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 說明:前天的文章《清末的改革為什么會失敗?(洋務運動)》發出之后,有讀者認為文章太啰嗦,沒有講到點子上。這對力求將文章寫得簡潔明了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其實,我也覺得那篇寫得不好,廢話太多,以至于再往下寫,我居然寫不動、不想寫了。但作為一篇完整的文章,沒寫完似乎不好向讀者交差。想想,我還是不顧文章的體例了,將后文準備要說的觀點直白地說出來算了。這樣的話,自己不必糾結,也不用寫長文,浪費讀者的時間。 一般認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之后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人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這個運動在1898年的“百日維新”中達到高潮,因為這一年是戊戌年,因而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因為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而失敗了。以前的歷史敘述是,慈禧代表了頑固派的勢力,她的阻礙是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但這是很表面的原因,慈禧當然要為變法失敗負重要責任,但維新派本身的問題可能才是最根本的。 洋務運動失敗,讓知識分子認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的器物是不夠的,一定要從制度入手。當時是清王朝,能夠被官方認可的西方制度,當然是君主立憲制。不過,1898年的“百日維新”并沒涉及到這方面的改革,最主要的內容還是精減機構、裁汰冗員。這實際上屬于傳統政治的范疇。 為什么要先做這個事情?可能是當時的光緒帝和維新派認為,守舊力量在政府內的力量太大了,政府養的閑散人員太多了,必須去舊迎新。但這個事情恰恰是不能隨便做的,因為它觸及了太多人的利益,等于將很多人的飯碗給搶了。他們不贊同改革是可以想象的。 聰明的改革者,一定要注重策略,爭取到更多人的支持。可以給政府增添新鮮血液,但不要輕易裁撤舊人,即使他們阻撓變法,也要想辦法繞過他們。雖然政府因為人員的增加,會加重負擔,但這也好過一些人站到改革的對立面。滿清的那幫游手好閑的貴族爺公子哥,不妨先養著。都養了兩百多年了,再多養一些年也沒關系。 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就是維新派沒有處理好與慈禧的關系。慈禧并不是什么頑固派,以前她支持過洋務運動,現在也沒有什么理由讓拯救大清的變法失敗。她看重的是權力,最終出來搞垮了變法,就是因為她感覺到變法讓她失去了權力,特別是因為維新派動了謀害她的想法,就更不能讓她容忍了。 光緒帝寫了個條子,意思是讓下面的人想想辦法,怎么既讓太后高興,又不讓頑固派阻撓變法。沒想到下面的人就會意成要發動政變,推翻慈禧了。這幫人空有一腔熱血,沒長腦筋。譚嗣同去找袁世凱兵圍頤和園,這個念頭冒出來的一剎那,變法就失敗了。 當時的維新派,很多人都有一個固定思維,認為這個變法應當由光緒帝主導。慈禧掌握實權,在他們看成是“牝雞司晨”,既是甲午戰敗的原因,也是現在變法進行不下去的原因。他們幾乎從沒想過,如果由慈禧來主導變法,可能一切都會變樣。所謂的頑固派,慈禧會有辦法搞定。 慈禧掌握了幾十年的政權,她唯一在乎的,也就是權力。讓她去頤和園養老,再好的享受也安撫不了她。當朝野上下都簇擁在光緒面前,推行變法時,她感到的只能是失落。光緒帝想要她高興的唯一辦法,就是還權于她,其他辦法都沒用的。 慈禧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政治立場。推行新法,在當時的維新派給皇家的游說辭中,不僅無害于皇權,還有利于皇祚永緒。1901年之后,慈禧也主導了清末新政,做的事情遠多于百日維新,甚至到了預備立憲的地步。如果早幾年就由她來主持變法,不會有庚子之難,義和團、八國聯軍都不會寫進中國歷史之中。 我這么說,絕非吹捧慈禧,也不認為在她領導下,中國會建立真正的立憲民主制。我只是根據對歷史邏輯的理解才這樣說的。當時的中國,能建立日本式的威權式的君主立憲制,已經很不錯了。進步只能一點點地積累。 最后,我認為這場變法運動,最大的功績在于思想啟蒙,康、梁等人的貢獻,也在這個方面。他們真是不懂政治的書生,瞎摻和只能把事情搞壞。另外,康、梁等人在變法中的作用,也沒有他們宣揚的那么大。維新派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派別,沒多少人將康有為當領袖。康后來為提升自己的身價,不惜篡改史實,添油加醋,很不地道。他的士大夫式的清高,當年也壞了不少事。 維新派在北京辦強學會的時候,李鴻章還送錢去贊助過,但康有為將李當賣國賊,恥與他為伍,因而將錢送回去了。從這件事上看,維新派就很沒見識。慈禧、李鴻章,都是有可能促使變法成功的實力派人物,他們全給得罪了。 要把事情辦成,就要少得罪人,多交朋友。這個道理,很簡單,卻也有人不懂。 |
|