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唐朝和和宋朝這兩個漢族大朝代退出歷史舞臺,忽必烈帶著他爺爺成吉思汗留下來的蒙古鐵騎踏進了中原大地,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正式誕生在華夏大地上,那就是元朝。 說起來中國的文化藝術也是非常有個性,每一朝的文人好像都想要弄出點不一樣的東西。漢賦唐詩宋詞都是中國文學藝術的瑰寶,而到了元朝,就有了元曲藝術。 要講元曲,還得從宋朝說起。隨著宋代詞曲歌唱的發達,人們唱的歌越唱越長,唱歌的人也越來越基層化,到最后,就出現了一種叫做雜劇的東西。 雜劇是什么,在宋朝它就是一種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我估計在當時的人看來就好像我們今天的人看小品一樣。后來這雜劇越來越專業化,也更加文藝范,演變成了元雜劇。元雜劇,和散曲一起,構成了元朝的元曲藝術。 ![]() 作為一種正兒八經的藝術形式,元曲和它的前輩唐詩、宋詞一樣,都有著一定的格律定式。宋詞有詞牌,元曲也有自己的曲牌。一般來說每一個曲牌的句式、字數和平仄都要響應的要求,不過比起宋詞來說,元曲就要自由得多了。畢竟這唱戲的字數總是比較多,語氣也比較豐富,所以在各種定格里面加個襯字,甚至在曲牌里面加多一整句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候看到同一個曲名的元曲居然格式還不太一樣的緣故。 除了格式更加自由了,元曲在語言的使用上也更加的活潑通俗了。因為宋末元初的戰亂導致很多人背井離鄉,大城市里面總是有很多外地人,再加上元代社會是一個民族大雜燴,于是整個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的新詞和外來詞,而這些語言都被創作者放到了戲曲里面。 元代散曲的取材非常廣泛,其中一些比較長的戲曲甚至會講述一個長達幾年的故事。在元代,戲曲每本以四折為主,然后在開頭和折簡還得加上楔子,每折里面還有套曲和賓白,這就讓整個元曲藝術能夠展現更多的故事題材。由于元大都的位置是在今天的北京,整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再一次回到了北方,元曲藝術也主要以中國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調演唱。 上面我們說,文人們好像總是想弄出點不一樣的東西。事實上,文人們哪有這么不安分呢,這都是被逼的。 元朝的初年,作為少數民族的蒙古統治者為了通知這個漢人占據大多數的龐大帝國,一度實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四等人制,也就是把蒙古、色目、漢人、南人按照四個等級分高低次序排列。對于漢人(實際上是北方地區原來金國境內的各族人)和南人(實際上是原來南宋境內的各族人)來說,想要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不要說做官,在一段時間里面,蒙古人和色目人動手毆打漢人和南人,后者就連還手的權利都沒有,說打死你就打死你,說出來自己都怕。 ![]() 就在這樣的一種政策下,漢族的文人們自然就各種郁悶。漢族幾百年來都秉承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這一下你學得再優也沒機會了。但是這官不做了,飯還是得吃的,于是文人們就開始另謀出路,既然元朝的戲曲藝術開始繁榮,那么元曲的創作肯定也就是熱門選項了。 和每一種文學形式一樣,元曲也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和白樸。 其中,關漢卿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代表作有《竇娥冤》、《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等,以后你想說自己比竇娥還冤的時候請別忘記他老人家。而我們最初熟悉的“枯藤老樹昏鴉”則出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他的代表作還有《漢宮秋》、《青衫淚》。鄭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離魂》,要是記成《倩女幽魂》的請自覺出去罰站。白樸的代表作有《梧桐雨》、《墻頭馬上》,寫成《墻頭草上》請和剛剛出去的同學站一起。 除了代表人物,元曲還有四大悲劇,那就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有了四大悲劇,還有四大愛情劇,那就是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和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 說了這么多,大家對元曲,認識了多少呢? (本系列可作為高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的輔助參考,目的是為了更好理解課本知識。有任何意見或建議,可以直接在公眾號后臺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