于股骨干與股骨頸的交界處,是承受剪切應力最大的部位。 2. Tronzo-Evans 分類 Ⅰ 型:順轉子間骨折,骨折無移位,為穩定性骨折。 Ⅱ 型:小轉子骨折輕度移位,可獲得穩定的復位,為穩定骨折。 Ⅲ 型:小轉子粉碎性骨折,不能獲得穩定的復位,為不穩定骨折,最常見。 Ⅳ 型:大、小轉子均骨折,不穩定性骨折。 Ⅴ 型:逆轉子間骨折,為不穩定性骨折。 3. 臨床表現 轉子區出現疼痛、腫脹、瘀斑和下肢不能活動。下肢外旋畸形明顯,可達 90°,有軸向叩擊痛,下肢短縮。 4.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穩定性骨折,采用脛骨結節或股骨髁上外展位骨牽引。不穩定性骨折,可在骨牽引下手法復位。 (2)手術治療 對于不穩定骨折采取閉合或切開復位內固定。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恢復股骨距的連續性,矯正髖內翻畸形,堅強內固定,早期活動,避免并發癥。 六、髖關節脫位 1. 解剖概要 髖臼與股骨頭兩者在形態上緊密配合構成髖關節,是一種典型的杵臼關節。 2. 分類 按股骨頭脫位后的方向可分為前、后和中心脫位,其中以后脫位最常見。 3. 臨床表現 (1)明顯外傷史,通常暴力很大。 (2)有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主動活動。 (3)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4)可以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明顯。 (5)合并坐骨神經損傷。 4. 治療 (1)第 Ⅰ 型(單純脫位或只有髖臼后壁小骨折塊)的治療 復位、固定、功能鍛煉。 (2)第 Ⅱ~Ⅴ 型(股骨頭脫位合并其他骨折)的治療 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思考題 股骨頸易發生骨折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