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外交最硬氣的一次,直接將炮口對準長崎,日本屈服、賠款1886年8月1日,日本的長崎港口,碼頭上反常地匯聚了不少看熱鬧的群眾,他們或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因為在他們眼前的是四艘巨大無比的戰艦:大清北洋艦隊前來日本訪問! (鎮遠號鐵甲艦) 現在我們很難知道當日本百姓看著那兩艘排水量在7000噸以上的巨艦是個什么感受(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均為7340噸,這兩艘軍艦是清政府花費將近200萬兩白銀,委托德國花了三年時間才造好的巨型鐵甲艦)。這兩艘軍艦號稱“亞洲第一巨艦”,再加上排水量在2400以上的濟遠號和1200噸以上的威遠號,北洋水師雄赳赳氣昂昂,大有在東亞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感覺。 而日本呢?倒也有海軍艦隊,但排水量不過3000噸,連大清軍艦的一半都沒達到,看著這巨大的軍艦上飄揚的大清龍旗,日本人的眼中透露著艷羨、嫉妒乃至仇恨、恐懼等復雜眼神。 (日本人急于與過去劃清界限,一心投入西方世界的懷抱) 為什么要仇恨?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國力大大增強,對大清的態度也驟然改變,在福澤諭吉著名短文《脫亞論》中明確指出,日本要和大清等落后的亞洲國家劃清界限,拋棄曾經尊崇的儒家精神,大力學習歐洲先進文明,成為地地道道的歐洲國家。于是日本這個新崛起的小弟已經鉚足精神打算和東亞傳統老大清朝爭鋒,整個日本從上到下無不把大清看成是自己崛起路上的假想敵。在這個緊張的當口北洋艦隊竟然來造訪,不能不引起日本人所謂的“民族熱情”和“情緒反彈”,當看到中國龐大的艦隊后,日本人的仇視心理更發展到了頂峰,在他們看來中國人這是來挑釁示威,是對大日本帝國最大的侮辱! 那么北洋艦隊為什么要來日本訪問呢? (巨文島位置險要,把中國、日本和朝鮮、俄國全都牽扯其中) 其實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咱們知道明清時期中國一直是朝鮮的幕后大佬,但從明治維新后日本就一直策劃政變,試圖推翻親清的朝鮮政府。而就在朝鮮局勢暗流洶涌之際,英國為了防止俄國南下威脅本國在中國的利益,出兵占據了朝鮮南部海域的巨文島,這就把俄國、朝鮮、日本和中國四國全給卷了進去。英俄要爭霸亞洲,中國和日本不許朝鮮被他國染指,雙方是明面上一團和諧,暗地里陰招不斷。 而在1886年李鴻章得到密報,在朝鮮有人謀劃勾結俄國占據朝鮮港口永興灣,于是干脆把自己手上的王牌——北洋艦隊派出去震懾俄國,連帶著“順路”訪問日本。 (當年繁華的長崎三菱造船廠) 當然啦,北洋水師訪問日本的理由無可厚非,它要到長崎的三菱造船廠涂油,整修,并且開展對日本的“親善訪問”。但其中深意卻不言而喻:小子,看見我的艦隊沒?老老實實聽話,不然把你轟得渣都不剩! 敲打歸敲打,雙方也沒有撕破臉,所以場面工夫還是要做,所以出發前李鴻章叮囑水師提督丁汝昌,一定要嚴明紀律,防止意外。 (海軍提督丁汝昌,原本是太平軍出身,接手北洋艦隊前是個地道的陸軍將領) 于是在北洋艦隊停靠了長崎港后,丁汝昌沒有允許部下水兵們下船。但長期的遠洋航行,陸地近在咫尺卻不能接觸也確實太難受,再加上長崎方面也對北洋艦隊發出了邀請,希望水兵們能夠下船觀光購物。于是在1886年8月13日這天,丁汝昌下令允許北洋水師官兵登岸購物。 可沒想到,出事兒了。 (語言不通是長崎事件直接的導火索) 事件的起因中日雙方存在不同版本。有說法是北洋水師官兵違反軍紀前去日本妓院嫖娼尋樂并酗酒斗毆,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平息了憤怒,但是多名情緒激動的水師官兵前往警署繼續鬧事。還有一種說法是水兵購買水果,結果雙方語言不通導致了糾紛。長崎人本來就對大清和中國人存在仇視態度,更把北洋水師這次的到訪視作挑釁,所以不管起因如何,總之是雙方起了爭執,并很快發展為斗毆。結果就是北洋艦隊一名水兵輕傷,而日本的一名警察被刺成重傷。當然,最后北洋水師從艦上沖下來大批水兵把同伴救了回去(據說當時北洋水師12寸的巨炮還調轉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看著中國的堅船大炮,日本人沒脾氣了,總不能殺上北洋水師的艦船上去找麻煩吧? 這場意外的風波是暫時被平定了,但這更是火上澆油,你們來我們這里尋釁滋事還傷人,實在是太過分了! 如果這時候北洋水師揚帆回國,可能也沒有后來的事兒。但是過了兩天,李鴻章授意全體艦隊放假一天,并且允許水兵們繼續上岸觀光。由于前兩天雙方起了沖突,這次丁汝昌命令所有的官兵都不得攜帶武器上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沖突(當然了,日本人的記載就是很多水兵拿著棍棒武器,甚至還有人拿著從古董店買來的日本刀)。當北洋水師官兵們上岸后,驚訝的發現街兩邊的商鋪全都關門了,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就看到數十名日本警察拿著砍刀沖了出來,跟在警察后面的則是數百名日本人,這些人用木棍、石塊攻擊北洋水師官兵,等水兵們見勢不妙想要逃走時,才發現通道都被堵死。 這次斗毆的結果是北洋水師5人死亡,6人重傷,38人輕傷,5人失蹤。而日本方面警察被打死5人,數十人受傷。 (瑯威理與“致遠”艦軍官合影,左5就是鄧世昌) 消息傳到船上,丁汝昌傻眼了。如果8月13號是意外,那么8月15號的這場斗毆就是日本長崎警方有預謀并提前策劃好的。事情發生后北洋水師群情激奮,時任北洋水師副提督的英國人瑯威理十分憤怒(一個英國人),直接下令把“定遠”、“鎮遠”的主炮轉向長崎市區方向,并且宣布向日本開戰,順帶一舉殲滅日本海軍,由于日本海軍水師實力不強,完全可以將其扼殺于搖籃之中! 您可能會好奇為什么北洋水師的二號人物竟然是個英國人。這是因為瑯威理精通海軍事宜,所以被清政府受聘為北洋水師總教習,負責艦隊訓練。這個英國人“頗勤事,為海軍官佐所敬憚,中外稱之”。這個人連上廁所都要“猶命打旗傳令”,所以在他的監督和帶領下北洋水師操練認真,軍紀嚴明,沒人敢隨便請假,敷衍了事。在他任職期間北洋水師甚至流行這么一句話:“不怕丁軍門,就怕瑯副將”。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兵精糧足,又有瑯威理在,真要打起來日本海軍完全不是北洋水師的對手,估計會在炮火聲中分分鐘灰飛煙滅。 (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大清不敗而?。?/p> 可惜李鴻章拒絕了瑯威理的建議。畢竟此時中法戰爭剛結束不久,朝廷不能剛從這個泥潭走出來又跳到另一個泥潭里去??! 中日雙方開始談判,但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這些日本人,打起人來兇神惡煞,殘忍狠毒,但事后卻從來不肯承認,只是一昧的抓著“中國人打傷了我們警察?。≈袊舜騻宋覀兊陌傩瞻?!”至于是他們先動的手,打死了北洋水師官兵則絕口不提(日本人的這個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們就是一口咬定在戰爭中日本平民受到了多大的傷害,但絕口不提就是他們開啟罪惡的侵略戰爭)。 于是清朝退讓一步,不再要求日本道歉,由雙方各自按照損失給出賠償,日本人依然拒絕了這個方案,在他們看來就是你們中國人的錯,你們為什么不被我們打死,為什么要反擊,害得我們還有人員傷亡,這事不能就這么算了! 于是清政府也煩了,這次的談判代表乃是徐承祖,他就干脆向李鴻章建議:跟這些日本人沒什么好談的,還是撤回公使,與日本斷交吧! 李鴻章考慮一番覺得撤使和斷交引發的連鎖反應實在太大,于是選擇了稍微輕一點的措施:停審。意思就是老子不和你玩了,但是小子你記住,接下來咱們走著瞧! (長崎事件,是少有的晚清沒吃虧的外交談判) 看著中國的動作日本表示不淡定了,雖然之前日本人一直在制造輿論壓力,說是中國水兵一直欺負我們日本人,但要是中國停審不玩了,在日本百姓看來不就是人家來我們這里鬧事結果我們眼睜睜的看著,一點措施都不采?。扛螞r現在停審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如果是斷交開戰,日本海軍會是北洋水師的對手?更何況沒有其他國家支持,日本單獨得罪中國有啥好處?到時候中國把和日本的貿易一斷,日本人就得哭著喊爸爸。 所以思來想去日本決定還是要把這個事兒解決了。于是在長崎斗毆發生快半年后,1887年1月日本決定和清政府和解,并給出談判結果:日方賠償中方52500日元;中方賠償日方15500日元;中國水兵在長崎醫院治療期間的費用,由日方承擔;雙方政府各自決定是否要懲辦各自兇手,互不干涉。 長崎事件是少有的清廷展現強硬態度的一次外交活動,從北洋水師總教習瑯威理提出對日斷交、武力解決的主張到談判人員建議斷交撤使,大清的態度很明確:老子不能吃虧,你要在我面前囂張,以后咱們走著瞧!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支付的撫恤金的數目要遠大于清廷,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向中國賠款。所以長崎事件完美解決,朝廷也得到了相關的體面。 (為老太后修園子才是重中之重?。?/p> 但很不幸的是,得到面子的清廷開始放緩了對海軍升級的速度,在滿清諸位大人看來,咱們北洋艦隊都這么厲害了,還費這么多銀子去買軍艦干嘛?于是從1885年到1895年這十年時間,為了給慈禧太后修繕頤和園,滿清從北洋水師的軍費中至少挪用了1300萬兩銀子!這也直接導致了在全世界海軍都在發展,技術水平更新換代的這十年,北洋水師再未添置一艦一炮! (甲午戰爭中的旗艦松島號,購自法國) 而日本呢?長崎事件變成了舉國上下的奇恥大辱,日本孩子玩游戲喊的什么口號?“擊沉定遠”,“摧毀鎮遠”!對中國的仇恨已經成了發展的主旋律,為了超過清廷,超過北洋艦隊,日本從上到下開始全力支持海軍建設,不但明治天皇從宮廷費用撥款,貴族百姓民眾(甚至是妓女)都紛紛捐款,所以日本即使財政困難,海軍軍費也連年上漲,截止到1894年,日本的主力艦總噸位已經達到了37222噸,不但大大超過了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就連整個艦隊的總噸位也把北洋水師甩在了腦后。當年北洋水師輕輕松松就能全數摧毀的日本海軍,已經發展成了比北洋水師還要巨大的艦隊了! 也就在1894,甲午戰爭爆發,曾經的亞洲第一水師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才過了短短8年,北洋水師飛灰湮滅,上一次還強硬無比的清政府再一次變成了唯唯諾諾的老實狀態。這8年,為什么變化這么大啊? 落后就要挨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