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戀期(0-18月) 特征: 對于母親十分依賴。從子宮,到乳頭,到擁抱。餓了之后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母親的哺乳,便會感覺不舒適與不安,可以說是一種死亡的威脅。 母親的不當做法: 有兩種母親,一種是因為工作,或者自己情緒不穩定,或者受影響認為不應溺愛孩子;另一種是因為自己生性冷漠,認為孩子是自己不幸的源泉,孩子的降臨使其感到不幸和懊喪。 【因為母親工作等原因而忽略】 孩子反應: 大聲哭鬧,引起母親注意,然后得到滿足;因為被忽略而感到憤怒。 結果: 形成對于母親的愛恨并存,稱之為依戀性兒童。 成年后,為依戀性人格。 表現:在幼兒階段沒有滿足的需要會伴隨終生,在親密關系中過分依賴。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時候,就會感到被遺棄,進而恐懼,憤怒。表現出強烈的占有欲,不允許絲毫的忽視和冷遇。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的手段來滿足心理需求。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 【因為母親生性冷漠】 孩子反應: 成為孤獨兒童。因為對于母親的每一次渴望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所以孩子在潛意識里開始拒絕一切親密接觸。不常哭鬧,似乎很容易滿足,給什么吃什么,似乎不需要別人。他們塑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己,看起來很獨立,實際上是否定自己的需要,目的是回避傷害。會被認為是好孩子,表現出獨立性。 長年后,為孤獨性人格。 表現: 性格冷漠,冷酷,缺乏對生活的興趣和追求,顯得很獨立,喜歡依戀性人格的人作為配偶。認為過多的親近視痛苦的根源,進而表現出冷漠和退縮。在事業上往往成功。 二、探索期(分離期) 特征: 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下來,開始渴望探索世界。一方面有離開父母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懼。父親的角色變得重要。 父母做法: 正確做法是,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的探險,不橫加干涉,也不表現出不安,總是讓孩子知道,放心的走吧,等你回來時候,媽媽一直在這里,等著聽你有趣的歷險記。 錯誤做法: 溺愛。過多限制孩子的行動,關閉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道路,說明父母有對失去孩子的恐懼和對孩子的依戀,不能忍受與孩子分離片刻。 孩子反應: 一種是拒絕回到母親身邊,與母親保持距離;另一種是人雖然在母親身邊,但是情感關閉。成為距離兒童和矛盾兒童。他們害怕被母親控制和“吸收掉”。 【距離兒童——對被控制的恐懼】 成年后,為回避型人格,通過各種方法來回避家庭生活,參加各種應酬,出差,在家里就埋頭看書,電視,不與家人交往。配偶的親密行為使他們感到難受,感到被控制,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他們會正面顯示自己對于親密的需要,但是當需要得到滿足之后,面對親密,就會立即退縮,甚至感到生氣。總之,他們感到會失去對方時,便會去討好,取悅;一旦有了安全感,就表現出退縮,回避。 回避型人格的另一種類型是,“花花公子”,想方設法得到異性的愛,一旦得到后,就想方設法擺脫這種關系。對感情很矛盾,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 【矛盾兒童——對失去的恐懼】 父母表現,缺乏耐心,忙于其他事情,所以鼓勵孩子過早的開始獨立探索,忽視了孩子對于安全感的需要。使他們陷于追求獨立與依戀父母的矛盾之中。孩子獨立探索回來之后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與愛的關懷,造成孩子對于獨立的恐懼,過分依戀父母,需要不斷地確證父母是否在隨時關心他們,愛他,總是用眼睛盯著父母,怕一疏忽父母就會消失。用一切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注,眼淚,講故事,問問題,與依戀性兒童不是,憤怒,生氣,哭鬧不是他們的武器。他們做出好孩子的樣子或者找各種借口引起父母注意。 成年后,追求型人格 想盡辦法保持與配偶的關系,取悅對方,設法安排共同的事情,壓抑自己的需要,將對方放在第一位,是“賢妻良母”或者“五好丈夫”,總是抑制自己的不快,習慣看對方的顏色,生怕對方不高興。這樣會讓對方感到窒息,沒有個人空間。對于失去的恐懼造成猜疑和嫉妒,會暗自傷心落淚。感嘆活著太累。 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特征: 必須完成兩件事: 1、在內心里建立起一個穩定的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往往是親人)形象。 2、確認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開始講父母作為一種形象裝在自己頭腦里,從而獲得安全感。開始思考自己與其他的不同。在各種卡通人物里尋找自我,十分注意父母對于自己所扮演的各種游戲角色的反應,希望得到父母認同。,希望父母跟自己一起玩。 父母反應: 正確做法:鼓勵孩子嘗試各種角色,并且對各種角色都表現出積極的反應。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中有足夠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選擇并且都得了父母的積極回應,孩子就會在各種覺得中汲取營養,形成十分豐富和個性化的獨特人格。 兩種錯誤做法導致: 【兒童對羞辱的恐懼】 錯誤做法: 父母總是讓孩子成為自己頭腦中理想的或希望中的樣子,所以會對各種角色產生不同的反應,贊同,批評,忽視,甚至打罵和懲罰。“好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這樣。。”“女孩子不能這么瘋!” 于是孩子便形成單一,片面的人格,不再是完整的人格。會本能的對自己的陰暗面感到羞恥,甚至否定其存在。努力抑制自己所謂的壞的一面,表現好的一面,努力控制自己,將他的自然人性中被否定的部分深藏,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后,古板型人格 性格固執,自我中心,缺乏靈活性,較少有感情流露,缺乏同情心。以自己的計算能力,邏輯性和理智為驕傲,以流露情感為恥。適合技術工作,往往事業成功。吸引感性,不理智,依賴性強的異性。 婚后會挑剔對方身上的毛病,不能忍受對方身上自然的,不符合理性的東西。在其生活中,一切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通常冷漠甚至不近人情。最怕丟臉,把自己深深藏起來,喜歡用冷漠懲罰對方。 【兒童對被忽視的恐懼】 父母過分關注自己忽視孩子,不給于孩子任何反應,拒絕與孩子一起游戲,孩子因此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最終,缺乏個性,不知自己是誰,沒有明確的自我概念,表現出多重人格的特點。情緒化,害怕被別人忽視,受不了別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喜歡吸引別人的注意,想盡辦法表現自己,總是試圖侵入別人生活的領域,也不能合理保護自己的生活領域。 成年后,順從型人格 沒有自己的思想,觀點甚至情感,總是附和別人。察言觀色,過分在意別人的臉色和評價,精力放在如何吸引別人的關注上,怕被忽視,討好別人相信只要對方高興自己就能得到關注,愛和幸福。無論對方給予多少關注,都會不滿足,抱怨對方控制欲太強,情感遲鈍。 【兒童對失敗的恐懼】 有些父母怕孩子感到驕傲,于是不會表現出對于孩子所作出成績的驕傲。 孩子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追求父母的贊賞和表揚。追求成功,不能面對失敗,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成年:強迫型競爭性人格 職責別人不努力,生活中只有競爭,不能容忍失敗,追求完美,認為只要自己優秀就能夠得到愛。在家庭中也是居高臨下,控制對方,希望配偶服從自己,選擇能力明顯比自己差的人做配偶。一方面要求對方崇拜自己,又抱怨對方沒有志向。 【兒童對競爭的恐懼】 父母不給于孩子鼓勵,不認可孩子,總是說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孩子因此產生無助感和敵意。喜歡在背后說壞話,告狀。勝利的方法是如何讓別人失敗。常常幸災樂禍,缺少同情心和良心,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協性人格 不喜歡參與具有競爭性的游戲和運動。喜歡當面奉承背后說壞話。破壞別人名聲。通常從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在婚姻中表現為順從,抱怨自己被控制,抱怨自己的能力不被對方承認。 文章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