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心理營養——第一階段 如果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或者他是不受歡迎的等諸如此類的感受,那么,他在行為上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哈洛(小猴子)母愛剝奪實驗。 用一個絨布媽媽當小猴子的代理媽媽,當實驗員在房間里放了很多玩具和食物的時候,小猴子始終是用一只腳勾住絨布媽媽,再去把玩具和食物拉到這個絨布媽媽身邊。他覺得在媽媽身邊才是安全的。當實驗員把這個絨布媽媽拿開房間的那一刻,小猴子變得驚恐萬分,他會感覺到很不安全,會躲在房間的角落里面縮成一團。而這個時候,房間里的玩具和食物,對他都是失去了吸引力。因為當下他首要關注的事情是保證自己的安全。
愛和有效的陪伴 多些鼓勵和理解 少些責罵和要求
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心理營養——第二階段
2-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他開始控制自己的身體機能,開始自己嘗試著做一些事情包括大小便、吃飯、穿衣服等等。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能夠盡量鼓勵孩子去做各種各樣的自我的嘗試和選擇。如果不讓孩子去嘗試,那么孩子可能就錯過了成長的機會,慢慢地,他開始覺得自己沒有用,就算是自己能做到事情,他也害怕去嘗試了。孩子如果去嘗試了,在做的不夠好的時候,只是收到爸媽的不滿、指責和批評,那么,長大了,他慢慢地就會變成不斷的去討好別人,怕別人不喜歡他,擔心別人對他批評,看別人的臉色做事,總會覺得別人的意見非常重要。當孩子把自己放得很低的時候,他自己的那份存在感就變得很少,那么,如何增加孩子的存在感呢?
給孩子機會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玩沙、玩水、玩泥巴、玩橡皮泥、做手工
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心理營養——第三階段
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常用的教育方式是說(講道理)。4-5歲的時候,孩子的左腦還沒有發育完善,思考主要是以右腦為主(左右腦分工見下圖)。當你所說超過20個字的時候,孩子就很難接收到你的意思,很難去理解你所說的話,所以說再多的長篇大道,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是聽不懂的。
孩子4-5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常常用說(講道理)來教育孩子,慢慢地,孩子就會出現一種情緒:煩。那么,孩子會屏蔽聽覺,聽而不聞,漸漸地,就會破壞孩子的內聽覺,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嘮叨加指責更會破壞親子關系,也會讓孩子有挫敗感,他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接受失敗,接受不完美 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鼓勵孩子表達 有效支持,共同探討改進方法
規則不超過7條 簡短精煉,清晰明了 身教重于言教,和孩子共同協商制定 盡量使用正面語言 實施規則有獎罰 獎勵:孩子喜歡的活動、想要的東西 懲罰:取消一些特權(所有的獎罰不超過24小時) 給孩子內化的時間
堅持執行,忌嚴苛:溫和而堅定(情緒平靜,語氣堅定) 分優先順序處理 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改變 選擇你最想要改變的孩子的行為優先處理 對其他的行為先容忍,先忽略 待更嚴重的行為改變了,再來處理這些行為 足夠的耐心 孩子的習慣不是一天就能改變,孩子需要時間適用 過程也會有反復,父母要有耐心堅持下去
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心理營養——第四階段
自信來源于18歲之前,如果孩子收到5000次的“肯定”,那么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會自信。什么是自信呢?相信自己和有能力。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學會給孩子肯定,肯定孩子做事的動機和善意,肯定孩子做出的付出,肯定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挫敗感。關注這個孩子做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獲得有足夠肯定,慢慢地自信就會建立起來。有足夠自信的孩子,更懂得照顧自己,約束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
肯定孩子動機和善意 肯定孩子的情緒 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肯定孩子的行為 肯定你能接受的部分
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心理營養——第五階段
補充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幫助孩子逐步建立完善的自我
增加安全感:多些鼓勵和理解,愛和陪伴。少些責罵和要求 增加自助、自我認可:給孩子機會自己做決定 鼓勵孩子嘗試做更多地事情,多關注過程,少關注結果 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
成為自信孩子的父母就是做教練式父母,做孩子的引領者、陪伴者、支持者和欣賞者。順應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幫助孩子長成他本來的樣子,不是我要的樣子。 (由于何燕鴻老師授課完整錄音超過微信上傳容量,你可以在每周微課公眾號里點擊子菜單“每周微課——2016微課筆記”收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