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紅梅北京鐵獅子胡同5號,這所極為考究的四合院是顧維鈞的私宅,在這個陰冷的早春深夜顯得格外凄涼與凝重,因肝癌潛發,在協和醫院手術治療無效后的孫文兩天前被移送到此地,被孫中山稱為“十年袍澤,患難同嘗”的陳去病此刻站在病榻邊,看著奄奄一息、彌留之際的孫中山,淚水無聲地滑落下來。 1916年,陳去病與督軍參謀長周鳳岐、警政廳長夏超等人在杭州湖舫中謁見孫中山,陪同孫中山游覽西湖、乘渡輪渡錢塘江,沿浙東運河到紹興祭徐公祠,出游鑒湖、賞蘭亭、進陶社,經余姚去寧波,乘“健康號”軍艦至舟山群島、上南海普陀山。就在這旅途閑暇中,陳去病向孫中山敘述了自身家世,孫中山聽了也很有感觸,后為陳去病的母親寫了墓碑銘,為陳家墓園題寫了“二陳先生之墓”坊額。 眾人的哭泣打斷了陳去病的回憶,最后的時刻終于來了,病床上的孫中山以目光示意陳去病,并說出了最后的心愿,死后葬于紫金山。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與世長辭。 孫中山一生只到過南京一次,卻深深愛上了南京的山山水水。那是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與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等隨員,到南京東郊打獵,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處)下馬休息。孫中山舉目環顧,長江天際,遠山如黛,鐘阜龍蟠、石城虎踞的壯美景色,盡收眼底。他感嘆地說:“這里的地勢要比明孝陵還要好,待我他日辭世時,向國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贝撕蟛痪?,孫中山就此事專門對陳去病做了明確的交待,作為戰友與同志,陳去病清楚總理的言外之意,之所以擇南京紫金山為自己的長眠之地,不僅是因為這里的山水氣勢恢宏,還在于當時北方尚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將來定都南京,自己葬于紫金山,這是暗示后人革命尚未成功,仍需繼續努力。 1926年3月15日,距孫中山離世整整一年之后,陵墓奠基典禮在紫金山舉行。下午3時,各公團、學校、各省軍民代表均參加典禮。而過去的一年中,作為治喪委員會成員的陳去病多次往返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間,布置各項事宜,還專門陪同宋慶齡和孫科等上紫金山踏勘墓地,最終確定了中部的小茅山南部為中山先生墓地。 自此以后,幾乎所有來南京的人必至中山陵拜謁,中山陵成了南京最響亮的名片,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里面很大的貢獻出自于南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去病。 陳去病晚年在南京擔任革命博物館館長,寓居大功坊的瞻園,這里原為明中山王徐達的邸第,環境優雅,假山庭榭,小橋流水,園中更有垂絲海棠一株,婀娜多姿,嫵媚之極,是陳去病的最愛,卻在某個夜晚突然被雷雨所摧折,陳去病為此傷感不已,而此時的陳去病,已不復早年的壯懷激越,倒更像是一位為孫中山守墓的人。 2019-09-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