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遺址位于江蘇省姜堰市區北部,新通揚運河南,姜溱河東。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地區發掘的商周城址,為中國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一座古城遺跡,江淮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城址,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吳國向往中原、向北發展的要道中的一座城堡。宋代和漢代墓葬遺址中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等大量器物文物,及大量動物遺骨及麋鹿角亞化石。天目山遺址作為歷史時期不同朝代、不同類別、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遺址,為春秋時代不同古城結構比較和中國古代城市模式發展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料。
天目山古城是河道中的小城,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吳國向往中原、向北發展的要道中的一座城堡。天目山遺址,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長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兩部,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外城墻目前僅發現東、北、西三側。外城呈長方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外城里包著一座內城,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面積3800平方米。內城城墻為土筑,始建時城墻高度不超過10米。被發現的內城規模,與明萬歷《泰州志》所載的城郭規模相近。由此可推測,在明朝編寫《泰州志》的時候,內城仍較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天目山西周古城,是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城址。
天目山由于四面環水,幾乎與外界隔絕。20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搭起一座竹橋,登上這座小島。在蓋房取土時,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和鐵劍、銅鏡、五銖錢等文物。經過文物工作者幾次考古調查,在天目山的淺土層中又發現了陶鬲、陶豆、陶罐、銅箭鏃、銅削等大量器物,同時還發現了一些魚、蚌、鳥、犬的遺骨及麋鹿角亞化石。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間,對天目山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在天目山意外發現了古代城墻、河道、排水溝、灰坑、房址、臺基、墓葬等遺跡,說明這里竟是一座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的古城。發掘中還發現了大量動物遺物及人工陶器罐、鬲、豆、缽、盆、盤、簋等。
天目山古城構筑于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時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它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跡。天目山遺址為春秋時代不同古城結構比較和中國古代城市模式發展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料。江淮地區西周春秋時期歸屬及其文化特征,以往缺少研究,史料十分單薄且內容相悖。當時有可能在此活動的有干、淮夷、吳、東夷等國族,但文獻缺載。
|
|
來自: 老劉tdrhg > 《10、遺址/陵園/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