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年3月12日,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孫中山的逝世后,國共兩黨組織民眾進行哀悼活動,廣泛宣傳孫中山的遺囑和革命精神,一時在各界民眾中形成大規模的革命宣傳運動。當年4月2日起,孫中山靈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內石塔中。1929年6月1日,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時留影 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在杭州祭奠秋瑾烈士墓并參加秋瑾追悼大會與出席者合影(下站左一陳去病) 孫中山去世后,國民黨中央成立了葬事籌備處,擬定了主要的幾項工作程序: 一、選定墓址,二、測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集圖案,五、招標興工??磥?,前三項工作,讓陳去病參與那是再好不過了。于是馬上行動,陳去病以葬事籌備委員的身份先赴南京選擇墓地。 一到南京,陳馬不停蹄地登上紫金山,逐一踏勘。山南,紫霞洞的左邊發現有個降壇,陳氏斷定是故城的遺址,這里朝南向陽,是修建陵墓的好地方,同行聽了一致贊同,墓穴選址的初步方案產生了。 4月21日,宋慶齡等來南京出席追悼孫中山大會,23日在紫金山觀察地形,聽了陳去病的匯報,提出了在小茅山南麓建陵的設想。宋慶齡一行步行到了實地,擬建的陵墓處在山南中段平陽之地,覺得頗為滿意。后來,中山陵建成,深受國民稱贊,都說陳去病選中的是“山頭第一墓地”,輿論認為陳氏深諳風水之學,甚至被目為“青烏之徒”。 其實陳去病決非風水先生,他有的是深厚的文史底蘊,平時喜愛游覽祖國自然名勝人文景觀,對風土、物產、山川、景物自有獨特的領悟。風水學有它科學的內在,只是堪輿家故意將它染上了重重神秘的色彩,成為玄學罷了。陳去病憑著他的文化積淀,綜合山、水、空氣、陽光、植被及周邊環境,科學地選定了墓址。而今,陽光燦爛之日,登臨中山陵,站在大平臺上,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疇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盡收眼底。好地方!哪個駐足者不這樣贊嘆。 陳去病父、叔在當時被譽為“一門孝友”,孫中山先生為之題墓碑曰:“二陳先生之墓” 同里陳氏祖墓正門為孫中山題詞 孫中山撰陳母倪節孝君墓碑銘 孫中山為陳去病母親手書“女之師表”碑 金陵中山陵 1912年孫中山寫給同盟會會員鄧素初的扇面 ![]() 掃一掃關注我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