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了,小氘在想寫什么好呢,突然想到,不如寫寫人的末尾吧。所以,2016年最后的這篇文章,我們來嚴肅地談些“屁”事吧。真的是談身體中后偏下部產生的氣體哦。 平時我們說到屁,要么是為了好玩,要么會覺得尷尬。怎樣都好,千萬別忽視它,因為屁與健康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電影《大話西游》 ▌可以燃燒的屁! 屁里含有氫氣、甲烷等易燃氣體,真的可以燃燒。安全提示:下圖屬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圖片來源:電影Dumb and Dumber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屁其實還蠻危險的。“有味道”、“辣眼睛”當然也是一種危險,但它的爆炸力可能更驚人。要知道我們每天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中,不能被小腸消化的部分,比如纖維,能產生13升易燃易爆的氫氣!簡直是行走的炸藥包有木有。 不過請放心,我們不會真的每天排出13升氫氣,那么氫氣去哪了呢?我們的結腸里住著約2公斤重的微生物,它們每天會發酵約40 g復雜碳水化合物,而每克碳水化合物能產生0.33升氫氣。這樣算下來這些微生物一天確實能產生13升氫氣。但腸道微生物其實是個高效的物質轉化工廠,這些氫氣也是它們繼續制造其他化學物質的原料。例如,有些細菌可以用氫氣和硫酸根合成硫化氫,這是一種有毒、臭雞蛋味兒且易燃的氣體。古生菌可以用4分子氫氣和1分子二氧化碳合成1分子的甲烷和2分子的水。 還好這些腸道細菌都喜歡吃氫氣。圖片來源:Biomedical Imaging Unit, Southampton General Hospital / Science Photo Library ▌在這一系列化學反應之后,屁的成分變成了什么呢? 從腸道排出的氣體大部分是不臭的,有四分之一就是呼吸進來的氧氣和氮氣。另外四分之三是二氧化碳、氫氣和甲烷。產生臭味的分子,如硫化氫、甲硫醇、二甲基硫醚,在屁中的含量只有50 ppm(質量百萬分之一)。最先系統研究屁的成分的是美國胃腸病學家Michael Levitt。自1970年代開始,Levitt就用在直腸中插導管的方式分析屁的組成。經過親身體驗,Levitt認為這種研究方法還蠻痛苦的(“親…身…體…驗…”……大寫的服!)。 不是所有人的腸道菌群都能產生甲烷。1998年,Levitt收集了6女10男的屁,發現他們排出氣體的量在106毫升到1657毫升之間,其中只有4人的屁中檢出了甲烷。
▌人一天放多少次屁是正常的呢? 這應該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不過1998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科學家還真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們追蹤了60名男性和60名女性,發現男性每天放屁次數在2-53次間,平均12.7次;女性每天放屁1-32次之間,平均7.1次。高纖維和豆類食品會增加放屁的次數。這個倒是跟人家的日常生活經驗吻合。要不要悄悄給自己計個數? ▌屁竟能反映健康問題?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Ben de Lacy Costello表示,腸易激綜合征(IBS)和其他腸道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衡密切相關,能夠反映在屁中氫氣和甲烷的含量上。甲烷可能會導致便秘,因為它似乎能夠抑制腸道肌肉收縮,也就是常說的腸道蠕動。硫化氫也會阻止腸道蠕動,還與炎性腸病(IBD)和結腸癌有關。不過這個領域的老前輩Levitt對這些結論表示懷疑,他認為有些人就是不明所以地會產生很多氫氣和甲烷,并不能與腸病掛鉤。 因此,為了嚴謹起見,De Lacy Costello和同事轉而去研究了糞便釋放的微量氣體。他們把糞便和培養基混合,用容器封閉,維持合適的溫度,盡量模擬腸道中的環境。用微型泵將產生的氣體抽出,并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氣體成分。他們發現了297種分子,包括揮發性硫化物,及吲哚、甲基吲哚(糞臭素)。也有一些味道宜人的分子,如蒎烯和檸檬烯。健康人和潰瘍性結腸炎、空腸彎曲菌感染、腹瀉病人的分子含量有所不同。 De Lacy Costell分析糞便揮發氣體的裝置。圖片來源:Ben De Lacy Costell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