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莊,原為宋莊,其始建年代有咸豐與光緒兩說。據成書于20世紀30年代的《杭州通》記載,“宋莊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鐘毓龍的《說杭州》亦持此說。考其他文獻,1929年的《小說的西湖指南》認為郭莊“從建筑至今,不過二三十年”。阮毅成在《三句不離本杭》中回憶,郭莊“建筑年代與高莊同時”。高莊即紅櫟山莊,建成于光緒丁未,即光緒三十三年。童寯在《江南園林志》中認為郭莊為“咸、同兵火后所建”,這與光緒三十三年并無沖突。
俞樾《春在堂楹聯錄存》錄有《宋氏祠堂聯》,提到“祠在西湖臥龍橋東,乃里六橋之一也”。楹聯全文為:“溯從壯武侯來,代有傳人,開元宰輔、天圣狀頭,卓犖大名滿霄壤;爰在小新堤畔,創興祠宇,曲港金沙、長橋玉帶,蔥蘢佳氣到云礽。”該祠堂所在位置當在現郭莊內。查閱西湖舊楹聯,和俞樾同時代的楊文瑩、陳豪、陸懋勛、陶浚宜等皆曾為宋氏祠堂題過楹聯,依據他們的生卒年月以及在杭經歷,宋氏祠堂應建于清光緒年間。
從宋氏祠堂建筑所處位置,即現今的西山爽氣廳及兩廂位置看,其偏于一角,當初作為獨立建筑物建于咸豐年間的可能性不大。考上述俞樾等人的楹聯內容,“崇祠聿啟”“創興祠宇”,說明該祠堂是“創建”,而豐足修復或重建。可以推斷,宋氏祠堂與宋莊應是前后相繼,而且很可能與不遠處的金溪別業一樣,是先建祠再建園。“唐氏祠園,又稱唐莊,祠成于清光緒年間,復于其東北為園亭。”(祠堂園林)
宋莊又名端友別墅,據民國《西湖新志》載'為綢商宋端甫所建”,《說杭州》載為“綢商宋端甫春源所”。《小說的西湖指南》中有關宋莊的介紹,則明白無誤地記載'是下城宋春源綢莊主人宋端甫兄弟之別業',陳從周先生也認為是'清宋端甫建,可能是杭州大綢商宋春源綢莊所造”。因此,宋莊的第一位主人當為清末民初杭州宋春源綢莊的老板宋端甫。宋端甫,生卒年不詳,一說邑人(即杭州人),一說紹興人。宋春源綢莊是當時杭州一家規模較大的綢莊,位于下城東街路一帶。
宋莊建成后,除了宋氏祠堂作為家族祠堂外,住宅和園林乃'學士繁華開別墅”,是宋氏在西湖邊的一處別業,供主人宋端甫修養之用。雖然偶爾有'壺觴雅集”活動,“不速客來醉”,但大多數時間,主人并不住在莊內:“常年空廢,不駐主人之焉。湖上園林,所況皆同也。”平時,莊園“延納游客”,對外開放,游客可自由參觀,有時侍者還會'奉茶導登樓”。宋莊剛建成的時候,“因附近高莊養鶴,宋乃在莊園內畜孔雀與之媲美,當年曾名噪湖上一時”。
據文獻記載,民國時,可能因為宋家敗落,莊園一度抵押給清河坊孔鳳春香粉店,后賣給汾陽郭氏。所謂汾陽郭氏,即郭士林,唐郭子儀之后。子儀封汾陽王,世稱郭汾陽,此莊因名汾陽別墅,習稱郭莊。需要指出的是,宋莊改作郭莊后,世人仍有稱其為宋莊者,査閱各類文獻記載,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郭莊的稱呼才開始較為頻繁地出現于各類史料。這其中,出版于1923年的《新民耳食錄》為我們記錄下了這段莊園轉賣的歷史:“去年春后,遂告易主,榜曰'汾陽別墅......漫步荒草間,足觸斷碑,撥石視之,則殘碣半方,鐫日'端友'。不覺中心凄動,黯然傷神。”文中所謂的'去年”,即民國十一年(1922),也就是說,宋莊轉賣給郭士林當在1922年初。《杭州古舊地圖集》所錄的一幅作于民國十一年(1922)新正月的古地圖中,這一莊園的位置同時被標注為'端友別墅'和“郭莊”,或許作者想表明的也正是當時莊園面臨主人更替的事實。和宋莊一樣,“郭莊雖為私人所有,任人游覽,不取資”。同時,郭莊還在景蘇閣內設開放茶座,游客可“憑欄品茗,借事休息”。
郭士林,可査到的資料很少,可能是閩人(福建人)。《大連晚報》在2010年1月有篇報道,采訪了郭士林的曾孫郭成勛。老人家回憶,郭家最早在山西汾陽做生意,后來到了浙江東陽。清朝中期,祖上花錢捐了個錢塘縣令。當時海盜猖獗,郭縣令懸賞捉拿住了江洋大盜,因擔心當地人遷怒大盜的妻兒,便將其家屬送歸云貴邊界的老家,還奉送了兩百兩銀子。大盜感恩,將藏于山中的寶藏送給了郭縣令。發家后,郭家做起絲綢生意,并購得宋宅。
無論是宋莊還是郭莊,主人并不在此常住。據康有為后人回憶,1916年至1921年丁家山上康莊(一天園)建成前,康有為不時避居于宋莊。1927年康有為去世,康莊被政府沒收,康有為的第六位夫人張光'便寄居在郭莊”。“據說郭莊的主人是康有為的朋友,所以念及亡友來照顧他的孤嫠”,直到1945年張光去世為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郭莊也可稱為康有為故居。抗戰勝利后,郭莊曾一度是國立藝專(今中國美院前身)的教師宿舍。
新中國成立前,郭莊作為產業從綢商郭士林轉到金融家竹淼生(1895~1969,嵊縣人)手上。竹氏本打算在此頤養天年,但可能因懼怕戰亂兵禍,于1948年8月將郭莊(戶名為竹云翹)無償贈予私立斐章女中,郭莊由此成為斐章女中的校舍。當時的校舍以面湖的一幢二層西式樓房為主體,胡婉如女士為校長,學生僅數十名。1949年,斐章女中與私立明遠中學(今浙大附中前身)合并。1956年前,郭莊一直作為明遠中學的校舍被使用。
1956年后,郭莊成為西湖區公安、檢察、法院辦公用房及區公、檢、法、人武部家屬宿舍。改革開放后,陳從周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發表《郭莊橋畔立斜陽》一文,認為郭莊'可與蘇州網師園媲美”,但如今'斷垣殘壁,鵝鴨成群,真有些不忍看”。陳先生為郭莊'鳴冤叫屈”,要求“落實政策”,引起各方的重視。1981年,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開始著手郭莊內住戶、單位的搬遷和部分園林建筑的維修等恢復工作。1982年曲院風荷總體規劃設計時,郭莊被單獨列為古園林保護區。1989年,郭莊的規劃設計及前期拆遷工作完成,同年8月動工,于1991年9月竣工。修復后的郭莊占地面積9788平方米,水面占29.3%,建筑總面積1629平方米。竣工后,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所屬靈隱管理處接收并負責日常管理。1989年12月12日,郭莊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莊維修工程由杭州市環湖綠地動遷建設工程處負責項目實施,杭州園林設計院負責方案設計,杭州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施工。陳從周先生的高足,時任杭州園林設計院總工程師的陳樟德先生主持了郭莊修復。其設計方案不僅傳承了西湖私家園林特有的形神品性,而且將園林布局、文物保護、建筑設計、室內陳設等一一考慮周全,進行了修復、調整和創新。從立意上看,規劃的宗旨是'古園重建”,創作的要點包括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對精品加以保護;薈萃私家園林、江南民居和風景園林的特點于一園之中;按古時風俗布置室內陳設和楹聯。此外,著重立意于“香雪分春'進行組景和植物造景。
修復后的郭莊,將江南私家園林的建筑美、詩畫美、自然美有機統一,是山水、建筑、花木等構成的天然藝術品,是“形象的詩,立體的畫”。它再現了杭州私家園林笰永的意境美,為西湖風景增加了一個閃光點。郭莊設計項目也因此先后獲得建設部組織評選的全國園林優秀設計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等。
陳從周先生鐘情于郭莊,共五次游覽,并對修復工作給予指導。先生在考察了修復中的郭莊回滬后寫就《西湖的背影》一文,認為郭莊“應該說是西湖私家園林碩果僅存者......將來也可和網師園一樣,名震世間......不游郭莊,未到西湖”。工程竣工后,陳從周先生興致極高,主動召集江南一帶的文化名流為郭莊題寫匾額楹聯,并寫下《重修汾陽別墅記》,可作為對郭莊的精辟總結: “園外有湖,湖外有提,堤外有山,山上有塔,西湖之勝陽別墅得之矣。江南名國借景之妙,以此負譽湖上因林,杭州呼為莊子。春秋佳日,小舟尋訪,山際水旁,各占風光,今存舊觀者,惟此而已。園在湖之西臥龍橋側,原屬宋氐后歸郭氏易名汾陽別 墅,蓋郭姓屬汾陽郡也,杭人以郭莊稱。余每回湖上,見其建筑景物日頹,遂有重修之議。施君奠東有心于此,招陳生樟德主持其事,遵會意藻新之,于是風姿再現,如古畫之重出裝池,頓復舊觀矣。余謂西湖之景,貴在自然,自然之中點筆亭臺,借景有方,處處淺畫成圖,而是園更引湖水入園,臨流疊石,曲岸深幽,隱秀也。至于倚闌品茗,景移杯前,得靜觀之。妙天地間有此明凈之境,足留佳客矣!余心歡喜。辛未榴月運園工竣。述所見如此,爰為記。”
清光緒年間,宋端甫選擇于湖西臥龍橋畔建造宋莊(宋氏祠堂),很大程度上可能因為這里是“山水名區”,適合筑墓建祠。該區域位于茅家埠水道與西湖相連處,是當時城內經舟船通往靈隱天竺上香古道的重要節點,交通便利,環境幽雅。
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間一般由數進建筑構成,最常見的布局為大門、享堂、寢堂及廂房,復雜一些的還有牌坊、儀門、戲臺,移至創置庭園。在郭莊留存至今的建筑中,西山爽氣廳和兩側廂房極有可能是當年宋氏祠堂的遺構。西山爽氣廳或許就是當時的寢堂所在,用于安放祖先神位或紀念對象。現存兩側廂房進深較淺,僅2.7米,這種建筑形制和常見的供奉各支派歷代祖先的祠堂廂房頗為相像,按照左昭右穆的序位來供奉。本已不存現又復建的香雪分春廳,則可能是宋氏祠堂中的享堂,為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所。
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無論南方或北方,大多采用自由曲折的池岸,池岸由石塊點綴,富有意趣,不過'寧紹之園,其池多方,其景平直”。紹興園林中的蘭亭、快園、朱家花園遺址、魯迅故居、青藤書屋中均有方池。前文所述,宋莊的主人宋端甫很有可能是紹興人,那么,作為祠堂園林的組成部分,我們就不難理解香雪分春廳前的兩處水池,尤其是體量較大的方形外池的存在原因了。
1919年出版的《正續西湖楹聯》摘錄了宋氏祠堂內的五副楹聯,抄錄如下:
筑墓占山水名區,楊柳兩堤,如張圖畫; 奏樂作春秋時亭,梅花一賦,永播弦歌。 ——楊文瑩題端友別墅
白馬溯分封,世系遙承, 洎唐宋益大門閭,光德綿綿,百代宗支衍瓜瓞; 金牛征往跡,崇祠聿啟, 有湖山互增形勝,芳馨采采,四時用享薦蘋蘩。 ——陳豪題端友別墅
述德啟崇楹,閑開花木清娛,猶寓郊祁行雁樂; 瀕湖尋勝境,大好峰巒繚繞,合將人地臥龍名。 ——陸懋勛題端友別墅
溯從壯武侯來,代有傳人, 開元宰輔、天圣狀頭,卓犖大名滿霄壤; 爰在小新堤畔,創興祠宇, 曲港金沙、長橋玉帶,蔥蘢佳氣到云豹。 ——俞樾題端友別墅
伯仲振家聲,昭穆式憑,喜占名區傍玉局; 山川鐘秀溆,郊祁竟爽,長流世澤抱金沙。 ——陶浚宣題端友別墅
除了宋氏祠堂,當年宋莊內還有不少的園林和建筑。現存有關宋莊的文獻記載較早的是刊行于民國四年(1915)的顧無咎《西湖游記》,文中記載:“別墅一名宋莊,墅中碧桃怒放,春光如海。亭榭中符匾額巖只三處,一曰'香色(雪)分春',一曰'景海(蘇)閣',一曰'花為四壁船為家'。又有石室一,殊幽靜”。1917年陳之祥《西湖游記》載:“瀕湖結構,中有魚池,廣袤三丈有奇,蓄金色魚,長可盈尺。池邊怪石森然,簇立四隅。竅穴逶邃,堆阜突怒。樓臺駢列,楊柳成行,大有楊柳樓臺之景。船廳臨水,桃花掩映,尤為絢爛,中懸一額,題曰'花為四壁船為家'。”1919年傅紅薇《西湖一勺》則道:“布置亦饒雅趣,石山巖洞尤佳,陰壑生涼,頓忘煩慮,有船亭,署曰'花為四壁船為家......欲得荷花,以小銀元一,請園丁拗得二枝......樓下為景蘇閣,有聯云:'紅杏領春風,愿不速客來醉千日;綠楊足煙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橋。'”
從以上所錄三段文獻材料可知,當時的宋莊,除了有香雪分春堂、景蘇閣、船亭(或船廳)等建筑,還有假山巖洞以及水池,池中養魚、荷花,園內多植楊柳和桃花。值得注意的是,宋莊內署額“花為四壁船為家”的船亭,和后來文獻中所載的郭莊“舟室'“船室”“石琢船室'“舫室”應是同一建筑物(圖01),因此,所謂的船亭(也有稱其為石舫的)應是宋端甫所建。同樣,早在宋莊時期就已建成但向來被認為是郭士林所建的還有西式住宅。清宣統二年(1910)出版的《中國名勝》一書收錄了一張西湖宋莊老照片(圖02),山墻呈圓弧坡狀的西式住宅赫然在目,這充分表明該組建筑建造于1910年以前,即宋莊時期。而從攝于1921年前的兩張宋莊老照片來看,宋端甫在建園初期所建的西式住宅南側,沿河岸還增建過另一座二層西式風格的樓房。(圖03.04) 從老照片看,在臥龍橋畔靠近宋莊一側尚有一處可以停泊舟船的碼頭,置有石階和門洞,宋氏祠堂和西式風格樓房之間沿湖還有照壁,這里很有可能是宋莊的一個主要出入口。當時的景蘇閣設五山屏風墻,而不是現在的人字形山墻,景蘇閣西面沿湖為帶格扇的四角攢尖亭(圖05),亭的南側亦有一幢二層樓房。而宋莊臨湖一側皆為高墻,外池則有曲橋連接船亭。
除宋氏祠堂外,宋莊內至少還有三處楹聯:
紅杏領春風,愿不迭客來醉千日; 綠楊是煙水,在小新提上第三橋。 ——盛慶蕃題端友別墅
宰相溯掌聲,詩賦流傳,鴻屬誦紅杏詞妍,觀寒梅麗旬; 林泉客小筑,壹曬雅集,勝景看平湖月朗,眺竺嶺云還。 ——羅蒙題端友別墅
尚書家世服先疇,秋水文章,白犢牽未青稻院 學士繁華開別墅,春風弦管,黃鵬飛上綠楊枝。 ——末端甫自題端友別墅
1921年出版的胡祥翰《西湖新志》引用了較早前刊行的《新西湖游覽志》,作者略有苛刻的評價或可作為對當時宋莊的一個小結:“臥龍橋端友別墅,架屋疊床,苦少疏落之致。然臨流卷閣,依嶂開樓,未嘗不經營心苦。惜長廊短榭,位置不相宜。昔人謂'天光補牖,云氣蓊窗,均不能得其一二。'懶園謂此地當贈以'濃抹'二字。”
1922年,宋莊園林建筑產權歸入郭莊,新的主人郭士林似乎并未對莊園進行大的改動。查閱文獻,《杭州通》對郭莊這樣記載:“園瀕湖構臺榭,有船塢,以水池為中心,曲水與西湖相通,旁疊湖石假山,玲瓏剔透......迤轉有橫塘,長數十丈,中筑舟室,上懸橫額'花為四壁船為家'。舟室對面為'靜香云外',有聯:'風來水面,月照波心。''鐘毓龍《說杭州》則道:“范圍甚廣,構筑頗見匠心......有廊橋、船塢、假山穿插其間。”而《武林紀游》的作者秋雁以游客的視角為我們留下了這樣的文字:“入門左進為船室,后通太湖石洞,傍接蓮池......從室后出,穿石洞,經竹徑,達景蘇閣,中有茶座。”從上述內容可知,此時的郭莊尚有船塢、廊橋、竹徑以及一幢題額為“靜香云外'的園林建筑。
在現存的老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建造于宋莊時期的西式住宅,其東立面后來又添建過一處兩層的西式樓房(圖06),而在整幢西洋樓的東側沿湖處,主人在附屬用房上安裝了貯水塔(圖07)。此外,也許是為出入方便,郭莊的主人或住客在景蘇閣正前方,即東側沿湖處船塢,新開辟了一處入口大門(圖08),上面有明顯的題額和楹聯文字。作為水上出入口,船塢和大門想必是同時建造的。 1937年,童寯在考察郭莊后,在其所著的《江南園林志》一書中,收錄了一幅當時郭莊的平面草圖。從該平面圖可知,當時的郭莊在今楊公堤一側,現郭莊主入口的北邊數米處曾辟有一處較為顯眼的大門,而這似乎也和《武林紀游》中“入門左進為船室”的描述相符合。這位杰出的建筑師從專業的角度記錄下了當時的郭莊:“汾陽別墅,即郭莊,昔之宋莊也。在臥龍橋北,濱里湖西岸。有船塢。西式住宅,僅占一角。園林部分,環水為臺榭,雅潔有似吳門之瞿園(網師),為武林池館中最富古趣者。”所述文字精辟、中肯,可作為對此時郭莊的一個整體概括。
1987年,相關人員曾對郭莊進行調查。根據當時的文字記錄和圖紙檔案,可知在今香雪分春廳及以東的區域有'平房共6間,作學校時建造”,疑是在原宋莊(宋氏祠堂)香雪分春堂等建筑基礎上新建或改建;“入口左側,方亭一只”,即現在內池西岸的凝香亭;內池東岸、景蘇閣西側的浣藻亭由之前的四角亭改建為了六角亭;石板橋原為收容站,后來新架的”,應是新中國成立后公檢法等部門為辦公之用而建;“池中原有曲橋及亭一座,現已毀,只剩下橋墩27個”,即宋莊原'花為四壁船為家'船亭和曲橋遺存。另外,從當時拍攝的照片看,郭莊的景蘇閣已被改為人字形山墻(圖09),兩宜軒也經過了部分改造。 1989年至1991年,在周密的調查和考證基礎上,郭莊維修工程對園內的建筑形制和布局著手進行設計和施工。對原存的精品建筑如景蘇閣、兩宜軒按施工圖的深度進行測繪,修舊如舊,保留賞心悅目亭;對破壞園林景觀的車庫、監房、西洋住宅樓和辦公樓予以拆除;對歷史上有而現已蕩然無存的香雪分春四合院挖地考證,按柱礎的1司距和規格,根據江南民居的傳統風格進行修復;對存留的廂房進行搶救加固維修,保護有特色的山墻磚雕花飾,保護所有的古樹及水池和假山石。同時,根據點景、造景和空間組合的需要,新建乘風邀月軒、迎風映月亭、如沐春風亭、翠迷廊、小飛虹、臥波橋等建筑,主入口添加磚雕門樓,新建北入口與曲院風荷公園對接。修復后的郭莊,各類建筑都服從園林景觀設計主旨,正確把握了空間體量、建筑尺度和細部,顯得十分協調。修復時使用普通的自然材料,如青磚、石料、杉木、湖石和鄉土樹種,采用仿清和略帶宋風的建筑和陳設,恰到好處地運用磚雕、木雕和石雕,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質感、色彩,使人感到簡而不陋、古樸而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