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球用拉、劈回接,短球則用擺、撇、挑等手法相結合,力爭主動。很多球友都面臨這樣的困境,很難判斷對方發的是長球還是短球,更確切地表達應該說是出臺還是不出臺。其實,判斷好落點比判斷好旋轉更加重要,因為這決定了你用什么手法去接,而對付旋轉只是調節板形而已。
要以借力來控制球。是一種技巧性較高的接發球技術,在回接來球時,順旋轉方向摩擦球,使回過去的球具有更強的旋轉。因此這是一種回擊側上側下的較兇狠而又有實效的方法。直拍的推擠和橫拍的晃撇都屬于這種方法。下面在根據自己的經驗談一下擺短。其實很多教科書都有講這個技術的,但業余球友很多都搞不清楚。 擺短是近代乒乓球發展的產物,其前身就是搓球。搓球一開始是慢搓,慢慢就有了快搓,而擺短的全名是快搓擺短。有的人說擺短是不用發力的,因為字面上理解是擺,而不是搓短,其實擺短是要發力摩擦球的,其要點有3個,一是上升期擊球,二是腰要下去,直直地站在那里是沒法擺好球的,三是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離身體遠了球就不好控。擺短可以說是乒乓球里最難練好的單項技術,而且技術有點復雜,業余很多人不會擺就是做不到上升期擊球,加上擺短要根據不同的旋轉調整板型,所以在這里很難說清楚。大家如果真的想練好,就不要省那幾十塊錢,去請個人教你一個鐘。但一定要找個真材實料的。 練好接發球之步法移動的十二個利器
接發球腳步移動時,由于事先的站位已照顧到球臺左右前后各方面,這樣,在準確判斷的情況下,移動的范圍就不會太大。由固定的站位準備姿勢到移動腳步,要比相持球中的連續步法跑動的幅度和難度相對小一些。但另一方面,由于對方發球也是由靜到動,便于控制發球的速度、落點和旋轉,這就給接發球者提出了要求: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啟動移步到達合適的接發球位置去擊球,這樣才能贏得時間,提高接發球的主動性。 腳步移動的方法: 1、快速的移動是以合理的站位和準備姿勢、及時而準確的判斷為基礎,以腿部力量為原動力。 2、要做到移步到位,首先就要做到及時起動,當對方發球、球還沒有離拍自己就起動,這是錯誤的,效果是適得其反。因為這樣就失去了正確判斷的基礎,對方會趁你腳步向一方移動而突然將球發到你的另一方。快速的起動是必須是在對方發球時,球離拍的一瞬間,這是接發球時腳步移動的關鍵環節。 3、起動以后,就要按正確的腳步移動方法進行腳步移動,在接對方發來的兩大角長球時,除了用削回接時腳步要做較大的回撤外,一般用單步移動就可以了。 4、用反手推、撥技術回接反手位長球時,靠右腳內側稍用力蹬地。左腳順勢抬起向左移出,左腳落地后,身體重心落于左腳上。 5、反手削接左角大角度球腳步移動方法:用削球接左邊大角度球時,兩腳蹬地,使身體向后方移動,同時向左后轉腰,隨之左腳落地。 6、反手接發球搶攻技術動作及腳步移動方法:若用反手攻回接大角度長球時,先要向左轉腰,隨之以后腳前掌內側為支撐軸,帶動抬起的左腳后撤落地后,重心落在左腳上。如果用正手側身搶拉或扣殺接這種球,就必須用兩腳前掌向右下方蹬地移動,并借助向后轉腰的力量,向將右腳右撤交叉到左腳后,緊接著左腳在身前向后滑動一小步,待移步到位的一瞬間身體穩定階段,身體斜對或側對球臺。如果對方發球角度不大,則身體重心落到左腳上,身體斜對球臺,如果角度較大,身體重心應落于右腳,身體側對球臺。 7、正手位回接長球腳步移動方法:接對方發到右角的長球,以攻為主的運動員一般多用拉或扣接發球。這時,靠左腳內側腳掌向左蹬地,隨著向右后轉腰的力量,右腳撤到左腳后,身體斜對球臺。若對方發球角度很大,則兩腳一起向左蹬地,左腳先跳一小步落于原右腳處,然后右腳隨著轉腰力量落到右后方,站穩后,身體重心落到右腳上。若用削球回接時,也可采用這種步法。應注意:根據對方發球角度,適當調整腳步移動距離,保持身體穩定。站穩后,身體保持一定彎曲。 8、回接右方中路球腳步移動方法:接對方發來中路追身長球,以攻為主的運動員一般多用正手攻接發球,這時兩腳應迅速向右后方蹬地,隨著向右轉腰兩腳向左方跳移,右腳在后左腳在前,身體側對球臺,重心落于右腳上或采用左腳突然用力向左后方蹬地,隨后右腳借助向右后轉腰的力量撤到左腳后面,身體左腳落到右腳上。 9、回接左方中路球腳步移動方法:若對方發出急球偏向自己左方中路時,可用反手攻或推檔來接發球,這時以左腳向左下蹬地,使身體和右腳向右方移動隨著收腹和急速的向左后轉腰將左腳撤到右腳后面,身體側對球臺,重心落于右腳。 10、回接右方短球腳步移動方法:回接右方近網短球時,要求左腳掌向后斜方蹬地,使另一腳抬起,身體隨之移動,用正手接對方發來的右近網短球,最好在身體前傾的同時,用左腳向左方蹬地右腳提起前移,使身體右側斜對球臺,這樣有利于手臂前伸,擊球時便于快速將拍伸到球的下面,接發球后也便于照顧反手位的來球。 11、回接左方短球腳步移動方法:回接左方近網短球時,考慮到便于手臂的伸展,仍采用正手接短球上步的方法,但這時是左腳向右方蹬地,使身體向左前方移動,身體斜對球臺。前腳站穩后膝關節彎曲,身體重心落到前腳上。如果對方發來的球不太近網,就可以右腳向后方蹬地使左腳向左前方跨步,這樣便于接發球后照顧到正手右方來球。 在上述回接左、右方短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額站位及打法特點,選用相應的方法回接中路近網短球。 12、注意事項及易犯錯誤:腳步的移動方向是順著來球向后斜(接長球)或斜前(接短球)移動,使身體與來球形成合適的位置,才能保證接發球時擊球的準確性。如果步法移動方向和身體調整不及時或者不能形成合適的擊球位置,就容易造成接發球失誤或被動。 揭開發球的奧秘,接發球基本方法非常實用有效的接發球心得分享,漲球必備!(一)判斷來球的路線 1.看擊球時的拍面方向。對方球拍觸球時,拍面所朝的方向,就是對方的擊球路線。例如,對手在正手一側擊球,球拍觸球時,拍面正對自己的右側,為斜線球;拍面正對自己的左側,為直線球。 2.看來球通過網頂的位置。例如,對方在正手一側擊球,球從靠網的左邊飛來,一般為直線球;球從網頂的中部過來,大多為斜線球。 3.看自己打出球的旋轉性能。預先判斷來球路線。如,自己發反手強烈右側上、下旋球,對方回球容易飛向自已的右方;發正手強烈左側上,下旋球,對方回球容易飛向自己的左方。 4.看自己打出球的落點。例如:反手重壓對方反手斜線大角度,對手很難回擊直線球,一般回球多在自己左半臺或靠中間位置。 (二)判斷來球旋轉性質和旋轉強度 1.看對方擊球時實際的揮拍發力方向和摩擦球的部位。如對手由上向下發力揮拍擊球,多為下旋球;由下向上發力揮拍擊球,一般為上旋球;由左(右)上(下)向右(左)下(上)發力揮拍擊球,多為右(左)側下(上)旋球。 2.看對手擊球時球拍“吃”球的“厚薄”和摩擦球的程度。如球拍觸球時“吃”球“薄”、摩擦多,則來球轉;如“吃”球“厚”、摩擦少,有撞底板的聲響,則來球不轉(相對而言)。 3.看對手擊球時發力的大小。對手揮拍擦擊球的動作幅度大,揮拍速度快,則來球旋轉強,反之則旋轉弱。 4.看來球的弧線和球著臺后的反彈情況。 (1)快攻球與加轉弧圈球區別,快攻球飛行時和著臺反彈后的速度變化不大,而加轉弧圈球在飛行時的速度較慢,著臺反彈后的速度加快。 (2)加轉弧圈球與前沖弧圈球區別,前沖弧圈球的弧線較低,速度快。 (3)加轉下旋球與不轉球區別,加轉下旋球在飛行時的速度較快,著臺反彈后下沉,前進較慢;不轉球的速度較饅,著臺反彈后往前沖。 (4)左、右側旋球,飛行時其弧線沿揮拍方向產生順向偏拐。 (三)判斷來球的落點 1.看對方揮拍擊球時動作幅度的大小和力量輕重,判斷來球落點的長短。例如,快推、加力推、減力擋等,來球落點的長短會不同,這些技術動作差別較明顯,容易判斷。 2.看來球弧線最高點的位置,判斷來球的落點.來球弧線的最高點在對方球臺上空或靠近網前,一般來說,來球落點一般都短,反之都較長。 3.接發球時,看對方第一落點的位置,判斷來球落點的長短。對手發球的第一落點離端線近,來球一般為長球,反之多為短球。 判斷來球的路線、旋轉、落點的方法雖有多種,但主要的是從對手球拍觸球時的瞬間動作來判斷,在這一基礎上再輔以出球弧線的判斷,對來球的性質就能判斷更為準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