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門藝術,尤其是親子間的溝通更是需要花費心思。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很大程度上是由親子間的溝通決定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講究方法,才能維護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孩子說話,這3種溝通可真是要不得啊。 “媽媽,我要吃炒雞蛋。” “乖啊,媽媽這就去給你做。” “媽媽,我不喜歡這件衣服。” “不喜歡就不穿吧,媽媽明天再給你買新的。” …… 這是一些父母和孩子的日常對話。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父母則是一味的遷就滿足,為了哄孩子開心。有個媽媽說過,“孩子說不喜歡吃我做好的飯,想吃別的,我沒辦法,我得給他弄,他還小,在長身體”。 對啊,要是不給他做,孩子生氣不吃飯了,怎么辦?所以,這樣看來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的要求都是情有可原,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更容易以孩子的訴求為主。 可是,這樣討好般的遷就孩子,真的是對孩子好嗎?遷就討好其實是在溺愛孩子啊。孩子的心思很簡單,他只知道今天我說想吃炒雞蛋,媽媽就給我做,慢慢的孩子會在心理上形成一種認知,就是爸媽可以無條件滿足我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變得自私自利、任性,導致性格上有所缺失。 其實,和孩子溝通,父母應該更理智,學會對孩子說“不”。真正的對孩子好,是在交流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引導孩子做一個性格健全的人,傾聽孩子的聲音,但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有時候拒絕會比遷就討好更有用。 孩子放學回家,發現爸媽都在家,開心地打招呼,“爸媽,我回來了!”這時候,你說: “還知道回來啊!這都幾點了,放學不回家又去哪兒了……看看你的成績,每次都考那么少,你好意思玩嗎?”“你就不能讓我們省省心,這么大了,還讓人這么操心”…… 你說的抑揚頓挫,卻沒注意到你的指責和埋怨,讓孩子閉上了嘴巴。孩子是脆弱的,指責和埋怨會讓孩子厭煩家庭生活,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不友好的環境中,那他極有可能會否定自己,變得不自信,對家庭關系產生不信任。爸媽都說我不好,那我應該是真的做不好吧。 孩子是最需要關愛和鼓勵的,特別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忘了那只是個小孩子,多談談他的優點、肯定他的進步,讓孩子在交流中增長自信。指責埋怨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一點幫助。 喜歡啰嗦的父母一般都不太招孩子喜歡,尤其是孩子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爸媽不僅打岔還啰嗦個不停。 “爸,今天晚上的比賽一定不能錯過啊,聽說……” “你媽同事家的兒子物理競賽拿了一等獎,你什么時候也能拿個獎回來啊?回家也不知道寫作業,這還怎么進步啊,我和你媽可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啊,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啊……我們這么辛苦就是想讓你……” 很多家長覺得對孩子就是要苦口婆心,這樣孩子才能明白事理。孩子不怕接受教育,怕的是啰嗦。打岔啰嗦型的溝通基本上算是無用的交流,孩子的想法被忽略,孩子得不到回應,慢慢就不愿意去主動和父母溝通,容易造成孩子出現逆反和抵觸的心理,導致親子關系變得冷淡。 想要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們還是應該多講究方法和技巧的。在和孩子交流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聽孩子說,做個傾聽者;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忘記自己的身份,和孩子平等交流,真實的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盲目的給孩子多余的愛。要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愛,是適可而止的,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覺得以愛之名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孩子需要的,相對于你的長篇大論,孩子更喜歡的應該是“你來我往”的交流。 孩子處在成長的不穩定期,父母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去認識和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這幾種溝通方式千萬要避免,如果有,盡快改正! 轉載合民言語康復內容,請后臺聯系! 點擊圖片報名 |
|
來自: ZQGRTSG199 > 《兒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