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悸”指跳動之謂,是臨床較常見的病證。《傷寒論》所論的悸證,是以自覺體內悸動為特征的病證,有“心悸”、“心下悸”、“臍下悸”、“心中悸”、“心動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張仲景對悸的論述散見于各經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處,后世學者每易混淆。但《傷寒論》論治悸證,總能以六經為綱,從病因病機入手辨證遣方用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筆者冀通過對《傷寒論》原義的疏理,結合臨床實踐,以期達到對其證治規律進行系統探討之目的。
1 病因病機
1.1 氣陰損耗,心腎陽虛
其病因有三: 一是誤汗或發汗太過,氣陰損耗,心陽虧虛。如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搜者。”65條:“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82條: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265條: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二是表證誤下,營血虧乏。如49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三是誤用吐下,損氣耗液。如264條:“少引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1.2 水飲內停,寒氣乘心
水停心下,乘及心火,火畏水乘,必心下悸。病因也有三: 一是飲水過多而胃陽不充,即使小便利,亦必水停中焦而為心悸,如 127 條: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二是三焦為決瀆之官,是水道通行之路,若三焦發生病變,正常功能失調,水道通行失司,水停于胸則心悸,如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心下悸。”三是陰寒在里,里寒則胃氣不行,水液失布,停蓄心下,心陽失御,如356條: “依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 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1.3 中陽不足,水氣上沖
由于“腎主水,其氣通于陰,若吐下則三焦五臟不和,故脾氣亦虛不能制水,水不下宣,與氣俱上乘心其狀起臍下 ”而至臍筑動,如386條“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理中湯) 去術加桂四兩; ……悸者,加茯苓二兩”。
1.4 陽氣內郁,氣機不宣
由于肝氣郁結,陽郁于里,不能通達四肢,所以逆冷,飲邪侮心則悸,如318條: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1.5 陰陽兩虛
由于陽氣虛則心悸,陰血虛則心煩,故出現悸煩證狀,如102條: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6陰血虧虛,真氣不續
由于疾病后期,陽氣虛衰,陰血虧耗,勢必導致血虛氣弱局面,氣血虛弱,精力不繼則脈結代,心動悸,如177條: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這類心動悸,病情較深重,須防陰陽離決之虞。
2 治法方藥
2.1 補益心陽法
適用于誤汗或發汗過多,心陽受損的心下悸,如方用桂枝甘草湯。方中桂枝配甘草,其作用取其入心益陽,補虛益氣,然桂枝用量倍于甘草,則桂枝溫而不熱,所以能益陽而不致發汗。辛甘合用,陽氣乃生,心陽得復而心下悸則平。筆者臨床常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芪,補虛益氣更顯。若病人自覺臍下動悸,并有上沖心胸的趨勢,為心陰虛,水邪上逆,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益心陽,安腎氣,培中土。心陽復,腎水平,臍下悸自止,奔豚斷無可乘之機。
2.2 溫陽化水法
此法對于水飲內停,陽氣被遏的四肢厥冷,而又心下悸動者,用茯苓甘草湯以化水通陽,水飲宣化,則胸陽得布,厥悸自能迎刃而解。若由于過汗損傷腎陽,水氣上逆,心下悸振振欲擗地,頭眩,身閏動的病人,屬陽虛水氣內動病機,證情比前條較重,茯苓甘草湯難達病所,故宜用壯腎陽散水氣的真武湯才能獲陽復水化。筆者臨床驗證,對腦血管硬化癥病人,若現水氣上沖,清陽不升,頭眩重眼花征象,循原方倍量白芍,每每能獲得較好療效。
2.3 溫中化飲法
適用于中焦虛寒之臍上筑(悸) ,腎氣動之證,方用理中湯重振中焦,并“去白術之升補,加桂溫腎行水,以平降沖逆”。對水飲上欺之心下悸者,“加茯苓二兩”,意即“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導水也”。
2.4 和解法
適用于少陽病中的三焦病變,水停于胸心下悸,可用疏利三焦,使水氣通調,方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引水飲從小便出路。若因病人四肢逆冷,或咳嗽,或心下悸動,或小便不暢利,或腹中疼痛,或泄瀉有里急后重者,這是陽氣內郁,飲邪侮心病機,可用四逆散加桂枝方。但必須指出,臨床應注意與陰盛陽虛的少陰病鑒別。
2.5 益氣補血法
本治法可分為: 一是適用于陰陽兩虛的心悸,可用溫補和營,先補其里虛,方如小建中湯。二是患傷寒病,脈結代并見,心筑筑然悸動,可用通陽復脈,滋陰益氣的炙甘草湯。
3 討論
3.1 仲景論悸證之成因
3.1.1 誤汗、吐、下引致之變證: 如49條: “誤下而致里氣虛-心悸; 64條:“誤汗太過,損傷心陽-心下悸; ”65條: “汗后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 ”82條: “過汗陽虛,水氣內動-心下悸; ”264條: “誤吐下變證-驚而悸;”265條: “誤下變證-煩而悸。”386條: “中陽不足,水氣上沖-臍上筑者”。
3.1.2 水飲失于宣化證: 如96條: “三焦決瀆失司,水停于胸-心下悸; ”127條: “飲水過多,心下悸。”
3.1.3 里氣虛弱,陰血損耗證: 如102條: “陰陽兩虛-心中悸; ”177條:“陰血虛弱,精力不繼-心動悸; ”此外如318條屬于陽郁不伸,水氣凌心-心下悸。”以上仲景對悸證成因的論述,足供后世仿學和借鑒。
3.2 仲景論悸證之病機
仲景所論的悸證,因悸之發作部位不同,而有心悸、心下悸、臍上筑、臍下悸之分,各自有別,不宜混同。然四者均以心脾腎虛或氣機不利為本,飲停氣逆為標,病機上具有必然的共性和聯系。
3.3 仲景論悸證之治法
總以六經為辯證綱領,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由于病機上的共性,不同部位悸證也體現出了補虛、理氣、化飲、降逆等共同法則。若表里同病,里虛先治的原則。如發汗太過損傷心陽,用補心陽的桂枝甘草湯; 若腎水上逆臍下悸,用益心陽,安腎氣,培中土的茯苓桂枝大棗湯; 中陽不足,水氣上沖的理中湯去術加桂;若損傷腎,水氣上逆心下悸,用溫陽化水的真武湯。如肝胃不如,陽郁于里,用宣郁通陽四逆散;陽虛水停致厥,用行水通陽茯苓甘草湯; 三焦病變,決瀆失司,用和解少陽小些胡湯。陰陽兩虛,用溫中和營小建中湯; 若陰血水虛,真氣不續用通陽復脈的炙甘草湯。 以上是筆者對《傷寒論》悸證辯治的膚淺認識,旨在通過疏理《傷寒論》各類悸證之因機、區別和聯系,探究仲師對悸證的辨治規律,并聯系臨床實踐進行了粗淺分析探討。但限于水平有限,認識膚淺,不當之處,敬請同道指正。 【本文來源:王義相.《傷寒論》悸證辨治初探[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8):28-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