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報喜不報憂。好事?壞事?【家教難題探秘】 報喜不報憂在很多時候被看作是評價孩子是否孝順的標準之一,新浪網201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3%左右的參與者認同應“報喜不報憂”,只有20%左右的參與者認為他們的生活狀態完全可以和父母分享。也許,孩子長大以后報喜不報憂是我們希望和支持的,但是還未成年的孩子如果這樣做的話,是好事還是壞事? 讓孩子對你報喜也報憂 文/張德芬 知名身心靈作家 原文刊載于作者新浪博客 什么是成功的父母? 成功的父母不是孩子有多孝順,孩子多有出息,為你掙了多大的面子,帶給你多少安慰。 如果用這種標準來衡量父母的成功與否的話,太本位主義了,也就是說,這是完全從父母的觀點來看“應該如何教養孩子”。 看到很多家長們,一心想要孩子出人頭地,美其名曰“要他將來有出息”,但是隱藏的議題可能是:“為我爭光,讓我以你為榮,別讓爸媽丟臉。”有的甚至是:“我老了要靠你呢!” 這樣的父母,讓我想起那些養斗雞的人。養斗雞的人對他們的雞好得不得了,豐衣足食,細心照料,目的就是希望牠上場的時候能夠打贏別的雞,好為養雞的人掙錢或是爭面子。如果養孩子有這樣的動機在后面,這真是孩子的災難。難怪現在的孩子們很多都不快樂。 這種把孩子當成自己資產、所有物的觀點,在《新世界》這本書中作者有傳神的描述。作者指出有些父母無意識的心聲可能是: 我要你達到我不曾達到的成就;我要你在這個世界上揚眉吐氣,所以我也可以藉由你而揚名立萬。不要讓我失望。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我對你的不以為然就是有意讓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這樣你才會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當然知道什么對你是最好的,這點毋庸置疑。我愛你,而且也會一直愛你,只要你做的是我認為對你有益的事情。 這是多么有條件的愛啊。另外的一種父母,也許對孩子沒有這么高的期望,但是以成年孩子的喜怒哀樂為他們生活的依歸,關心孩子過了度,讓自己的關心,變成子女嚴重的心理負擔。我看到很多成人兒女,都已經四五十歲了,對他們的父母只敢報喜,不敢報憂。因為只要稍稍透露一點不好的消息,父母就開始大為緊張,問你一堆問題,時不時還打電話來再followup(追蹤)最新的情況。要不就是暗示你他昨天晚上擔心得睡不著,飯也吃不下,最愛看的電視也看不下去了.....等等。一直要你再三保證,這件事情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們才放過你。 很不幸,我到現在還是屬于這一族的兒女。從小我就無法和父母分享我的負面情緒,因為每次表達之后都會有一堆后遺癥,讓我發誓下次再也不要告訴他們我心中的痛苦了。 記得有一次在學校里面,一群男生突然開始欺負我(可能當年的我的確有些嬌縱吧,才惹別人討厭),嘲笑我并且辱罵我,還把我的東西拿去丟掉(人多膽子就大了!)。我哭著回家,告訴我的父母這件事。他們第二天立刻到學校去,在我的班上叉著腰要那些欺負我的男生都站出來,好好地教訓了他們一頓。 之后我爸媽開心地回家,得意洋洋地說他們如何為我復仇,還嘲笑我說在學校惹了事還得要爸爸媽媽出面才能擺平。他們的這種行為,完全沒有安慰到我,反而加重了我的創傷,而且他們一句安慰的話也沒說,我只記得他們得意的樣子和嘲笑我的表情。而他們離開以后,我當然受到更多同學的嘲笑和鄙視,認為我很沒種,這種事就出動家長到學校來解決。敏感脆弱的我,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很多人說我博客的封底是一個哭泣憂傷的小女孩,他們不喜歡,覺得太悲調了。但是我內心的一隅卻相當與這個小女孩的形象應和,也就是我那個還沒有完全被療愈的內在小孩吧。有時還是會悲傷地躲在角落哭泣。 所以,我自己的管見是,成功的父母,應該是讓兒女敢于跟你分享所有事情的父母,不擔心你會批判他,有條件地愛他,或是懲罰性地不愛他。也不用擔心你會因此加重他的負擔,整天無由來地為他擔心。 有一次我兒子放學回來就躺在床上,我問他怎么了,他說不舒服,我沒多問,就說那你休息吧。過了一會兒,他來到我的桌前,拿了一個家長聯絡簿給我看。上面老師寫著:你兒子今天在學校里和同學打架,罵粗口并且踢對方的私處。請家長注意并簽名。 我看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摟他在懷里,關愛地說:“哦,寶貝,你一定好傷心哦!?”我孩子立刻哭得泣不成聲,我一直好言安慰他,告訴他人生氣的時候都會做一些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你覺得自己做錯的話就去跟人家道歉就好,不要責怪自己了。然后我寫回信給老師,我說我兒子是個非常善良而且敏感多愁的孩子,他的確有情緒管理的問題,希望老師不要太責怪他,多給他鼓勵,我也會多加注意幫助他。(我一點也不覺得我的孩子讓我丟臉,這是很重要的!) 我第一個關心的焦點其實就是我的孩子的感受。他在學校做這種事,本身就已經夠難過了,我要先安撫他的情緒。事情過后,我才問他一些細節,并且告訴他管理自己情緒的重要性和方法。 我曾經開玩笑地告訴我女兒,我希望你跟我分享所有的事情,即使是你懷孕了,吸毒了,我都可以接受,而且一如往常地愛你。我女兒轉著她骨碌碌的大眼睛,一副小大人的口吻,“咳,對不起,媽咪,我在結婚前都不會懷孕,而且,我連抽煙都討厭,更不會去吸毒。”我笑著說,“我知道,我知道,我只是希望你能夠覺得心安理得地跟媽咪分享你所有的事情。” 我多么希望我能得到父母這樣的愛啊。不過既然我得不到,我要讓我的孩子得到。寫這篇博文也是希望天下父母心,請你們以孩子的感受為第一優先,孩子自己有自尊心,除非受到打擊或是壓迫,否則他們本身就有奮發向上的動力,不要去打壓他們吧,讓孩子自然、快樂的成長,是吾所愿。 【責商教育點評】孩子”報喜不報憂”是家長”逼”出來的,也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其實孩子本能是愿意講真話報實情的。但是后來為何報喜不報憂了,是因為家長聽憂則怒,聽喜則喜。張徳芬老師在文中提到一個細節,就是兒子在學校發生了過激舉動以后,她并沒有像別的家長可能做的那樣,對孩子橫加指責,而是先關心起孩子的感受來了。責商教育首創者譚焱心院長對于自己的孩子報喜則喜,報憂也喜,所以孩子愿意講真話,報喜也報憂。他所主張的“心靈擁抱”是心靈相融的原理,父母對于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有什么話不可以說呢。如果要讓孩子充分了解他行為的不應該,唯一正確有效的方法就是想讓他宣泄完自己的感受,并傾訴完事情的經過,然后你才能引導他,才能告訴他何為對何為錯。家庭大多數時候是講愛的地方,就算是要講理,也必須是在愛的氛圍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