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教材238頁,現在我們講《論治》這一章的第二節,《素問.異法方宜論》。這篇的題目為什么叫“異法方宜”?所謂異法,是說不同的治療方法。方,是東南西北五方,宜就是適宜。也就是說東西南北五方,容易產生不同的疾病,所以治療方法也是各有所宜。所以說不同的治病的方法,適合不同的地方;反過來說不同的地方,容易產生不同的疾病,因而應該適宜不同的治療方法。正是由于不同的地方,適合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各種治療方法就其產生而言,是產生在不同的地方。這一篇就是討論地方,東西南北中五方地域,由于生活環、物產種類,以及豐富程度,人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就決定了那個地區的,一般說來人們的體質狀況,由于體質狀況不同,所以容易產生不同的疾病。疾病的種類、疾病的性質不一樣,那當然應該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各種治療方法,就從不同的地方產生了,從而傳播到其他各方。所以整個中醫學各種治療方法,它是匯聚各方的首先的發現,匯集各方的長處,總結而成的。同時這也突出了,我們所說的中醫的治療原則,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問題,這時所談的重點是因地制宜。為什么因地制宜呢?因為不同的地方,它有很多的不同,各個方面都有區別,所以疾病的性質是有差異的,所以治療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所以病不同,治各異,因此這一篇的篇名叫“異法方宜”。也就是五方地域不同,病治各異,有病和治療各有所異,這是關于篇名問題。我們是把這一篇內容全選下來了,那就分為這樣五個自然段,東西南北中五個自然段。
第一段是講的東方:“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本段除了講東方,第一句話呢?那是給全篇做一個開頭,引出了全篇的內容。寫文章嘛,總得有個引子,引什么呢?要點出主題。主題是什么呢?“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點出的是這么一個現實,醫生治病,對于同一種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墒悄兀?font color="#ED1C24">“皆愈”,都可以治好。說這是為什么呢?歧伯回答說,是“地勢使然”。盡管病看來是相同的,但是這個病人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因此就應該有不同的治法,所謂因地制宜嘛。這個地勢,教材第一個注釋就講的地勢問題,那是說地表面的高低起伏的狀態,和位于地表面所有固定性物質的總體,如居民地、道路、河流、森林,地勢不同,氣溫有別,而發生的疾病各有特點。《五常政大論》所說,“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這是作為一個解釋,什么叫地勢。其實這個大家都可以理解,也就是說地勢不同,病就不同,當然就應該有其相應的治法。接著就具體講了,說“東方之域”。有什么特點呢?說“天地之所始生也”。東屬于東方木,陽氣升起之方。我們不是在講《陰陽應象大論》的時候講,“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嗎?左就東方嘛,陽氣升起之方,所以叫“天地之所始生”。因為陽氣升起之方,那么萬物也開始象征著向上升,所謂欣欣向榮這樣一種氣象,所以它叫天地之所始生。這個地方還有個特點呢?地勢的特點呢?地勢的特點是“魚咸之地”,產魚、產鹽。為什么產魚、產鹽呢?下邊又說了,是“海濱傍水”。在海之濱,在水之傍,水濕之氣多,水氣盛,海里就產鹽、產魚,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陽氣升起之方,比較溫暖的環境。那么又有水,又是海水,有魚、有鹽,正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些物產,所以就決定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其民食魚而嗜咸”,喜歡吃魚。那個地方產魚啊,所以就喜歡吃魚,海邊上嘛,魚很多,喜歡吃魚。而嗜咸,又容易吃咸味,口味比較重,因為產鹽、產魚,所以就有這樣的飲食習慣。
“皆安其處,美其食”。盡管是海濱傍水這樣一個居住環境,又加上魚鹽之地,產魚,吃魚,容易吃咸味這樣的一種環境。但是呢?“皆安其處”。居住在那里的人們,都對那個居住環境很安心,很高興,皆安其處?!懊榔涫场?,而且以其食為美,吃那魚就叫做很美,味道很美好,飲食習慣嘛,“安其處,美其食”。正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飲食習慣,所以又導致了體質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或者說體質上有其特殊性。“魚者使人熱中”。魚這種食品容易產生內熱,高蛋白的食品,不是太容易好消化,所以容易產生內熱,俗話說所說的魚生火,容易產生內熱。“鹽者勝血”。鹽是咸味,是水之味,鹽者勝血,血是心所主,心生血,血是火之性,所以水克火,因此說鹽者勝血。也就是這樣的飲食習慣容易產生熱中,熱中就是里熱,容易影響到血液,容易有熱影響到血液,這就是一個體質問題了。在這些地方人的體質容易有里熱,容易血液受影響。受什么影響?血行容易不太暢快。咸是水之味,水寒之氣嘛。而且那個地方,我剛才說了,氣候比較溫暖,東方是溫暖,陽氣升起之方,所以,“其民皆黑色踈里”。腠理比較疏松,膚色比較黑。膚色比較黑是因為海濱傍水,然后又有陽氣比較盛,所以就黑了。我們的習慣,不也有人到海邊去海水浴,然后曬了太陽,很快就黑了?當然我說的是咱們,很快就黑了,黃種人很快變黑了。好象那些白種人怎么曬,即使曬紅了都不黑,也不容易。想要不黑的也不容易,想要黑的也比較難,這是天性,天性是很難改的,“故其民皆黑色踈里”,膚色比較黑,腠理比較疏松。正是因為有熱,血行比較不太暢快,腠理比較疏松,有這樣幾個條件,就容易產生瘡癰,瘡癰之病,“所以其病皆為癰瘍”,氣血循行不暢,而且又有熱,那不就容易成了瘡癰嗎?我們在講《陰陽應象大論》的時候說,“營氣不從,逆于肉理”,營氣是血之氣,逆于肉理就是運行不暢,郁而為熱,它就成為瘡。這個是那種環境下,是那種飲食習慣,人們的那種生活環境,導致的體質上的差異。所以那個地區,那個方,五方那個東方,容易有瘡瘍之病。瘡瘍之病,在古代的時候,治療方法適宜用砭石的方法。砭石就是帶有棱、帶有尖的石塊,可以刺破瘡瘍,用來治療疾病。所以字書上解釋“砭”,“砭,以石治病也”,用石頭治病就叫砭,也可以作為一種方法來說,作為一種方法那就叫“砭”了,砭是以石治病,用石頭來治病,砭,以石治病也,這砭字的本義就是這樣。但是呢?把這個和石聯系起來了叫做砭石,那整體就算一種治療方法。說砭石療法,既然這種病適合用砭石療法,所以東方這域的人們呢?這個方法是首先創造、發明出來,并且取得了成功。所以這個方法從東方,然后傳播到各處去。“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所以我們各地使的這個砭石療法,首先是由東方創造出來的,發明出來的。這個觀點倒是也挺正確的,哪個地區有那種病多,所以自然產生治療方法,治療方法成功之后,可以傳播到各處去,醫學要交流的嘛,治療技術要傳播的,這就是東方。
其它五方道理相同的,你看第二段,是講的西方:“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西方,屬于秋金之氣啊,屬于陽氣收斂之方,所以叫金玉之域,西方屬于金氣,東方屬于木氣,所以東方者天地之所長養,西方就叫金玉之域。金玉就是收斂之氣。“沙古之處”,西方,在中國這個地域上,西方又多沙石。其實金石、金玉都是一類的概念,都是反映到西方之氣。“天地之所收引”,西方是陽氣收斂嘛,所以說天地之所收引,與“天地之所始生”是相對的嘛,應于自然界的秋季,是“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西方居住的民眾,“陵居”。陵是高陵,居住的地方比較高。因為中國的地勢整體來講,就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西方之人,地勢也比較高,而且人們居住在高陵的地方,陵居。因為居住得高,所以就多風,所以“陵居而多風”。當然西北地區,相對來說也是多風,所以居住在中華大地上,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的,“陵居而多風”。再有呢?那個地方還有一個特點呢?是“水土剛強”。那么相對而言,東南方就水土柔弱,西方就水土剛強。水土剛強,民眾的體質也剛強,“陵居而多風”,居住高而多風,人們抵御外邪的能力也是比較強的,再加上水土剛強,體質也比較強健。
再有那個居住環境和生活的習慣也不一樣,“其民不衣而褐薦”。不衣就是不穿中原地區所穿的棉布、棉線、絲綢那類的衣服。而什么呢?而褐薦。褐,就是指的皮毛一類做的衣服。不是用棉織品、絲織品,而是穿的皮毛這類的衣服。薦呢?是指草叫做薦。也就是用麻、用草類編織的衣服。當然我們現在看,穿麻織品也是很高級的衣服,但在古代看來,那還是絲織品是高級的。所以西北地區有那樣的生活環境,那樣的生活習慣,怎么樣呢?“其民華實而脂肥”。穿的看來是很粗糙,比中原地區而言。但是他們的飲食是很華美,飲食里現代話講就是含熱量很高,飲食華美。而指肥,這個人的體質比較肥胖,比較健壯。正是因為那樣的體質比較健壯,又是脂肥的體質,再加上水土剛強,居住在高陵的環境下,“所以邪不能傷其形體”。體質比較健壯嘛,所以一般的外邪不能傷其形體。外邪雖然不能傷其形體,但“其病生于內”,容易產生內傷之病,或者病從內生。其實華食而脂肥的人,形體比較強壯,不見得內在就沒有病,現在看來越來越清楚了。所以經常告訴中老年人,要注意改善飲食習慣。別是看著挺肥壯的,結果內在病不少啊。所以它說“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內傷之病,內生之病,適宜用藥物來治療。而所謂毒藥,就是作用比較劇烈的藥,藥效、藥物的作用比較劇烈的藥,叫做毒藥,和現在概念上的毒藥不一樣。那么適合用比較劇烈的藥物來進行治療,這類的病。“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所以藥物療法,用藥來治病,這個療法,首先是從西方產生出來的,產生出來之后,來傳播四方,“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從西方來傳播到四方去。當然,按這個理論上看,西方產生首先是傳播到中間,中央地區,然后再逐漸的傳播開來。它首先是傳到中央,然后再從中央布散到各方去,這是第二段,就是西方。
第三段,是講北方。“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北方天地之所閉藏啊,北方寒啊,有寒水之氣,應于冬季,和四季來說應于冬季,所以冬主閉藏。因此說“天地之所閉藏”。也就是陽氣閉藏、陽氣收藏的地方。“其地高”。我剛才講了,總體的中國的地勢西北高,剛才說西方其民陵居,地勢也高才有陵可居。北方其地也高,同樣陵居,居住在高陵之處,而且北方是風寒冰冽,天地所閉藏之域嘛,應于冬,應于寒水之氣,所以北方寒冷,因此說是風寒冰冽,寒風凜冽,滴水成冰,一到冬天,在我們這個地區,其實黃河北岸就結冰了。那要再往中國的北方,零下3、40度常見的事,越往北越寒冷。正是由于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候。“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這個“樂野處而乳食”的習慣,你看出來,就有點特點,其實那地方以畜牧業為主。他畜在這,而且是游牧,古時候畜牧都是游牧,走到哪放到哪。牲畜,牛羊馬,根據季節不同,草場環境情況不一樣,他的時候趕到山南,有時候趕到山北,有時候趕到不同的地方,隨著季節變化,那個牛羊群,馬群隨走,人也就隨著走,所以叫“樂野處”,他們喜歡在野處的環境下居住,這也是長時期形成的習慣。而且乳食,以乳食品為主,不像東方,海濱傍水就是吃魚。那北方地方就很少吃魚,而以乳食品為主,當然也有肉食。畜牧的民族嘛,畜牧的地區嘛,人們當然主要是乳食、肉食為主。
說是樂野處,還真是這樣的,就從中國北方一些民族,特別是內蒙地區的蒙族的同胞們,政府國家幫助他們建了一些房子,讓他定下來居住,是費了很大的工夫,做了很多的工作,才逐漸逐漸的居住在固定的房屋里去。即使是那樣呢?他們也還習慣用個帳篷到野外里去居住。房子建好了,不在房子里去住,一定要搭個帳篷,扎帳篷,到帳篷里去住,這是千百年形成的生活習慣。乳食呢?是因為他要畜牧,吃的東西就是這類。但是乳食呢?這類容易產生臟寒,涼性。說牛羊乳食是涼性,當然還有馬奶,是涼性的東西。在《內經》時候看來,是不太好消化的東西,所以叫“臟寒生滿病”。由于它是寒性的東西,容易產生腹部脹滿之病,是消化系統的病。好象這個奶,牛奶特別是,《內經》時候說它是偏涼性的,在溫病學派里應認為它也是偏涼性而養陰的??墒乾F在在居民當中傳說呢?我聽帶小孩的人說,說小孩吃多了還容易上火,所以吃牛奶的孩子還要必須加果汁,這個是體會不一樣。但是咱們從傳統理論上說,認為奶食品是偏寒,不好消化。不好消化倒是肯定的,牛奶啊、奶皮啊、奶豆腐啊、奶酪啊,這些東西吃了確實不是太好消化,所以臟寒生滿病。這個臟寒生滿的治療方法,當然是適合用溫暖的方法去治,用什么呢?“其治宜灸焫”。灸就是艾火啊,焫,就是用艾火來烤,使它溫熱了這就叫焫,灸焫也就是艾火灸的方法。因為北方寒,消化不好,臟寒生滿,容易生這類的病,所以治療應該用溫暖的艾灸,也就是灸焫之法。正是由于這樣,所以灸焫之法從北方來,北方人首先發明創造了灸焫的方法,治療這些寒性的疾病,成功了,傳播到四方,這是北方。
南方,“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所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南方屬于火,應于夏季,所以說“天地之所長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應于夏季,所以是長養?!皷|方者,天地之所始生”,東方主春,所以是生,春生夏長嘛,所以它說“天地之所長養”。一樣的,各段都是這話,秋天呢?“天氣之所收引”,秋收嘛,西方應于秋,所以主收嘛。北方應于寒嘛,所以“天地之所閉藏”,冬藏嘛。這個說南方,南方屬于火,屬于夏季,春生夏長,天地之所長養,長養萬物。“陽之所盛處也”。南方啊,陽氣盛啊,東南方陽熱之地嘛,西北寒,東南熱嘛,所以陽氣所盛處,那個環境陽氣盛,也就是氣溫高,天氣熱,氣候熱。熱還不算,還有“其地下”。地勢低洼,然后水土柔弱,和西方水土剛強相反。因為水土柔弱,其實人們的體質就柔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這方人的體質,他和這水土是一致的。所以說南方人們的體質相對比較柔弱,一般而言嘛。經過特殊訓練的、特殊鍛煉的,那是另外一回事。同時呢?又是“霧露之所聚”。南方的環境霧多,露多,水濕之氣盛,潮濕、濕熱。而人們的飲食習慣怎么樣呢?“嗜酸而食胕”。喜歡吃發酵的、酸味的東西。又喜歡吃發酵類的東西,胕,就是指的發酵的東西。南方也容易發酵,天氣熱嗎?氣候潮濕、溫暖,或者叫溫熱,容易發酵。教材注釋三,說胕同腐,指經過發酵的食物,如豉、鲊、曲、醬之類,那樣的生活習慣,那樣的飲食習慣。而“其民皆致理而赤色”。致理,是指的皮膚的細膩,不是說和疏松相對的腠理的那個致密,不是那個致密,而是指的皮膚比較細膩。同時赤色,南方為火之色嗎?所以其色赤。這倒也是這樣,在中國的南方之人,一般的時候皮膚都比較細膩,到北方人皮膚比較粗糙,那水土不一樣嘛,環境不同。但是呢?由于水土弱,氣候又濕,又熱,人們又有那樣的飲食習慣,所以“其病攣痹”。筋可以出現痹證,痙攣,拘攣,拘攣是筋之病,痹是脈之病,脈不通嘛,血脈不通暢了。所以由于潮濕,由于霧露水濕阻滯經脈,出現了攣痹之類的病。這攣痹之類的病,“其治宜微針”。微針就是九針,細小的針,針具。現在也是,這攣痹之病,確實是針灸的效果比較好,治療肢體之類的痹證、攣急,用針灸的效果,用針刺法效果比較好的。所以針刺法,“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九針是從南方首先發明,創造出來的,然后應用到各處,傳播到四方,這是南方。
下面看中央,“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中央這個地方平坦,而且相對來說比較濕,中央為土嘛,土的本性濕啊,所以地勢平坦而多濕。但是這個多濕,當然不像東方之域,海濱傍水,又不像南方霧露之所聚,它是地比較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土生萬物,所以這個地區物產比較豐富,種類也很多,對于其它四方而言,這個地方的物產最豐富,種類也最繁多。“其民食雜而不勞”。因為食物的種類繁多,所以其民食雜。同時再加上它是中方,所謂四方輔助,四方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全往中央匯聚,所以從飲食上它種類也很多,再加上由于物產豐富,反而不勞,體力勞動反而少了。物產越豐富,體力勞動越少,但是體力勞動少了,再加上食雜,可不見得是好事。本來物產豐富是好事,但是沒有鍛煉了,飲食反而不協調了,“其病多痿厥寒熱”。因為濕傷筋,地平以濕,濕傷筋,因為是南北水火交集的地方,中央是南北水火交集之處,所以出現寒熱之病,這一類的病,痿厥、寒熱這一類的病,“其治宜導引按蹻”,適合用導引的方法。你看中央地區人們可就比較嬌氣了,要使艾灸,要使針刺,要使毒藥,他都不適合,適合導引按蹻。什么叫導引呢?對于一種治療方法,或者說幫助病人鍛煉的一種方法。所謂導,是導氣令調,引,是引體令柔,你看嘛,有一點氣功的意思了。醫生也也好,或者施治給到病人身上也好,以及叫這個病人自己鍛煉也好,都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要病人氣機的調暢,導氣令調,引體令柔,讓他的肢體能夠活動起來,讓它柔和。那么攣痹之病,或叫痿痹之病,他肢體不運動啊,寒熱之病,氣機也不調啊。所以看來中央之人,氣機不調,筋骨不便,因此適合用導引。再有就是按蹻,按就是按摩,就是按壓,蹻就是捷舉手足叫做蹻,這捷舉手足一般來說,作為按蹻的治療方法,這是醫生所采取的,讓這個病人是被動的,舉手抬腿。所以中央地區的人,適合用導引,用按摩,用按蹻的方法。“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所以這類的方法,首先是在中央發明出來、推廣起來,然后傳播到四方去。這樣的五段,是說明什么呢?說明不同的地區,環境不同,物產豐富有區別,因此決定了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導致了體質上的差異,再加上環境的不同,所以容易產生各自特點的性質的疾病。而其治療當然有所選擇,適合使什么,其實重點的是強調的因地制宜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地域,而應該考慮到不同的體質問題。至于它所說砭石從東方,毒藥從西方,乃至于灸焫從北方,是不是這樣?從大道理上看來是這樣。但是它不是在強調這個問題,而是在強調,不同的地區,適合用不同的療法,也就是所謂的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不單是因為地,而是因為地導致人的病證不一樣了,體質不一樣,病證不一樣,所以這個大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還有最后一段,最后這一段尤其是重要的理論。這一篇啊,別的應該理解,沒記住,最后這一兩句話,一共是一句話,那是應該記得很熟的。它是一個總結性的語言。怎么呢?“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雖然是東方有砭石,南方有微針等等,但是作為圣人,是指高明的醫生,高明的醫生在治病的時候,要雜合以治,哪個方法都得掌握,各種方法都得熟悉,但是要各得其所宜。到底是應該用什么法給這個人治病,要適合這個病人的特點,不是機械的說我就會扎針,因此什么病來我都扎針,那不行。有的該吃藥就得吃藥,也不是說我就會開這副藥,別的我全不會,那也不是一個高明的醫生。當然我們現在醫院里頭分科分得比較細,分科分得比較細有時候也不應該這么分。那你到一個基層去,條件不具備,說我來就是產科,生孩子我管,別的我全不管;你說我就是內科,就內科病我看,生小孩我不管,那恐怕不行,要到基層去,都得會。即使是同一種病,你就是內科病,也不能說我就會開一副湯藥,別的不會,這恐怕不行。也不是說到基層不行,在大醫院也不應該這樣,這也不是我們《內經》所要求的,體現不出來中醫的特點,發揮不出來中醫的長處。所以它說,“圣人要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那才算高明的醫生。各種方法都掌握,只是我在用的時候,病人適合用什么,我就用什么。“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所以治病的時候,方法不同,但是病都能夠治愈,這是為什么呢?是得病之情而知之大體。大體就是重要的意義、重要的理論,了解大局,掌握大局,了解病情,知道這個疾病和人的關系,知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有了這樣的病,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治,一病而治各不同,所以叫得病之情而治之大體,知道治療的重要的理論。什么重要的理論?因地制宜的理論。所以“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了解到疾病的情況。情,全部情況,人的情況,環境的情況,飲食的情況,等等,這叫得病之情。得,掌握、了解,了解到這些,才叫得病之情。而且知道治療的大體,知道治療疾病的重要的理論,這五個自然段的原文講完了。
下面看[理論闡釋],第一個,是地理、地勢與發病。本篇以地勢使然,簡明的回答了一個一病而治各異的問題,所謂同病異治的問題,進一步分析了五方的地勢不同,地理、氣候、物產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決定了五方之人的居住條件、環境、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各自的不同,影響人的體質與疾病。所以五方之人得病各異,治法各有所宜嘛。下面就具體的根據咱們這篇的原文,進行了一些的分析,來說明這個道理。[理論闡釋]第一個問題,最后這兩行字,說本篇中砭石、毒藥、灸焫、微針、導引、按蹻,是針對五方地域性的常見病、多發病,而在實踐中創建的治療工具與方法,對不同疾病各有其治療的優勢。是這樣,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疾病,治療使用的時候各有其優勢。第二點,就是圣人雜合以治。要強調的就是圣人雜合以治,要能夠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圣人雜合以治的問題,其實就給我們醫生提出來,應該不斷的學習,應該不斷地掌握新技術,在《內經》時候,在本篇是提出了這樣幾種主要的治法。當然就是在《內經》的時候,治法也不僅如此,還有其它的療法,只不過這五種方法是最常用的,或者說最主要的治療措施、治療手段。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應該認真的學習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和手段,這才是一個好的醫生應該有的精神,或者說是個品質問題,不斷的學習,所謂精益求精,那么才能夠在臨床實踐當中,遇到各類的疾病,我們可以采取相適宜的治療方法。這不僅是這五種方法,包括現在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方法,作為醫生都應該多學習,而且要很好地掌握,正確的、恰當地使用到臨床當中,來解決病人的疾苦,這才是根本的目的。所以圣人雜合以治,我看所要強調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不是說我們學習一個新的技術,那就是離經判道了,就不是中醫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新技術就是新技術,治療疾病好,我們就應該采取。當然我們是中醫,我們應該從中醫這個理論的角度,從中醫的思路來分析,該使哪些技術,不應該使哪些技術,不是說誰的技術新,我都得在每個病人身上都要使一使,那不一定,最古老的方法,最傳統的方法,但是它最適合這個病人,我們當然要繼續使用。技術不是以新產生的,和舊產生的來分優劣,而是以哪個能更好地來解決病人的疾苦分優劣,所以新的要學,傳統的當然要學。區別它們的好壞,那就是看臨床上效果如何,病人接受的程度如何,這是關于[理論闡釋]的問題。[臨證指要]還是說的雜合以治。那么雜合以治的精神,提到了《內經》里面已經有雜合以治的問題,說是有藥食并用,藥物和飲食并用。也有針藥并用,同時還有按摩湯熨,按摩的方法,湯液洗浴的方法,藥物的熨法,這樣聯合使用。就是根據不同的病人,根據不同的病情,來使用各種方法。所謂的雜合以治,來各得其所宜的問題,進一步的又強調了這樣一個問題,也就是作為醫生,應該注意的這些事。不要掌握了自己一點點的技術,那就認為是最不得了的,其它不再學了,其它不再用了,而且排斥所有的新技術,那是不對的,固步自封,那是錯誤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