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這個詞醫學病庫中早已出現,早在古代,就有人有出現這個疾病病癥,甚至于很多古典書籍中都有記載這一疾病描述。 唐代文獻中,面癱為“口僻/噼”、“口?僻”、“?僻”、“厥口僻”、“偏?”等稱呼,讀起來甚是拗口,后來在宋代,也為“吊線風”一詞,在清代中則直接為“面癱”一詞,也就是現在的叫法。 “?”讀wai,與歪同音。 面癱患者常一覺醒來發現一側面部筋肉呆板麻木,抬眉無力,不能蹙眉,露睛流淚,口角下垂歪向另一側,刷牙漏水,納食存食,味覺減退,聽力放大。 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出現病側筋肉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至出現筋惕肉等現象。 面癱與年齡無較大關系,無論年齡大小,甚至小孩也會出現面癱的可能 在古代,也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尤其是女子,如果面容歪斜不對稱,對自身影響是極大的,畢竟如果你容貌受損,連婚嫁都成問題。而男子,如果有面癱,對前途也是有一定影響。 那么在古代,想要醫治好面癱都有過哪些法子呢?其實法子還真不少! 眾所周知,古代看病都是行中醫,沒有現在西醫這一說。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根據一個人的身體體質,來斷定病人適合哪一種方法來接受治療,也就是對癥下藥。 針灸 《針灸摘英集》記載:“治中風口眼斜,………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針入四分。” 《針灸大成》“主偏風口,目不得閉,……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斜者,以正為度。”其中“取盡風氣”指明治療該病以祛風為主,是針對“風邪之中”這一重要病因采取的措施。 針灸穴位有:地倉,頰車,水溝,合谷,承漿,聽會,太淵,列缺,大迎,上關等。 灸法 《灸經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灸法專著,其中對于面癱的灸療有描述:“哇鼻皺眼,當灸發際,灸耳上關,灸口勿,灸頰車髓孔,灸手陽明,灸五處,效。三壯后,日復三壯。后日舒手以粉著掌上吹之,粉去上善。不去至更灸三壯,以粉為驗。” 在后人的研究中,文中提到的頭針(發際)、局部(耳上關、口勿、頰車髓孔)、遠端循經取穴(手陽明)組成了一介治療面癱配伍合理、嚴謹、少而精的穴組。 《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中風口?,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橫安之兩頭下火”,此為小艾炷灸的描述,為最常見的灸法,在《扁鵲心書》、《衛生寶鑒》中也都明確提及。 施灸部位有頭部的百會,面部的如:人中,地倉,頰車;耳部的如翳風、聽會,葦茼灸的施灸部位即耳孔。 湯藥 元·羅大益《衛生寶鑒》有記載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 升麻、葛根、甘草、芍藥、人參、秦艽、白芷、防風、桂枝、白僵蠶、全蝎等不同中藥都可對面癱有作用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一切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有問題可咨詢神經內科中醫健康顧問*微信號dsmzyysjn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