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歐亞大陸蒙古大軍,為何遲遲征服不了日本和越南? 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漸漸地將眼光放得更遠,欲望越來越多,看著鄰近富饒的土地,忽必烈的內心又起了貪念,將目光又投向了中國的鄰國,日本和越南。相較歐亞大陸來說,日本和越南在忽必烈眼里簡直微不足道,但卻沒想到在攻打這兩國家時,不僅無法順利征服,且還損失慘重。 13世紀,公元1274年,忽必烈率領兩萬五千人組成的遠征軍東征日本,其實,從遠征軍的人數上我們就能看出忽必烈并沒有看起日本,覺得如此小國輕輕松松就能征服,并不需要太多人。但是事實超出了忽必烈的想像,面對兇悍的蒙古遠征軍,日本國民并沒有退縮,反而是全民投入保衛國土的戰爭中,能拿得起刀劍的就上場。雖然日本人數少,但日本軍人的作戰能力并不比蒙古鐵騎差,況且,他們還有著為天皇盡忠的大無畏精神。 公元1274年,忽必烈率領兩萬五千人組成的遠征軍東征日本,卻因不熟悉地形及天災造成多數損傷。 日本有弓箭手負責掩護,有武士組成的重騎兵隊負責進攻,在弓箭手的掩護下,日本騎兵能夠到達蒙古兵的身邊進行作戰,這就讓蒙古兵吃了大虧。蒙古兵歷來是在草原上作戰,擅長的是較遠距離的搏斗,一旦近身作戰,連身上背的弓箭都派不上用場,但是日本兵卻十分擅長近身肉搏。 再者,蒙古兵不熟悉地形,所以節節敗退,最后不得已直接撤退,上船回航,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返航途中,他們又遭遇風暴,海浪直接擊沉了補給船部隊進而又無法得到充足的補給,最終,蒙古遠征軍死傷慘重。 第一次遠征日本失敗了,忽必烈又召集了十二萬人馬,開始第二次征戰日本,然而第二次的結局并沒有改寫。 第一次遠征日本失敗了,蒙古大軍并沒有氣餒,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好勝心,于是忽必烈又召集了十二萬人馬,開始第二次征戰日本。然而第二次的結局并沒有改寫,在日本武士和民兵的聯合下,正是因為他們的第一次勝利,所以這一次更顯得斗志昂揚。 正當日本全國轉入戰爭戒備狀態時,進攻日本的蒙古軍被颶風打翻在海,日本人深信是因為天皇的神性喚來的神風保住了日本的安全,蒙古兵不識水性,所以這一次蒙古兵不戰而敗,船只幾乎全軍覆沒,大部分降卒又降了日本。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安南(今越南),蒙古軍隊三次進攻安南皆因地形崎嶇、多河谷以失敗告終。 而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安南(今越南),蒙古軍隊三次進攻安南都以失敗告終。其實在戰爭的一開始,蒙古軍隊是呈現勝利傾向,他們不斷攻陷安南的領土,連安南的都城都占為己有了,本以為勝利在望,誰知道陳國峻出現了。 陳國峻是陳朝的宗室,極富號召力,帶領安南人奮起抗擊。首先讓每個人的胳膊上都得刺上「殺韃」二字,以鼓舞士氣,最終,一舉奪回了一座城池。安南人歡欣鼓舞,忽必烈卻氣得不輕,在這之前他剛好吃了日本的敗仗,沒想到小小安南也是難以征服,忽必烈當即下令停止對日作戰全面攻擊安南。 安南在陳國峻的戰術下,將游擊術發揮最大效用,成功擊退蒙古大軍。 在陳國峻的戰術下,蒙古軍隊再一次節節敗退。安南地形崎嶇,且多河谷,蒙古軍隊不僅水土不服還不熟悉地形,這讓陳國峻的「游擊戰」發揮了很大的效果。蒙古鐵騎再一次失敗,就連主帥都被人家給俘虜了。 蒙古大軍在歐亞大陸上幾乎幾乎沒有遇到過敵手,誰能料到卻在他們不曾放在眼里的日本和越南那里吃了敗仗,在忽必烈死后,蒙古也沒有敢再侵犯越南。 |
|
來自: 昵稱3095092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