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評價詩人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時,既要看所賞析的詩作對當時社會的價值,也要看其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 盡管古代詩歌數量龐大,抒發的思想內容多種多樣,詩人的觀點態度豐富多彩,但同一類型的詩歌還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將之分類,復習時把握了這些“共性”,考試時從確定考查的詩歌所屬類型入手,解題的針對性無疑會更強。 1. 由“點”及“面”,挖掘詩歌意蘊。 高考詩歌鑒賞題一般都會遵循文學鑒賞“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基本規律。由“點”及“面”是我們鑒賞詩歌的可行方法。“面”,指的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點”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關鍵詞 指詩歌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 如2011年高考重慶卷《渡江》(明·張弼)“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中的“愁”字,就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也為我們的答題明確了方向。 關鍵句 指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 如2010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雨雪曲》(南朝陳·江總)“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這句,便可想到該詩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 詩歌題目 不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類型和內容也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送”字,表明該詩屬于“送別”詩;《越中覽古》中的“覽古”,說明它是一首“懷古”詩;《出塞》《從軍行》則顯示此類詩歌應是“邊塞”詩。 再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喜外弟盧綸見宿》(唐·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如果只看詩歌內容,就很可能從“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等詩句得出詩人的感情是悲傷的。但如果再將詩題“喜外弟盧綸見宿”與詩歌內容結合起來看,會驚奇地發現詩人的感情其實是復雜的,是悲喜交加的。相反,如果忽視詩歌題目,有時便很有可能因失去落腳點而盲目答題,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只看詩歌內容而把本詩理解成詠物詩,則很難把握這首詩的主旨是“談讀書”。 意象 意象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分析時以詩歌的意象作為切入點來解讀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江行》,其頷聯“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通過“殘雪”“雁斷”“新月”“潮生”等凄迷景致,聯系意象“雁”的“傳書,傳鄉音”的傳統喻意,很容易得出頷聯所表達的是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注釋 特別強調注釋這一有效信息。注釋一般是對題目、作者、朝代、寫作背景等與詩歌內容相關的信息的解釋或提示,對解題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借助表達技巧,揣摩詩歌內容和情感。 有些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的分析需要借助某些特定的表達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襯等來表現的。因此,把握詩歌中的表達技巧,分析它們的表達特點,也是詩歌鑒賞的有效方法。 尤其注意“以樂景寫哀情”這種表現手法。解讀詩歌時,不能被詩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從而誤解詩人的真實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詩就是以“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的熱鬧、繁華之景(樂景)來表達盛衰無常的慨嘆(哀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